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锂电:好牌打烂

从2008年至今,纵观历届美国总统的竞选口号,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制造业回流、刺激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本土就业岗位。

2020年拜登:“建构更好未来!”

2016年特朗普:“让美国再度伟大!”

2012年奥巴马:“前进!”

2008年奥巴马:“是的,我们可以的!”

口号晕染出帝国美好未来的写意画面,现实却苍凉残酷。美国有时似乎总能把一手好牌打烂——比如锂电池产业。(注:文中锂电池均指锂离子动力电池)

12年前,拜登还是美国副总统时,类似的政策就被奥巴马推广过一波。在奥巴马的构想中,锂电池是个朝阳产业,能快速刺激次贷危机后的美国经济。如果制造工厂搬迁到了美国,美国本土失业率就不愁了。更何况,在锂电池领域,美国本就具有先发优势。

1999年,宁王创始人曾毓群还是从美国贝尔实验室购买了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2019年因发明锂电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获奖人中,也有两位来自于美国的研究机构和高校。

从08年起,美国的GDP增速再未超过前期高值——1999年的4.753%

有了这“一手好牌”,次贷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押宝了一家美国本土锂电池企业A123,更将超过10%新能源补贴推给了A123。因为美国政府希望通过A123,在中日韩占据的锂电池市场上,插上一面面星条旗。

A123产线图源:美国能源部

然而,2012年10月,被奥巴马政府扶持不到4年,A123破产了。

A123的折戟,是美国锂电池行业复兴梦破碎的缩影。尽管政策、资金、技术三大要素齐备,这家美国锂电池的希望之星最终还是抵不过美国逆全球化生产的困局:1.产业空心化2.制造成本上升。

当时锂电池行业已趋于成熟,从某种意义上看,中日韩能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占据锂电池市场,依靠的是各自的工业体系、劳动力成本、技术人才及资本积累等优势。

而A123之后,美国再也没有一家能拿得出手的锂电池企业。从2010年起至今的10多年间,5家亚洲企业三星、SKI、LG新能源、松下和AESC,几乎承包了所有美国电动汽车的锂电池。

2010年~2020年间,5家亚洲企业提供美国电动车锂电池

兜兜转转,美国锂电池行业又回到了起点。且不进则退。到了拜登执政,竟没有一家纯粹的美国本土锂电池企业可用。要知道,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还是与日本松下合资投建的。

在历史的周期循环中,过去可以是未来的先兆。立方知造局试图解析一家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一跃成为美国锂电池明星的企业,从它的兴衰轨迹中寻找美国锂电池行业发展的困境,并从市场、政策、技术等多个维度探讨,如今美国锂电池行业落后的症结和启示。

明星企业A123的辉煌和迷醉

4年,一场得而复失的梦。正暗合美国锂电池行业从兴起到衰败。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美国失业率创下16年新高——7.2%。260万个就业岗位消失。50岁的安妮特突然被下岗,连续两年半待业在家。

但也正是这场危机,让命运短暂眷顾了安妮特——她赌中了时代的风口。当时,奥巴马喊出让制造业重回美国,并亮出一张王牌——以新能源产业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美国拉开制造业逆全球化的序幕。

美国锂电池明星企业A123的主营业务,也在这一年变轨:从电转工具的消费锂电池转向动力电池。正对上了奥巴马政府的胃口。

图源:A123官网

A123由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蒋业明于2001年初创立。蒋业明手上有多项未发表的研究成果,A123是他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通道。其中之一,是“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快充技术。早在2009年,A123便研发出5分钟充电90%的锂电池,寿命也比一般电池长10倍。

美国政府愿意相信,A123会成为一家引导全球电池产业的美国企业。2009年起,奥巴马政府拿出24亿美元的政府补贴,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其中2.5亿美元流向A123。不过美国政府要求,A123需要将生产线搬到本土,从2009年起3年内增加1000个就业岗位。

时任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出现在A123工厂图源:美国能源部官网

“这(A123罗缪勒斯工厂开工)代表美国一个全新行业(动力电池)的诞生,它将成为下一代汽车的核心。你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将在未来很多年里帮助促进美国经济。”奥巴马说。

乐观与自信在香槟杯碰击声中被放大。有密歇根官员表示,新能源产业会给美国带来3.6万个就业岗位。“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制造业正在回流至美国,美国将成为未来电动车的新故乡。”

在这场美国锂电梦的派对中,安妮特迎来人生高光。2011年9月20日,A123庆祝第1000名员工入职,完成了美国政府设下的就业岗位小目标。“这是个良好的开端,我们正迈入未来。”安妮特面对镜头说。

媒体最爱这类中年人再就业的故事——看看吧,安妮特待业2年多,没有任何锂电池从业经验,但乘着美国锂电池行业发展的巨浪,照样为社会为家庭发光发热。安妮特人到中年再出发的鸡汤故事在次贷危机后失业阴霾笼罩下的美利坚,或多或少感动、激励着美国民众——燃烧吧,AmericanDream!

