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双季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试验取得成功。10月17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济南市济阳区示范基地举行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带状种植第二季机收暨秸秆饲草化利用现场会。
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带状种植第二季机收暨秸秆饲草化利用现场会。
一眼望去,只见试验田里,高秆苍翠的玉米带间,还有长势喜人的花生。这便是鲜食花生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拔起花生秧,根部破土而出,稍一抖落,白胖带泥的花生果就露出了真面目。
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模式(9月22日摄)。
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万书波带领团队研发成熟的“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该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正介绍,花生、玉米这两种作物间作共生,相得益彰。花生固氮,改善土壤,提升地力;间作花生带通风透光好,有利于鲜食玉米发挥边行效应,增加单穗重量。
该技术利用鲜食玉米生育期短、鲜食花生提前收获的特点,科学搭配适宜的品种,两季的鲜食玉米、鲜食花生都能够正常生长成熟,实现了一年两季种植。若再接茬种植一季越冬叶菜,可实现单位面积周年“三种三收”,大幅提高光热资源、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花生秧收割机正在工作,将花生秧收割后可直接粉碎为青贮饲料。
花生秧被花生秧收割机粉碎后成为青贮饲料。
“今年第二季的种植管理过程并不顺利,期间经历了低温、涝害等极端天气。”张正表示,相比第一季的产量有所下降,但仍超出预期。
第一季于4月9日播种、7月15日收获,亩收“鲜食玉米2965穗(1138.9公斤)+鲜食花生329.1公斤”“鲜玉米秸秆1937.3公斤+花生秧882.5公斤”;第二季于7月20日播种、10月17日收获,亩收“鲜食玉米3025穗(954.6公斤)+鲜食花生205.7公斤”“鲜玉米秸秆1369.6公斤+花生秧471.6公斤”。两季合计亩收“鲜食玉米5990穗(2093.5公斤)+鲜食花生534.8公斤”“鲜玉米秸秆3306.9公斤+花生秧1354.1公斤”。
试验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与普通玉米种植比较,每亩综合效益增加约1倍;与鲜食玉米单作比较,鲜食玉米产量不减,增收鲜食花生300-400公斤,提高土地利用率30%以上,增加亩效益40%以上。
该技术生产的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具有更好的适口性,营养丰富,可作为主食口粮,适当替代面食,满足城乡居民亟需优化膳食结构、提高营养健康的需求。
张正介绍,鲜食玉米秸秆、鲜食花生秧可直接做成混贮饲草,增加优质饲料供给,提高了作物全株利用率,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前期试验结果表明,鲜食玉米秸秆、鲜食花生秧所制成的混贮饲草饲养肉牛,与“全株青贮玉米”饲草相比,肉牛每增重1公斤,成本降低了0.5元。其中,鲜食花生秧占比20%-40%均可调制成优质饲草,当其占比为30%左右时转化效率是最高的。
鲜食玉米秸秆、鲜食花生秧饲草的机械化收集和混贮打包。
据了解,该团队已研发出配套玉米花生带状种植一体化精量播种机、玉米花生分带隔离一体植保机、鲜食玉米茎穗兼收机、花生秧收割机、花生挖掘机。实现了鲜食玉米鲜食花生种、管、收全程机械化。鲜食玉米茎穗兼收机和花生秧收割机也保障了玉米秸秆、花生秧饲草化利用的机械化收集和混贮打包。
有关专家称,鲜食玉米鲜食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已具备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机械条件,在粮食安全大背景下,为实现团队提出的传统农区“吨粮田”向“万元田”跨越奠定了基础,探索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