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农家自制”、“纯天然”、“纯手工”等自制食品在网络上蹿红。“双11”临近,销售自制食品的卖家也在卖力吆喝。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叫卖自制食品的网店、微店并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甚至没有营业执照,缺乏最基本的食品经营资质,取而代之的是诱人的图片和店主拍胸脯的“良心保证”。
[乱象]
不少卖家无资质
“我定期在网上买饼干给女儿吃。”王先生的女儿自从6个月开始一直反复过敏。鸡蛋、牛奶都是过敏源,而市面上的很多饼干都含有这些物质。后来,他在网上找到了一家烘焙店,店主专门做针对过敏儿童的饼干、蛋糕,里面不含牛奶、鸡蛋。一袋150g的饼干价格在15元左右。王先生担心食品安全的问题,也询问过店主,得知这家店店主并没有实体店,也没有注册登记过。
而有的市民已经在网购自制食品的过程中“翻过小跟斗”。今年过年前,《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其中有一集提到了腊肉。沈先生是无肉不欢之人,看了之后立马在网上下单4斤农家自制腊肠,每斤30多元。快递来的腊肠采用简易的真空包装。“起初两根味道还不错,吃到第三根的时候,经常做菜的沈先生觉得味道怪怪的,感觉变味了。但第四根味道跟前两根一样。”沈先生跟店主反馈,说有一根腊肠不新鲜了,对方认为,没有坏,只是每个人的口感不一样。
沈先生觉得,香肠已经开封,检测了也不能作为证据,另外对方并无实体店,异地维权太麻烦,为了一根腊肠花那么多精力、物力实在不上算。这事最后不了了之。
据了解,现在网络上部分自制食品卖家往往既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食品流通许可证,有的甚至没有营业执照,缺乏最基本的食品经营资质。
“全凭个人良心”
小徐外号“厨男”,本来就对厨房感兴趣,听了朋友这个建议,他第二天就行动了。蛋炒饭10元一份,外加鸡蛋,2元/个。炒粉干、炒面条15元一份。“我用的都是好东西,腊肉之类的配料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最初用的油都是山茶油,后来考虑到成本,改成了金龙鱼,但是是非转基因的。”小徐说,起初只做朋友一个公司的单子,一天销售额也就一两百元,后来越做越大,他就邀请退休的妈妈加入到他的队伍里。好的时候,一天销售额能达到一两千元。
[回应]
安全监管难度大
虽然自制食品卖家总会秀食材的源头、制作工艺等,但是购买者也难免会有担心。
跟网售自制食品不同,实体的餐饮店或者烘焙店成立需要达到很多条件,注册登记、领取餐饮许可证,厨房、经营场地都需要达到一定标准,从业人员需要取得健康证,此外还要通过环保部门、消防部门的审批等等。
《浙江省面包糕饼现场制售许可现场核查要求(试行)》对于糕点现场制售的场所有严格的要求,私家烘焙场所就算申请也很难拿到餐饮服务许可证。
据了解,下一步监管部门将会对网络第三方平台进行行政约谈,进一步规范网售的自制食品。
■提醒
宁波消保委:
谨慎购买网售自制食品
据了解,去年10月,国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并承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未履行法定义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并先行赔付。不过,目前草案尚未获立法部门通过。
■链接
浙江消保委:
浙江省消保委方面介绍,在抽检的25个不合格批次中,有20个批次的产品出现了菌落总数超标的情况。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而菌落总数不合格主要在于商家杀菌的工艺不成熟,或是在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环境条件不合理导致的。
另外,大肠菌群超标现象也很普遍,25个不合格批次产品中有16个批次出现了该问题。不少食品甚至出现大肠菌群超标8倍的现象,这些在以往同类食品的监测中也是十分少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