鸡汤鲜味散去时,苦味充斥着舌尖。安妮特没有预料到的是,到了2011年底,距离采访仅仅过去两个月,A123便裁员了125人。她再度失业。A123也最终以破产收场。

丧钟敲响于2012年10月。

不合市场需求的大跃进

A123的结局早已注定,成于政府押注,败在美国国运。最终,一切沦为美国逆全球化语境下,一场不合市场规律的产能大跃进。

原本,A123是家轻资产企业,主攻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研发。和大多数美国企业一样,站在微笑曲线高附加值两端,锚定高利润。锂电池生产环节中的低附加值部分,则通过全球化分工,外包给中日韩工厂代工。

在产线回迁美国前,A123的正极材料原料由中国常州提供,锂电池正极由韩国生产,组装环节则被安排至中国上海。

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为的是保证本国的利益最大化。

只是,逐利的企业将产线外迁,在增厚利润的同时,也为美国埋下产业空心化的隐患——铁锈带经济衰退,中下层蓝领贫困化加剧。次贷危机加速暴露出美国社会不平等的现状,贫富差距拉大,阶级固化,中产阶级数量不断减少,多数美国人收入止步不前。

《乡下人的悲歌》还原了铁锈带美国人的愤怒与无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普特南曾在《我们的孩子:美国梦处于危机中》一书中指出,相较于美国梦盛行的1950年代,如今美国无法仅靠找到一份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寒门”难再出“贵子”。

找不到工作的美国人,将一切罪责归于全球化。在这种情绪下,美国最终从全球化的倡导者转向逆全球化的推动者。

然而,单纯认为将产线搬到美国,就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美国国内矛盾,只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厢情愿。

A123回流到产业空心化的美国,面临的是难题是:

1.需要投建生产线

从2008年起的4年间,A123累计投入超过3亿美元。轻资产模式变为重资。

2.招聘当地员工

美国《TechnologyReview》杂志曾报道,2010年,美国工人的时薪是22.3美元,而当时中国工人的时薪只有2美元,不到前者1/10。

如果清楚了这两点,你不会惊讶A123为什么会生产出一款贵到离谱的锂电池产品:A123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高达每千瓦时1000到1500美元,而松下生产的三元锂电池,成本只要320~420美元。

一般而言,三元锂电池中含有稀缺金属钴、镍,制造成本往往比磷酸铁锂高。到了A123生产线上,剧本拿反了。

在产线回流美国的那一刻,A123无法避开高昂成本支出的命运。这是先天缺陷。后天,A123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这也是美国政府愿意看到的锂电池产能大跃进。可以佐证的是,A123获得政府补贴时的要求,是以就业岗位数量和产能为导向的。

但美国政府高估了锂电池的市场需求——美国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高。一直到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到2.2%。

“特斯拉的受众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那些车库里放着保时捷的人。如果特斯拉能够进入大众市场,相当于他们把头交给用户。”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的一位高级研究员曾公开表达对新能源汽车的悲观预判。

市场需求不足,让A123难以拥有议价能力。不断扩建产能,又让锂电池的价格不断下跌。最终,悲剧的一幕发生了。

2009年以来,A123的营业收入每年以30%~40%增长,但业绩亏损金额也在逐年递增。2011年,A123净亏损9700万美元,到了2012年上半年,亏损金额达到8300万美元,接近前一年数值。

电池越产越多,却越卖越亏。

事实上,2011年A123每卖出1美元锂电池,就要亏损0.57美元。当时有分析师测算,A123只有将产能再扩大十几倍,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但不断烧钱,产品销售又无法回血。A123走进死胡同。直至一笔债务,彻底压垮了它。

新闻简讯中的短短几行字,却是美国锂电池行业覆灭的重要节点。A123不仅失去了Fisker这个大客户,还因无力偿还债务,宣告破产。电池故障,也拖垮了Fisker业绩,后者在2013年同样走上破产道路。

