鸡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几个部分。
鸡的口腔构造简单,没有唇、颊和齿,上、下颌为角质喙所代替。鸡的喙呈锥体形,口腔与咽直接相连,鼻孔在硬腭后部,唾液腺很发达,唾液呈弱酸性,含有少量的淀粉酶。
食管与气管均偏于右侧,管壁薄而宽,易扩大。食管在进入胸腔之前,形成膨大部叫嗉囊。嗉囊能有节律性地收缩,把饲料由嗉囊送到胃,肌饿时收缩次数增加。由于嗉囊无骨组织保护,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如外伤,而且误食的一些难以消化的杂物如塑料、羽毛等易阻塞于此处,临床上常导致硬嗉症或软嗉症。
鸡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腺胃呈短纺锤状,位于肝的两叶之间,前部连食管,后接肌胃。腺胃膜內有30~40个腺体,开口于膜表面的乳头。腺胃分泌的胃液含有蛋白酶原和盐酸,有消化蛋白质和溶解矿物质的作用。但对谷物无分解作用,由于腺胃小,所以分泌的胃液与饲料混合后在肌胃内消化。
肌胃又叫砂囊,胃膜有许多小腺体,能分泌胶样的分泌物,能迅速硬化,形成一层淡黄色坚硬的角质层,其具有保护作用,使胃壁在粉碎坚硬饲料时不致受损。肌胃不分泌胃液,主要靠胃壁肌肉强有力地收缩磨碎粗糙饲料。肌胃内容物相当干燥,pH值2.0~3.5。肌胃收缩力强,每分可收缩2~3次。
鸡的肠管约为体长的6倍,大小肠黏膜都有绒毛,整个肠壁都有肠腺。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还有两个壁外腺,即肝和胰。肠绒毛中没有中央乳糜官,对脂肪的吸收不是通过淋巴途径,而是直接进入血液。
鸡的大肠是由一对盲肠和直肠所组成。盲肠的入口处为大肠和小肠的分界线,有明显的肌性回盲瓣,后肠壁内分布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形成盲肠扁桃体,没有明显的结肠,只有短的直肠。直肠起于盲肠入口处,向后延伸,至最后的扩大部称泄殖腔。
大肠分泌物不含消化酶,盲肠主要吸收粗纤维发酵分解的脂肪酸,还吸收水分和含氮物质,以及由细菌合成的一些维生素。直肠主要吸收一部分水和盐类,形成粪便后经泄殖腔与尿混合排出体外。
泄殖腔被两个环形褶,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为粪便道,与直肠直接相连;中为泄殖道,输尿管、输精管或输卵管的阴道部开口于此;后为肛道,是消化道最后一段,壁内有扩约肌,在泄殖腔道与肛道交界处的背侧有一腔上囊。由于泄殖腔集粪道、尿道及输卵管出口于一体,因此所产鸡蛋容易受到粪便污染,特别是当母鸡消化道带有病原体时,可使其通过污染种蛋而传播疾病。当难产而导致脱肛时,则易引起病原体从泄殖腔至子官、输卵管甚至波及全身的上行感染。
肝脏在消化吸收方面的功能:
1、消化功能
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2、代谢功能
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每天摄入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胃肠内初步消化吸收后被送到肝脏,在肝脏里被分解,“由大变小”,蛋白质变(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等。
胰腺功能: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
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和各个部位的功能,有助于诊断消化系统的疾病和治疗。消化系统的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障碍,肠道只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不能只治疗肠道。
郑重说明一下:
养鸡其实就是养肠道!俗话说,“吃嘛嘛香,身体倍棒”!
肠道健康了,饲料能被消化吸收的更充分,料比降低了,自然就能利润最大化。
肠道健康了,免疫力也会增强。因为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
肠道健康了,呼吸道疾病也会大幅减少。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