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古称菹,流行于东北,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
罗刚,1964年生,人送绰号“酸菜大王”,20年间将酸菜卖到全国,且不断出口。
首次创业遭遇困难
重拾梦想进行二次创业
罗刚毕业于辽宁大学生物系,1987年走出校门便有了直接创业的念头。
由于刚毕业,手里没有启动资金。于是,罗刚决定先就业,积累实践经验,增加社会阅历,培养市场意识,然后再创业。
1990年,罗刚不顾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反对,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踏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缺少资金,罗刚选择了投资少,见效快的食用、药用真菌栽培项目。而从1994年开始,全国食用、药用菌出口滑坡,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前景渺茫。经过近半年的认真思考、市场调研后,罗刚决定转行进行第二次创业。
一切从头再来的创业谈何容易,罗刚又一次面临选择创业方向的问题。这时罗刚的头脑里闪出了一个念头,那是几年前的事儿:一个好朋友特别喜欢吃酸菜,但一到夏天吃的酸菜都有一股臭臭的味道。
“你搞食用菌这么好,就不能研究一年四季让我吃上好吃的酸菜?!”在罗刚面临第二次创业、选择创业方向之时,这对他有了很大启发。
自创酸菜生产新工艺
从食用菌转行为酸菜加工
酸菜是北方广泛消费的传统发酵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买酸菜而不愿渍酸菜,因此酸菜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罗刚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在当时随着市场对酸菜需求量的增大,酸菜生产开始从自做自食发展为作坊式生产。(下转A2版)
他们生产“酸菜”绝大多数是用醋精泡制的酸化白菜或甘蓝。由于小作坊卫生条件极差,不经过包装上市的散装“酸菜”,在运输、销售过程中污染严重,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的环境卫生。
针对东北地区酸菜市场的现状,罗刚于1995年4月投资7万元在沈阳建起了沈阳榆园酸菜厂,在全国最先采用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法生产酸菜,从此开始了近十年的第二次创业,也开始了以新工艺、工厂化生产的酸菜挑战传统酸菜的创新之路。
连续两年亏损
酸菜路上背负创业压力
二次创业之初,罗刚由手工作业为主的栽培业转至以机械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没到一个月,罗刚的酸菜就上市了。
由于采用了现代生物技术——罗刚自己研制的人工接种乳酸菌发酵法新工艺,因此生产的酸菜既保持了东北酸菜传统风味的特点,又克服了传统工艺的弱点,减少了维生素的破坏,发酵过程不产生亚硝酸盐,生产周期缩短,可以四季生产,生产的酸菜质量稳定、风味纯正,加之采用了真空包装技术,使产品保质期达到6个月,因此产品一上市很快占领了市场。
为了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罗刚于1998年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沈阳榆园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为酸菜注册了“榆园”商标。在最艰苦的1998和1999年,公司连续两年亏损。
亏损的两年里,罗刚背负着巨大压力,也曾经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好在他的合伙人在他压力最大、公司最艰难的时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他说:“吃了榆园酸菜的人都说好,我认为它总有一天会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置地建厂扩大产能
品牌成为企业发展良药
由于过硬的产品质量,1998年7月,榆园酸菜被评为沈阳市主副食品“放心工程”产品,到2000年,榆园酸菜体现品牌效应,企业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这更坚定了罗刚的品牌战略。
这一计划的实施,又恰逢全国知名食品企业“康师傅”、“今麦郎”等大公司开发适合东北口味的新品种“酸菜炖排骨”方便面。在经过对全国多家酸菜生产企业进行了近一年的考察和严格筛选后,一致认定沈阳榆园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为两家公司提供“酸菜风味包”的唯一生产企业,从而使酸菜这个古老的食品经过深加工又上升了一个档次,灭菌后由原料菜变为可以直接入口的食品。
公司也调整了销售策略,在全国各地设经销商进行销售,很快占据了沈阳市90%、辽宁省60%、全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榆园酸菜已成为名牌产品,仅凭这一点“榆园酸菜”就让一些不法商贩的“大坑酸菜”、“垃圾酸菜”在市场上断了销路。
销往国内50多个城市
东北酸菜扬名四方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榆园酸菜现在已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酸菜生产企业,沈阳市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之一,辽宁省首批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示范企业,2001年被沈阳市政府列入百万市民看“放心工程”参观基地。
榆园酸菜每年加工大白菜达一亿多公斤,在1998年7月被评为沈阳市主副食“放心工程”产品、2000年9月获辽宁省首批放心食品,及各种国际农博会名优产品金奖。榆园酸菜系列产品销往国内50多个城市,并出口美国、加拿大。在不久的将来,相信榆园酸菜也会成为沈阳的一张名片,扬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