那款故障电动车名为Karma(因果轮回)。追溯A123的衰败故事,是一切以自身利益优先的美利坚帝国,倡导的锂电池逆全球化生产和与之带来的水土不服——美国本土制造业成本高、市场需求动能不足。

本不符合市场规律,但美国政府助推锂电池产能大跃进,企业陷入循环的深渊。锂电池企业生产、招人、扩产,说的是同一件事:烧钱、烧钱还是烧钱。

A123的最终命运是被中国企业万向收购。2013年底,收购案落地,有美国媒体用了这样的标题“美国锂电池行业宣告死亡!”一个时代终结。

技术突破疲惫,政策朝令夕改

希望和现实的距离,是一场雨。奥巴马试图主导一场美国锂电池产业大跃进,终究雷声大、雨点小。

曾经,美国政府手握一手技术先发的好牌——美国是最先研究锂电池原理和基础技术的国家之一。

美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技术研发,但在锂电池行业中,却是技术突破乏力。技术主要分为学术、产业两端。

1.学术端:技术无重大突破、水论文

井喷的论文数,并不代表新技术百花齐放,相反70%美国论文集中在磷酸铁锂和纳米级锂电池两个原有技术领域,还迟迟没有进展。这是学术圈的“水”论文现象。

与之对比的是,此时全球锂电池的基础研究,没有发生重大突破。三元锂、磷酸铁锂、钛酸锂等锂电池常用材料,是上个世纪末的学术成果。

2.产业端:产业空心多年,经验积累少

日本索尼在1991年量产首款锂电池,到了2008年已经有了近20年生产经验。中韩生产锂电池在2000年前后,在中低端市场,工人们在大量重复生产中积累经验,为转向高端制造奠下基础。

相比之下,产业空心化多年,美国锂电池行业在产业端的技术积累,已开始成为短板,此后多家锂电池企业退场,让工人经验积累更难以为继。

锂电池行业,不只是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还具有劳动力、资本密集型特点。在劳动力和资本中起到调节作用的,是市场。

清楚了这层逻辑,你会发现,A123的落幕,暗示着美国锂电池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形成强硬的技术壁垒,也无法从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中日韩能在全球锂电池竞争中胜出,依靠的是各自的劳动力成本、工业体系、技术人才及资本积累等优势。

3.政策朝令夕改,利益团体博弈

如果此时,美国政府能认清这一点,从市场角度上振奋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动力电池需求,或许美国锂电池还有挽回的余地。

但美国锂电池遇上了猪队友——朝令夕改的政策。毕竟除了现身在市场舞台上的企业、员工、用户,台下幕后,还有另一股利益交杂的暗涌。

先来看一段历史:

通用EV1图源:wikimedia

风口,始于1996年12月,美国通用汽车推出首款电动车——EV1。随着动力电池迭代,EV1续航能力达到135公里,能满足城市间穿行的需求。EV1采用租赁模式,月租金在480~640美元之间,相比汽油车、氢能车的使用成本更加,加之无碳排放,获得一批美国环保主义者簇拥。

诞生6年后的2002年,EV1停产。通用选择集中召回EV1,统一销毁。纪录片《谁杀消灭了电动汽车》还原出这样的画面:部分EV1爱好者与通用工作人员分据对立阵营,试图让自己的EV1规避损毁命运。甚至有人穿行至亚利桑那沙漠,偷出爱车……

为什么通用容不下EV1?从商业模式上看,EV1以租代售的模式,让通用感到负债压力。但是前述纪录片给出另一个角度的答案——EV1触及石油巨头、传统汽车的利益。

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雪佛龙德士古(Chevron-Texaco)和康菲(Conoco-Phillips)担心,一旦电动汽车在美国推广,将导致每年减少1000多亿加仑汽油业绩。他们联手美国传统车企打压。

甚至石油巨头买下电动汽车上游的电动机企业,在供应链上设限,阻挡新能源汽车兴起。而当时传统能源、汽车财团代言人是2001年~2009年上任的美国总统小布什。

在美国,一个行业的兴衰背后,似乎总有几股不同阵营的势力,互相博弈。回看最近4任美国总统在新能源政策上的态度,剧情反转又反转,但总不会跳脱出新总统推翻前总统的政策,新总统重拾被前总统否定的政策模式。

