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业是青岛最早的食品行业之一。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在登州路56号开了一家酒吧,经销由德国运来的啤酒。1903年8月15日,由香港盎格鲁—日尔曼啤酒公司的德、英商人(以德人为主)投资,在酒吧旁营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设备全部由德国运来;生产原料是崂山泉水、德国产大麦和啤酒花。1904年建成投产,生产640毫升玻璃瓶装12度淡色和黑色啤酒,年产能力为2000吨。产品销售以青岛为中心,并销往大连、天津、烟台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盛夏季节部分销往北京、香港等地。1906年,啤酒产量已达1300余吨,其产品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以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办公处胶字第5号封条查封了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但未正式接收。事隔不久,青岛市政府派王玉生等人组织庆胜公司对青岛工场独家经营并组织开工生产,青岛工场改称青岛啤酒公司,留用职工295人,聘用日籍技术员8人。12月18日,青岛啤酒公司被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接管,于1946年12月5日移交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定名为青岛啤酒厂。1947年6月,陈果夫派人在青岛组建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将青岛啤酒厂购买到手,时有职工375人,继续组织生产,商标只保留“青岛”牌,年产啤酒2800吨。其产品主要销往华北地区和沿海及沿长江各地区。并派人将产品销售到东南亚诸国。1948年,由于全国性的经济萧条,通货膨胀,资金不足,原料紧缺,销路不畅,啤酒产量大幅度下降,当年只生产1200吨。之后,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直至青岛解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天,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青岛啤酒厂,并将青岛啤酒厂收归国家所有,定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隶属山东省烟酒公司和山东省专卖事业公司。
1966年2月,青岛市食品工业公司成立,青岛啤酒厂划归该公司领导。8月,喷淋杀菌机制作成功,使杀菌工序由手工操作变为自动化控制,对此,《青岛日报》做了专题报道。1967年4月,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和国家计委批准青岛出口啤酒增产措施,并拨专项贷款170万元用于制麦、糖化和前后期发酵等工序的填平补齐扩建工程,使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增加到1.87万吨。1968~1972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青岛啤酒生产连续5年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年产量始终保持在2万吨左右。
70年代,青岛啤酒全部改为24瓶装和12瓶装。1971年和1973年,国家两次投资126.83万元,用于青岛啤酒的生产建设。1972年,青岛啤酒首次打入美国市场。同时,由于青岛啤酒是一种原麦汁啤酒,麦汁浓度12B,酒精含量3.5%~4%(重量百分数),主要原料为优质大麦、啤酒花。其特点是:清澈、透明,呈浅金黄色,富有光泽,含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泡沫细腻、洁白、持久、挂杯,有明显的麦芽香味和啤酒花香味,入口酒香纯正、柔和、爽口,苦味适中,先“重”后“顺”,具有独特的风味,稳定性好,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因此,出口和内销量不断增加。同年,青岛啤酒厂将黑啤酒的生产移交给其他单位,并在胶县征购土地3300平方米,建成新的啤酒花烘干加工生产基地。1973年,青岛啤酒的年产能力达5万吨。1975年,产量为2.9万余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有青岛啤酒销售。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对生产把关不严,所使用的啤酒瓶质量出现严重问题,1976年6月,在深圳库存的47268箱啤酒中,有22631箱发生爆裂,占47.8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956美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啤酒厂奋发图强,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设备,制成6个大容积的麦芽发芽箱,每箱每次投料16吨,结束了生产麦芽靠地板、木锨、扫帚的历史,并使麦芽产量提高42倍。1978年,美国莫纳克公司成为青岛啤酒在美国销售的总代理,年销量达2万箱。同年10月,在出口香港的一瓶啤酒中,发现洗瓶机毛刷,造成极坏影响。为此,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提出严肃批评,并下令停产整顿,限期改进。11月23日,青岛啤酒厂召开常委会,中央检查团以及山东省一轻工业厅、青岛市经委、青岛市轻工业局的领导和中共青岛市委驻厂工作组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检查、总结,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12月10日开始停产进行全面整顿,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调整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生产程序,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经过发动群众、制定方案、落实措施,通过全厂职工4个月的积极努力,认真进行了企业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轻工业部、山东省和青岛市革命委员会联合调查组到厂验收,于1979年4月10日批准恢复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对啤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给啤酒生产带来新的动力,青岛啤酒在市场已由买方市场逐步变为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为满足市场需求,青岛啤酒厂加快了基本建设的步伐,自行设计制作、自行安装成功1200吨贮酒罐80个,使贮酒能力超过10万吨,为扩大啤酒生产打下了基础。1979年5月,青岛啤酒出口量达2391吨,质量全部合格,优质率达到98.98%,受到轻工业部的通报表扬。9月,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并在全国第二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上荣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章。9月1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在山东省和青岛市党政领导陪同下,到青岛啤酒厂参观,在品尝青岛啤酒后,欣然命笔,写下“天下论英雄,啤酒何须煮,争取得金牌,更上一楼去”。10月31日,青岛啤酒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青岛”牌注册,当年生产“青岛”牌啤酒3.7万吨。
