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出苗至鲜穗采收84天左右,属鲜食型糯玉米品种。幼苗深绿色,叶鞘浅紫色,雄穗分枝16~19个,花药黄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2.0厘米,穗位90.0厘米,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绿色,果穗近锥形,穗长21.6厘米,穗粗5.2厘米,秃尖0.3厘米,穗行数14行,行粒数38粒,穗轴白色,鲜出籽率67.9%。籽粒白色,鲜籽粒百粒重44.4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抗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中抗小斑病,感瘤黑粉病,高感大斑病和玉米螟。经河北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专家组和试点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籽粒粗蛋白含量8.37%~9.42%,粗脂肪含量4.02%~4.58%,粗淀粉含量72.79%~73.13%,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76%~99.19%。
产量表现:2012~2013年河北省鲜食糯玉米组区域试验,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5492.8公斤。
栽培要点: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时为最佳播种期,也可参照当地普通玉米播种期,如育苗移栽可提前播种,在三叶期前定植,公顷保苗5.25万株左右。公顷施底肥农肥30吨、磷酸二铵375公斤,追肥尿素450公斤(按3︰7分两次施入)。隔离种植,与其它玉米要有300米以上的隔离区,以防变质、变色。注意及时防治玉米螟。
适应区域:用于鲜食,河北省春播玉米区春播种植,夏播玉米区夏播种植,瘤黑粉病和大斑病重发区慎用。
选育单位:河北华穗种业有限公司
二、沪审
审定编号:沪农品审玉米2014第004号
特征特性:出苗至鲜穗采收87.6天,比对照申糯2号晚5.6天,属鲜食型糯玉米品种。株高192.3厘米,穗位72.0厘米。果穗长筒形,穗长19.6厘米,穗粗5.1厘米,秃尖0.5厘米,穗行数14.2行,行粒数34.8粒,穗轴白色,鲜出籽率60.0%。籽粒白色,百粒重(鲜籽粒)36.5克。倒伏率10.8%,倒折率0,空秆率为1.3%,双穗率8.1%。田间大斑病、小斑病均为0.6级,纹枯病0.5级,锈病、茎腐病未发生,玉米螟危害0.8级。
该品种品质综合评分84.7分,比对照申糯2号低1.1分,品质排名第7。
产量表现: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5732.0公斤,比对照申糯2号增产30.2%。
栽培要点: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时为最佳播种期,公顷保苗5.0万株。公顷施底肥农肥30吨、磷酸二铵375公斤,追肥尿素450公斤(按3:7分两次施入)。隔离种植,和其它玉米应有300米以上的隔离区。注意及时防治玉米螟。
适应区域:上海市种植。
三、国审(1)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5032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90天,比垦粘1号晚6天,属鲜食型糯玉米品种。幼苗深绿色,叶鞘浅紫色,叶缘白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43.8厘米,穗位100.3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形,穗长21.7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44.1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抗丝黑穗病,感大斑病。品尝鉴定87.1分,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皮渣率3.86%,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72%。
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出苗至鲜穗采收77天,比苏玉糯2号晚3天,属鲜食型糯玉米品种。株高226.8厘米,穗位85.9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果穗长锥形,穗长20.3厘米,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鲜籽粒)41.3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高抗茎腐病,感小斑病和瘤黑粉病,高感矮花叶病。品尝鉴定88.35分,达到鲜食糯玉米二级标准;皮渣率9.09%,粗淀粉含量63.86%,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9.01%。
产量表现:2013~2014年东华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7400.0公斤,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16.3%;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8015.0公斤,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9.0%。2013~2014年黄淮海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2916.5公斤,比对照苏玉糯2号增产10.9%;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3921.5公斤,比苏玉糯2号增产8.1%。
栽培要点:选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公顷保苗5.25万株,隔离种植。注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螟。
适应区域: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做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大斑病重发区慎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淮北、安徽淮北、陕西关中灌区做鲜食糯玉米品种夏播种植,小斑病、矮花叶病和瘤黑粉病重发区慎用。
四、粤审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5001
特征特性:春植生育期79~82天,比对照香白糯长4天,与对照粤彩糯2号相近,属鲜食型糯玉米品种。株高179.0~186.0厘米,穗位60.0~63.0厘米。果穗筒形,穗长17.8~19.3厘米,穗粗4.9~5.0厘米,秃尖0.5~0.8厘米,单苞鲜重297.0~316.0克,单穗净重229.0~244.0克,单穗鲜粒重145.0~161.0克,鲜出籽率63.31%~65.83%,一级果穗率80.0%~87.0%。籽粒白色,百粒重36.5~38.1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调查高抗茎腐病和大、小斑病,抗纹枯病。直链淀粉含量0.74%~1.16%,果皮厚度测定值66.74~73.76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7.1分和85.6分。
产量表现:2013~2014年春季广东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鲜苞产量14976.0公斤,比对照香白糯、粤彩糯2号平均增产28.5%;2014年春季生产试验,平均公顷鲜苞产量14302.5公斤,比对照粤彩糯2号增产18.5%。
栽培要点:一般公顷保苗4.50万株,授粉后23天及时采收。
适应区域:广东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五、国审(2)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6008
特征特性:在东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81天,比对照苏玉糯5号晚1天,属鲜食型糯玉米品种。幼苗深绿色,叶鞘浅紫色,叶缘白色,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02.8厘米,穗位77.2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丝绿色,果穗长筒形,穗长18.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硬粒型,百粒重(鲜籽粒)37.9克。平均倒伏(折)率4.5%。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中抗腐霉茎腐病和纹枯病,感小斑病。品尝鉴定86.7分,皮渣率9.3%,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7.30%。
在西南地区春播出苗至鲜穗采收86天,比对照渝糯7号晚1天,属鲜食型糯玉米品种。株型半紧凑,株高207.7厘米,穗位80.3厘米。穗长19.3厘米,穗行数14~16行,百粒重(鲜籽粒)37.2克。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感小斑病和纹枯病。品尝鉴定87.5分,皮渣率12.7%,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8.90%。
产量表现:2014~2015年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3414.5公斤,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25.1%;2014~2015年西南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公顷鲜穗产量12729.0公斤,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4.2%。
栽培要点:选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公顷保苗5.25万株。隔离种植,适时采收。注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玉米螟。
适应区域:江苏中南部、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重庆、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做鲜食糯玉米品种春播种植,小斑病重发区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