近四任美国总统的新能源政策制图:立方知造局

国会中代表传统能源利益的团队曾试图阻挠奥巴马的政策。2012年奥巴马曾提出6.5亿美元用于电池、新能源汽车研究,但美国国会只批准了3.3亿美元,预算砍去一半。

奥巴马之后,特朗普一上台,便把锂电池、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全取消了一遍。美国新能源汽车再度错过发展关键时刻,本土锂电池企业再无起色。

这些周期性的、不断修正的政策,反映的是不同阵营间的利益分配。美国动力电池行业企业,在矫枉过正中走走停停。然后走丢了。

不进则退

当拜登走上奥巴马的老路时,故事似乎倒退至一个微妙的循环——美国锂电池行业不进则退,依旧未能攻入那片中日韩守垒的市场。目前,摆在美国面前的是:

近忧——本地动力电池产能不足;

远虑——产业链上下游仍未打通。

2021年3月,美国政府发布《基础设施计划》,其中提出投资1740亿美元支持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涉及完善国内产业链、销售折扣与税收优惠。计划要求,到2030年建50万个充电桩、校车公交及联邦车队电动化。

只是,A123破产之后,美国本土锂电池行业难以跟上电动汽车发展。美国先进电池联盟发布的《美国锂电蓝图2021~2030》有一个悲观预判,即使到了2025年,美国本土动力电池的供给也无法满足需求。

尽管相比奥巴马执政时期,如今美国锂电池需求增长了。但即使现在美国再出一家锂电池明星企业,依旧难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时代变了。

从2018年起至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前五大动力电池厂商的市场集中度从67%上涨至81%。如果按前十家企业市场份额算,2020年这个数字占总市场份额比重,为98%。

全球动力锂电池CR5市场份额图源:安信证券

说明,市场更加成熟,资源向头部企业聚拢。到了锂电池企业巨头间比拼产能和成本的时刻。

所以要在短期内打破本土动力电池产能问题,留给美国企业的只要一条路——抱紧巨头的大腿,合资建厂生产,走上一条美国版的“引进、吸收再消化”路线。典型代表,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

2017年,特斯拉与松下合资成立的超级锂离子电池工厂投产。为了填补美国产业空心化带来的技术和人才空缺,特斯拉直接搬来了松下的技术人员、培训人员。特斯拉负责对松下的产线和设备进行工程化改造。如今,特斯拉第一座超级锂离子电池工厂,已经生产了100万块电池组。

美国车企+动力电池巨头联合建厂,也以“福特+SKI”、“通用+LG新能源”、“Stellantis+三星SDI”等形式被复刻。

让美国纠结的不只有眼前的苟且。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的资源布局中,主要是中美的竞争;中游电池制造一端,中欧美日韩同场竞技。美国都难以形成优势。

美国锂电池产业的上游难题,是无法生产镍含量100%的一级镍。中国则掌握了低成本提取一级镍的工艺。

电池制造方面,中国在产能、装机量、生产工艺、成本控制方面都有优势。而除了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美国还没有一家电池制造企业可以参与到全球锂电池产业链中。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面难以打破,市场资源向头部靠拢。美国锂电落败的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

尾声

大西洋海风吹过底特律罗缪勒斯,咸腥、湿冷。膨胀的自信和梦想,麻痹了美国锂电池从业者的嗅觉。那是2010年9月。

参与A123活动的政客都愿意相信,美国锂电池复兴,就在眼前。他们忽略了现实的难度——产业空心化带来生产成本过高的困扰,生产的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强推政策,遮蔽了美国锂电池行业技术突破的乏力。