1984年,青岛啤酒厂按装了两台洗瓶机,更换了30年代留下的陈旧设备,使洗瓶能力达到7200瓶/小时。同时,从联邦德国引进KHS公司生产的2.4万瓶/小时自动罐装生产线,大大地提高了啤酒罐装能力。与此同时,从联邦德国SEN公司引进一台30吨/小时硅藻土过滤机,替代了原用棉饼过滤机设备,改进了滤酒工艺,简化了滤酒过程,保证了啤酒中二氧化碳的含量。1984年11月,轻工业部在北京举办轻工系统酒类质量大赛,“青岛”牌啤酒获金杯奖。
1985年,青岛啤酒厂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以总工程师为主的质量责任制、层层承包制和奖惩兑现制,完善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为青岛啤酒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同年4月,中国食品协会在青岛召开第四届全国评酒会,“青岛”牌啤酒再次被评为国家级名酒。当月,青岛啤酒厂的计量工作获国家计量局和山东省计量局颁发的二级计量合格证书。7月,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亚洲国家啤酒评比会上,“青岛”牌啤酒获得冠军;同时在中国食品金银牌授奖大会上获国家金质奖章;在国家优质食品金银牌授奖大会上获国家金质奖章。1980~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及轻工业部、山东省、青岛市各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对青岛啤酒进行抽检、统检、法检,合格率均为100%。
1985年,青岛啤酒厂与中国银行山东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分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签署协议,兴建青岛啤酒有限公司,全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设计年产能力为10万吨,是国内最先进的啤酒生产企业。同年12月22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青岛啤酒厂的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至13万吨的15项技术改造工程,投资达4998.39万元(其中含外汇464万美元),总建筑面积为28835平方米。当年有职工2272人,其中工人1852人,管理人员153人,技术人员52人。全员劳动生产率17160元/人。年产啤酒达85053吨,创工业产值3734万元,实现税金1145万元,利润2146.6万元,出口达47050吨,出口值为1654万美元。
青岛啤酒厂完成生产指标情况表
表32(1949~1986年)
项别
总产量(吨)
产值(万元)
利润(万元)
税金(万元)
劳动生产率(元/人)
出口量(吨)
出口值(万美元
年别
1949
1193
50.48
—6.51
30.41
1855
-
1950
1935
82.11
6.56
50.40
3223
1951
4077
172.25
28.30
106.18
6322
1952
1890
78.82
—8.92
43.38
2881
1953
4000
171.22
39.60
91.16
6327
1954
2802
123.61
28.15
65.15
4522
125
2.21
1955
2634
125.92
21.62
58.46
4609
1147
14.O2
1956
3675
202.18
25.52
80.15
6589
708
10.83
1957
5843
304.14
76.42
131.31
8294
903
12.65
1958
6013
354.85
68.59
106.06
9049
1117
15.89
1959
11191
731.90
155.56
196.38
11981
2173
32.02
1960
16216
887.03
154.97
272.29
12231
1803
25.40
1961
11574
718.74
168.24
174.65
9849
2045
29.49
1962
7876
434.18
57.69
138.42
6598
2418
31.32
1963
9136
423.65
68.41
173.18
7702
4504
59.75
1964
10892
473.23
61.26
215.41
9633
7900
112.03
1965
13437
580.34
125.57
255.01
12225
10926
1966
16907
725.35
188.20
311.93
15855
14719
202.94
1967
18662
797.50
204.71
340.31
17432
13477
175.78
1968
20607
888.54
203.25
375.64
1861O
15616
193.69
1969
19570
839.60
193.28
364.94
14566
16031
225.O0
1970
25530
1101.07
262.12
473.12
15640
20630
399.84
1971
26216
1152.87
269.63
489.64
14502
22024
419.O2
L972
26537
l184.57
226.11
481。47
12600
21448
488.23
1973
28811
1226.85
267.54
509.06
12969
2190l
625.27
L974
26232
1108.72
148.19
452.36
11430
19092
657.O5
1975
29772
1288.48
173.16
516.52
13408
18350
660.60
1976
30105
1271.31
121.71
530.03
11093
20051
502.67
1977
35330
1472.09
111.20
499.64
12237
21010
499.16
1978
37476
1577.18
202.25
624.33
11453
20863
385.87
1979
41576
1747.76
137.48
707.OO
12095
25001
377.56
1980
48403
2126.82
157.97
860.71
13721
32000
323.82
1981
50303
2197.81
405.81
871.74
13626
30002
1086.86
1982
52070
215.75
l070.39
1302.03
14129
33002
1311.O7
1983
63116
2722.36
1400.91
l551.17
15311
40234
1339,O5
1984
72016
3082.OO
1719.61
1580.36
16860
37001
1481.36
1985
85053
3734.OO
2146.60
114S.OO
17160
47050
1654.O0
1986
100442
4532.00
2628.OO
1464.OO
19492
63449
2670.00
说明:工业总产值,1979年以前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1980年以后按1980不变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