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立足优势、深挖潜能,打造玉米“产加销”一体化闭环,让一穗穗玉米成为带动产业提质、农牧民增收的“金棒棒”,一条金色粮道铺就的乡村振兴之路正从无定河延伸向远方。
技兴农耕,沃野织就“黄金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句在当地流传的话正是无定河镇玉米种植科技创新的最佳注脚。镇政府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让农民在科技的帮助下,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致富”的转变。
人勤地不懒,春种秋满仓。无定河镇政府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如今,玉米种植面积已超32万亩,托管土地10万余亩,惠及农牧户3000多户近万人。通过引进和培育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玉米平均亩产从过去的800公斤提高到1100公斤,增长幅度达到20%,累计年助农节本增收4500多万元。全力推广绿色智能种植技术,构建物联网监测体系,立志打造全国一流的玉米种植示范基地,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
点“玉”成金,匠心铸就“新名片”
“以前种玉米,只能卖原粮,收入有限;现在合作社能帮我们加工成玉米片、玉米糁,收入翻了几番,我们种地的劲头更足了。”漠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海涛说。
走进乌审旗绿萌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玉米加工车间,色泽鲜亮、颗粒饱满的玉米“搭乘”流水线,经过挑选、剥皮、切穗、蒸煮、包装等程序后实现华丽蜕变。合作社负责人杨彩峰介绍道:“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玉米加工设备,对玉米进行精细加工,生产出玉米粉、玉米糁等多种产品,下一步准备研发玉米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最大程度提高玉米的利用价值。”
破茧之路,待启产业“新征程”
延伸产业链,全力增加高附加值玉米产品在本地生产,是无定河镇的目标。当前,两个玉米全产业链园区已具备一定规模,统筹联合体原龙头企业宏丰粮油在靖边的集运站,红进滩村的电商平台,初步实现一产内部的产加销融合发展,无定河镇玉米产业在种植与加工环节已初显成效。然而,销售市场的开拓却尚在起步,犹如一只尚未展翅高飞的雏鸟,亟待破茧成蝶。
“百姓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无定河镇党委书记白利平掷地有声。镇党委通过发挥招商引资优势,与旗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多管齐下探寻销售破茧之路,有效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解决村民产销后顾之忧。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拉长玉米产业链条,计划建成可将玉米产品吃干榨净、适度规模的试点产业链条,同时,优化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确保产品能够快速、高效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从沃野田间的精耕细作,到加工车间的点“玉”成金,再到创新发展的破茧成蝶,无定河镇串“珠”成链,集链成群,在不断探索中做实做优产业“生态圈”,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的整体性转变,形成全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茂盛森林”,让“玉”见无定河见证乡村振兴的金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