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推广,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品种审定和布局提供可靠依据,带动玉米产业的发展,特安排本试验。
二、试验组别、主持单位及主持人
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试验设置8个区组,各试验区组、主持单位及主持人如下:
北方(东华北)鲜食甜玉米组、北方(东华北)鲜食糯玉米组: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赵仁贵;
北方(黄淮海)鲜食甜玉米组、北方(黄淮海)鲜食糯玉米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田志国;南方(东南)鲜食甜玉米组、南方(西南)鲜食甜玉米组、南方(东南)鲜食糯玉米组、南方(西南)鲜食糯玉米组: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刘玉恒。
三、参试品种及承试单位
本年度共安排鲜食甜、糯玉米品种试验10组,参试品种149个次(含对照),试验点次139个。参试品种和承试单位详见Ⅱ(表Ⅱ-1—表Ⅱ-13)。
四、试验设计
(一)品种试验
甜、糯玉米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4平方米,6行区,实收中间4行计产,密度3500株/亩,试验周边应设置与小区行数相同的保护行。为防止花粉直感影响籽粒品质,每品种应套袋自交20株(穗),套袋隔离直至采摘,以备品尝。甜玉米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1-24天,糯玉米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3-26天,各试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指定品尝鉴定单位将所有参试品种至少分三期播种,绝大多数品种开花时进行统一授粉,以供进行统一的品质品尝鉴定。参试单位同时提供发芽率和最佳种植密度。
东南区鲜食玉米试验,可以实行一年春、秋两个生产周期完成试验程序,国家统一试验暂不实施,联合体试验和绿色通道试验可以参照本方案规定的有关要求申请批复和备案后自行开展。
(二)对照品种
1.北方(东华北、黄淮海)甜玉米组对照品种为中农大甜413。
2.北方(东华北)糯玉米组对照品种为京科糯569。
3.北方(黄淮海)糯玉米组对照品种为苏玉糯2号。
4.南方(东南、西南)甜玉米组对照品种为粤甜16号。
5.南方(西南)糯玉米组对照品种为渝糯7号。
6.南方(东南)糯玉米组对照品种为苏玉糯5号。
对照品种(CK)由指定单位统一提供。为确保各渠道试验对照品种的一致性,自行开展的生产试验、联合体试验和绿色通道试验相应区组的对照种供种单位应当与国家区试方案的对照种供种单位(详见参试品种表)一致。
五、试验供种
(二)供种数量
参加北方(东华北、黄淮海)两个组试验的参试品种,甜玉米21公斤、糯玉米25公斤;只参加北方(东华北)或北方(黄淮海)一个组试验的参试品种,甜玉米15公斤、糯玉米17公斤。参加南方(东南、西南)两个组试验的参试品种,甜玉米27公斤、糯玉米32公斤;参加南方(东南)组试验的参试品种,甜玉米23公斤、糯玉米27公斤;参加南方(西南)组试验的参试品种,甜玉米14公斤、糯玉米16公斤。
对照品种种子由主持单位负责联系提供,中农大甜413需提供25公斤,由中国农业大学供种;京科糯569需提供20公斤,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供种;苏玉糯2号需提供32公斤,由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供种。粤甜16号需提供50公斤,由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供种;渝糯7号需提供30公斤,由重庆市农科院玉米所供种;苏玉糯5号需提供50公斤,由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供种。
(三)种子接收单位
参试品种(含对照)种子统一收齐后,由种子接收单位将相应数量种子提供给各承试单位、抗病鉴定单位(0.7公斤/品种);提供给DNA指纹检测单位及区试样品保存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第一年区域区试验品种2.0公斤,其中1.0公斤/品种用于DNA指纹检测和区试样品保存,1.0公斤/品种转交转基因检测单位进行转基因成份检测;进入第二年区域试验的品种3.5公斤/品种,其中1.0公斤/品种用于DNA指纹检测和区试样品保存,1.0公斤/品种转交转基因检测单位进行转基因成份检测,1.5公斤/品种为标准样品)。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收齐年度试验所有品种(含联合体试验品种)标准样品进行临时保存,并于审定公告后1个月内将通过审定的品种每品种标准样品(含联合体试验品种)1.5公斤及《审定品种标准样品提交清单》统一转交国家标准样品库。
(四)供种要求
六、抗病鉴定
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同年进行抗病鉴定(抗病鉴定承担单位和安排详见表Ⅱ-11)。种子接收单位于3月1日前将每品种0.35公斤种子分别寄到每组指定的2个抗病鉴定单位。
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在东南区极少发生,瘤黑粉病在西南区极少发生,为避免接种鉴定可能引进有害生物给当地玉米生产造成风险,南方(东南)组不开展瘤黑粉病、丝黑穗病鉴定,南方(西南)组不开展瘤黑粉病鉴定。
抗病鉴定由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石洁牵头组织协调。各病害鉴定单位于11月1日前,将病害鉴定报告(包括联合体试验的鉴定报告)提供给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石洁,由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统一汇总形成正式总结报告,并于11月10日前报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
七、品质品尝和检测
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同年进行品质品尝和品质检测。品尝鉴定单位(详见表Ⅱ-11)在最佳采收期组织5名以上专家进行品尝,同时在品尝后一周内向主持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由各专家签字的品尝评价总结报告。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由本区主持单位按甜玉米(NY/T523-2002)、糯玉米(NY/T524-2002)行业标准进行鉴定和评价。在甜、糯玉米最佳采收期采摘中间4行考查鲜果穗性状,并测产。
对各组的参试品种分区指定有关单位进行品质检测。种子接收单位于3月2日前将每品种0.75公斤种子寄到品质检测单位。甜玉米检测含糖量,糯玉米检测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百分比等,取样地点由指定检测单位确定。品质检测单位于10月25日前将品质检测报告报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
八、DNA指纹检测
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同年进行DNA指纹检测(DNA指纹检测承担单位和安排详见表Ⅱ-11),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王凤格牵头组织协调,并负责所有组别参试品种的样品保存。种子接收单位于3月2日前,将每品种1.0公斤种子提供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由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DNA指纹检测,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进行区试样品保存。
九、转基因成分检测
参加区域试验的品种同年由资质单位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每品种1.0公斤检测样品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于6月1日前转交至检测单位。联合体试验牵头单位负责组织本联合体试验参试品种的转基因检测,并确保检测样品与参试样品的一致性。10月1日前,牵头单位将转基因检测结果报送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王凤格,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汇总转基因检测结果,并于10月20日前报全国农技中心品种区试处。
十、试验要求
(一)田间管理
承试单位要严格按方案指定的品种开展试验,不得随意增减品种;播种以当地适宜播期为准;应当选择有代表性的中上等肥力地块作试验地,施肥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田间管理应略高于当地生产水平,每项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要在同一天内完成,如遇特殊天气,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
(二)观察记载
(三)特殊情况报告
(五)总结报告
1.承试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信息与运行管理平台的有关要求进行数据上报,并于10月1日前(南方组应在9月1日前)将将从系统打印的年终报告寄到本区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