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商场内的“天使之橙”到底能不能喝?年初,深圳对其开出119万元罚单,上海却在检测后不予立案。两地市监局各执一词,让普通消费者有些无所适从。问题背后,无统一监管规范可依,是当下诸多创新产品问世后,执法者和消费者都要面临的现实困境。
是否违法,两地各执一词
2019年1月,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局指出,由于“天使之橙”鲜榨橙汁机内的铝合金抓头未镀膜,直接接触酸性食品,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要求,处罚119万元。
28日下午2点,上海汉中路地铁站,两位工人正在补给新鲜橙子,三个纸箱内堆放的橙子总数超过几百个,工作人员介绍,这里一天能消耗的橙汁达300-400杯,他们一天要补给和清洗两次,但使用的何种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操作是否符合标准,通过简单观察很难给出判断。
北上深,三地三证
2017年,天使之橙所在的上海巨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拥有“现制现售”类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无人食品加工智能终端企业,但这张食品经营许可证由上海松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具有通用行政效力。
“我国对食品经营许可实行一地一证原则,因此天使之橙在上海、深圳、北京三地,所取得的并不是同一张食品经营许可证。”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全国范围对类似无人食品现制现售类智能终端的审查标准各有不同,对新型加工方式的定位也十分模糊,这为具体监管带来难度。
根据记者查阅到的深圳和北京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的资质信息,天使之橙(巨昂投资有限公司)在两地取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最大不同在于“经营项目”。
北京方面授予的是“预包装食品销售(包含冷藏冷冻食品)”许可证,深圳许可的经营项目是“预包装食品销售(不包含冷藏冷冻食品)”,两者与上海发出的“现制现售”类的食品经营许可都不相同。
为何同一产品在各地会出现许可经营项目、经营范围不同的三张食品经营许可证?记者查阅三地在2016年后出台的“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审查细则、实施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发现这与各地对“自制饮品”类经营项目的界定和规范有关。
上海在2016年出台的《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提到了“现制现售”的经营项目,这是三地同类规范中与新型食品智能即时加工技术匹配度最高的食品许可管理办法。根据《实施办法》,现制现售是指在同一地点从事食品的现场制作、现场销售,但不提供食品消费场所及设施的加工经营方式,而对归属在“现制现售”大类下的“自制饮品制售”也有明确界定:经营者现场制作的各种饮料和冷冻饮品。
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出台的《上海市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实施指南》(简称《实施指南》)中,进一步将“自制饮品制售”经营项目细分为全自动设备制作和非全自动设备制作,以进行不同级别的管理。
其中,针对自制饮品制售使用的设备、容器包装材料、冷藏运输中的温度、现售现制产品在清洗加工过程的设备配置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需清洗生食果蔬及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具、容器的,应设专用清洗水池和保洁设施。保洁设施应结构密闭并易于清洗。制售现榨果蔬汁的,水池数量应不少于3个(采购的水果已经清洗的,可减少1个水池)”“冰箱、冷柜运转良好,保证不同食品冷藏(0-10℃),冷冻(-1-20℃)要求,同时设有正确指示温度计。”
所谓“预包装食品销售”,简单来说,就是类似康师傅冰红茶那样的标准品饮料,这与天使之橙的实际经营生产情况明显不符。但涉及现场食品即时加工的第十四条(网络食品销售)又规定,无实体门店的网络食品销售商不得申请所有食品制售项目以及散装熟食、散装酒销售项目,这条又直接将“天使之橙”排除在外。
2016年9月30日北京印发的《北京市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中也没有“现场制售”大类,而“自制饮品制售”的范围又只有普通饮品、生鲜乳及制品、自酿啤酒三类,可“普通饮品”是否包含果汁、蔬菜汁等鲜榨汁?
同时,在关于“散装食品销售”的规定中提到,食品经营者经营仅需人工投入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原材料,由自动化设备完成制作、销售等后续工序的即食食用饮品,应当取得散装食品销售的经营项目,且无需标注自制饮品制售的经营项目。如果照此申请,天使之橙应当取得的是“散装食品销售”许可,可最后为何又落在“预包装食品销售”上?
无证、乱发证,食品安全难保障
类似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天使之橙”上。《IT时报》记者发现,以“中央厨房”方式加工后配送至各地不同终端运作的“饭美美”取得的是“热食类食品制售(简单加热)”的食品经营许可,但这种许可对于配送过程中食品的车辆、温度、人员等规范要求,显得太过简单,不仅降低了监管门槛,也降低了对消费者的安全保障。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各地出台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监督办法往往都建立在过去传统模式基础上,对于类似的新科技产物,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标准,因此各家企业在申报时也容易陷入混乱,“有的申报者抓住空子,选择难度系数低的项目申报,有的申报者则无法符合规范,胡乱申报,加上有的监管者在发证时没能尽到现场核查的责任,最终导致后续监管时,没有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