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玉米膨化机的上料和出成品的位置都是裸露的,严重影响玉米膨化的卫生条件以及质量,一旦有灰尘落入所有的被加工的玉米以及膨化之后的产品都需要报废,经济损失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完整地覆盖上料斗、玉米膨化食品出口,使用效果好的一种玉米膨化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玉米膨化装置,其组成包括:玉米膨化机本体(1),所述的玉米膨化机本体具有底架(2),所述的底架连接竖支架(3),所述的竖支架连接加固梁(4),所述的底架垂直连接加装竖支架(5),所述的加固梁开有倒Y形左插槽(6),所述的倒Y形左插槽连接一组倒Y形左插块(7),所述的加装竖支架的顶部具有横梁(8),所述的横梁开有倒Y形右插槽(9),所述的倒Y形左插槽与所述的Y形右插槽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所述的Y形右插槽连接一组Y形右插块(10),所述的倒Y形左插块与所述的Y形右插块之间通过倒U形支撑杆(11)连接,所述的倒U形支撑杆连接软体套(12),所述的软体套之间通过折叠防尘布(13)连接。
所述的一种玉米膨化装置,所述的软体套连接前加边条(14)和后加边条(15),所述的前加边条连接粘扣(16),所述的后加边条连接粘扣,所述的粘扣连接所述的折叠防尘布,所述的粘扣的宽度为4mm。
所述的一种玉米膨化装置,所述的底架贴合车轮贴合板(17)并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的车轮贴合板连接竖圆轴(18),所述的竖圆轴连接轮毂(19),所述的轮毂连接轮轴(20),所述的轮轴连接减震圆轮(21),所述的轮毂通过铆钉连接刹车盒(22),所述的刹车盒的底部为弧形与所述的减震圆轮配合使用,所述的刹车盒连接脚踏板(23)。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防尘布能够展开、也能够折叠,展开时能够将玉米膨化机本体的入料部分和出成品部分全部遮挡住,能够彻底防止灰尘和杂物的落入,提高了玉米膨化产品的质量及卫生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防尘布与软体套之间通过粘扣连接,连接的方便、牢固,拆卸、组装都方便,粘扣只有4mm的宽度不影响折叠防尘布的折叠,使用方便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倒Y形左插块在倒Y形左插槽内滑动、倒Y形右插块在倒Y形右插槽内滑动,倒Y形左插块与倒Y形右插块能够同步运动,滑动时方便,方便折叠防尘布的展开及折叠。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车轮贴合板、竖圆轴、轮毂、轮轴、减震圆轮、刹车盒、脚踏板配合使用,使本产品移动时方便、省力,确定位置时固定的牢固、稳定,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产品玉米膨化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
一种玉米膨化装置,其组成包括:玉米膨化机本体1,所述的玉米膨化机本体具有底架2,所述的底架连接竖支架3,所述的竖支架连接加固梁4,所述的底架垂直连接加装竖支架5,所述的加固梁开有倒Y形左插槽6,所述的倒Y形左插槽连接一组倒Y形左插块7,所述的加装竖支架的顶部具有横梁8,所述的横梁开有倒Y形右插槽9,所述的倒Y形左插槽与所述的Y形右插槽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所述的Y形右插槽连接一组Y形右插块10,所述的倒Y形左插块与所述的Y形右插块之间通过倒U形支撑杆11连接,所述的倒U形支撑杆连接软体套12,所述的软体套之间通过折叠防尘布13连接;所述的软体套连接前加边条14和后加边条15,所述的前加边条连接粘扣16,所述的后加边条连接粘扣,所述的粘扣连接所述的折叠防尘布,所述的粘扣的宽度为4mm;所述的底架贴合车轮贴合板17并通过螺钉固定,所述的车轮贴合板连接竖圆轴18,所述的竖圆轴连接轮毂19,所述的轮毂连接轮轴20,所述的轮轴连接减震圆轮21,所述的轮毂通过铆钉连接刹车盒22,所述的刹车盒的底部为弧形与所述的减震圆轮配合使用,所述的刹车盒连接脚踏板23。
利用膨化机本体的不等距非标准螺旋系统的挤压推进,物料中的气体被排出,并迅速被物料填充,物料受剪切力作用而产生回流,使机膛内的压力增大,随着摞旋与机膛间的磨擦使物料充分混合、挤压、加热、胶合、糊化而产生组织变化,原有的结构受到破坏,同时机械能通过物料在膛内的磨擦作用而转化为热能,使物料成为具有流动性质的胶凝状态,物料被挤压到出口时压力由高压瞬间变为常压,由高温瞬间变为常温,造成水分迅速地从组织结构中蒸发出来,使其内部形成无数微孔结构,切割冷却即膨化成形,膨化后玉米容重为70g/L。
工作原理:
将Y形左插块之间的距离拉开、Y形右插块之间的距离拉开使折叠防尘布最大化的遮盖住玉米膨化机本体的上料位置和出成品的位置;将Y形左插块之间的距离压缩、Y形右插块之间的距离压缩,使折叠防尘布折叠到一起,不妨碍维修、维护玉米膨化机本体的上料位置和出成品的位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