安妮特面对摄像机。她激动得红了眼。画面扫过她身后的生产线,电池涌动在流水线上。那次采访后,安妮特没有出现在任何媒体中。

安妮特

太平洋另一端,中国,经过20年奋进,如今占据全球动力电池超过7成市场份额,坐上新能源盛宴C位。

这是另一个故事。

参考资料

1.WhyElectricVehiclesHaveStalledNewYorker

2.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战略选择东北亚学刊

3.从自信到恐惧:逆转美国国运的“失去的20年”文化纵横

4.美国战后产业空心化根源在这儿,对我国有何启示?瞭望

5.中日韩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国内技术含量的视角现代日本经济

6.美国新能源全面铺开奥巴马政策超布什新华网

7.美国锂电蓝图AB面高工锂电

8.被“踢出局”的欧美锂电产业高工锂电

9.全面解读:美国锂电蓝图2021-2030太平洋证券

10.通用EV1诞生25年祭:从先驱到先烈帮宁工作室

11.“大跃进”式兵败美国A123破产被并购背后锂电网

12.IPOAnalysis:TheUltimateStoryStock,A123SystemsSeekingAlpha

13.A123ToMark1,000thMichiganHireCBS

15.电动车的“锂”纪元科技创业

16.ChinaWins,U.S.LosesInA123BankruptcyForbes

18.AmericaIsn’tReadyfortheElectric-VehicleRevolutionNewYorkTimes

THE END
1.东北亚学刊JournalofNortheastAsiaStudies东北亚学刊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AMI(2022) 主办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编:刘哲 出版周期:双月刊 语种:中文 国际刊号:2095-3453 国内刊号:12-1427/C 文献量:231 被引量:504 基金论文量:83 电话:022-23360182 ...https://sns.wanfangdata.com.cn/sns/perio/dbyxk/?tabId=article&publishYear=2024&issueNum=02&page=1
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介:《东北亚论坛》杂志是吉林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本刊的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研究东北亚各国(地区)及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等问题的专家学者开辟学术研究的新园地,为促进东北亚地区的...https://www.ncpssd.cn/journal/details?gch=97722X&years=2005&num=4
3.东北亚学刊在乌克兰局势改变俄罗斯外部环境的背景下,俄罗斯将更加看重亚太地区,借助东向战略实现国家利益。中俄两国可以继续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协作。 [关键词] 俄罗斯外交 东向战略 安全化 亚太地区 印太战略 [作者简介] 顾炜,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欧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原文载于《东北亚学刊》2023年第2期...https://finance.sina.cn/2023-03-30/detail-imynrsqe7988976.d.html
4.东北亚学刊期刊点评版面费东北亚学刊(不收版面费审稿费)(Email投稿)的期刊点评返回该期刊 本刊点评浏览 小笨蛋 在2020/11/2 22:53:55 进行点评 我要回应 对我有帮助 225 审稿时间:2个月 我的职称:尚无 我的学历:在读博士 是否录用:修改后录用 有无课题:无课题 投稿难度:中等 我的点评:读博的时候投过一次,投稿两个月后收...http://eshukan.com/sci/scijdianping.aspx?jid=12945
5.《东北亚学刊》期刊《东北亚学刊》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天津社会科学院主管,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天津社科院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期刊政治学类学术期刊,东北亚学刊期刊的创办时间为2012年,出版周期为双月刊。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12-1427/C,国际标https://www.xueshushe.cn/dong-bei-ya-xue-kan-3
6.东北亚论坛期刊杂志《东北亚论坛》是吉林大学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研究东北亚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术性刊物。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研究东https://bbs.pinggu.org/z_zixun_qikan_view.php?zid=45
7.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导师教师简介张慧智3. 赵利济等:《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张慧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论文: 1. 张慧智:《 中美竞争格局下的中韩、美韩关系走向与韩国的选择》,《东北亚论坛》2019年第5期; 2. 张慧智:《 新形势下中国与朝鲜半岛经济关系:现状与前景》,《东北亚学刊》2019年第1期; ...http://school.freekaoyan.com/jilin/jlu/daoshi/2020/03-11/15839113771027632.shtml
1.东北亚学刊杂志是核心刊物吗?被哪些数据库收录?东北亚学刊杂志为省级期刊, 现被 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收录。 东北亚学刊杂志 属于政治类刊物, 创刊于2012年, 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主管, 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天津社科院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现为双月刊, 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创新...https://www.youfabiao.com/dbyxk/wenti/02.html
2.《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网站链接首页 > 学术期刊 > 东北亚外语研究 《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网站链接日期: 2024-11-22 15:29:23 浏览量: https://ryzs.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RYZS 大连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22352号 地址: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邮编:116044...http://keyan.dlufl.edu.cn/info/1035/1859.htm
3.《东北亚学刊》连续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摘要 在最新一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评选中,《东北亚学刊》再次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1年度政治学最受欢迎期刊”,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2016-2021年最受欢...展开更多 作者 王晓博 出处 《东北亚学刊》 2023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Journal of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9754437
4.《东北亚论坛》期刊导读:东北亚论坛杂志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 教育部东北亚重点研究基地; 主办的政治军事法律综合北大核心期刊,双月刊,该刊创办于1992年,审稿周期最快1-3个月。 影响因子:1.879 出版文献量:74 总下载次数: 总被引次数:895 基本信息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教育部东北亚重点研究...https://m.wyseo.cn/qikan-detail/dby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