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上的钱都去哪了?冻品旺季不旺,厂家到经销商开始“熬命”批发商

冬季,通常是冻品行业迎来销售旺季的时节。但2024年的这个“旺季”,却让从业者感受到阵阵寒意。从速冻食品到冰淇淋,从经销商到厂商,似乎没有太多人能独善其身。

透过这一冰冷的现实,上市企业财报数据和市场反馈清晰地勾勒出行业的困境与挑战:库存难消,价格战愈演愈烈,创新乏力。与此同时,2025年的市场前景,也在冰霜之下隐约可见。

旺季不旺

“一天才出货20来件,这哪里像旺季?”某冻品批发市场的经销商在社交媒体上吐槽。

一批发商透露,今年曾一次性囤了65吨鸡鸭副产品,但到年底仍未售出三分之一。“每天降价促销,甚至一件起批,覆盖全省,仍然走不动货。”这位经销商无奈地表示,面对库存压力和资金紧缺,他只能选择更“卑微”的销售策略,但收效甚微。

另一些经销商则因库存压力陷入“死循环”。一位冻品经销商反映,由于客户减少,高毛利新品推不动,老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被压缩。某地区的火锅丸子售价一再下调,甚至低至每斤9.9元,仍难以吸引消费者。

然而,并非所有冻品都因为库存压力而降价促销。猪肉等产品则因价格调整显现出另一种极端。

“走不动货”的不仅仅是速冻肉品。事实上,从速冻饺子到汤圆、馄饨、包子等传统主力品类的销售额都已经出现下滑趋势。这背后,一方面是品牌间的竞争快速集中于价格战上,另一方面,是渠道模式此起彼伏的调整和变化,没有带来相应的整体增长。

一位经销商提到:“过去我们依赖大商超的稳定订单,但近几年,这个模式逐渐变得不可靠了。许多商超减少了冻品的陈列面积,因为商品周转率低,库存压力大。”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社区团购、电商平台购买冻品。

糟糕的是,尽管线上渠道快速增长,却并未有效弥补线下的失势。一方面,线上订单以小包装为主,单价低且物流成本高,导致利润摊薄。另一方面,线上平台的价格竞争更加激烈,许多厂家和经销商被迫通过补贴换取流量,最终却也损失了利润空间。

更何况,对中小企业而言,线上转型更是挑战重重。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缺乏电商运营经验,平台扣点高,物流和冷链配送费用也很高”。这种两头受困的现状,更加加剧了行业洗牌的速度。

双重困局

“价格战”,是2024年冰淇淋行业的一个关键词。

一位新入行的经销商回忆,“没有价格优势,就没办法拉新客户。但低价销售带来的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他指出,一些知名品牌大幅降低出厂价,同时加大对新品的推广力度,试图通过低价占领市场。然而,经销商却成为这一策略的“牺牲品”。

“去年卖一件高端雪糕的毛利是30元,今年只有15元,而且销量还下降了。”另一位经营多品牌的经销商透露,由于终端消费者更倾向于平价产品,高端冰淇淋的市场占有率正在被削弱,而经销商只能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维持市场份额。

一位专做线下渠道的经销商提到,他所在的地区品牌之间竞争激烈,几乎每个月都有“9.9元促销活动”。“打折打到骨折,”他苦笑着说,“消费者尝鲜后就不会再买,根本没有复购。”更有甚者,一些小品牌甚至主动要求经销商“买一送一”清库存,这让本已压力重重的经销商叫苦不迭。

尽管,冬天不是冰淇淋的传统消费季,但厂商和经销商却在这一时期忙于为来年新品开拓市场。然而,这场“反季节竞争”背后是更深层次的资金困境。

“账上的钱都去哪了?一半压在过去的库存,一半投入到未来的新品。”某冰淇淋经销商调侃道。今年,他的库存清理进度严重滞后,部分去年的货还堆在仓库中,甚至已经“和明年的新品撞了车”。为了清理这些库存,他只能选择降价促销,一元一根、两元两根的低价甩卖,依然鲜有人问津。

另一位经销商透露,厂家压货的问题长期存在。“去年的货因为奖励政策盲目囤积,今年卖不出去,只能亏本清仓。”他说,这种库存积压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今年的订货计划。一些冰淇淋品牌为加速出货,甚至启动了厂家库存回购政策,但在经销商看来,这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行业困境。

一位经销商坦言,“新品确实看起来不错,但价格高,销量还未知。我们不敢多订,因为去年的教训还历历在目。”

与库存压力并行的另一极是断货问题。一位渠道商坦言,由于多个厂家曾因市场低迷停产,导致部分产品供不应求。“7月底才开始复工生产的冰淇淋厂家,错过了关键销售期。”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让经销商们在清库存与找货之间疲于奔命。

库存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资金链紧张才是更大的隐患。数据显示,某头部冰淇淋企业尽管第三季度营收增长,但利润大幅下降548.71%,显示出厂家对市场调整的艰难。一位从业多年的经销商感慨道:“从厂家到经销商,都在赔钱抢市场。这不是生意,是熬命。”

财报“真相”

如果说经销商的困境只是冰山一角,那么上市公司的财报则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个行业的颓势。

具体到各品类,速冻米面的传统市场已趋于饱和。头部品牌如三全、思念、湾仔码头在零售端增长乏力,部分商超渠道的销售额甚至出现两位数的下滑。消费者对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失去了兴趣,促销手段也难以提振销量。

从成本角度看,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成为压垮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

例如,调味品、食用油等核心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20%-30%,冷链运输和能源成本也居高不下。然而,行业内“价格战”愈演愈烈,终端售价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屡屡触底。这种“涨成本、降售价”的双重压力让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一位冻品企业负责人透露:“从2023年底开始,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调味品、香料的价格也上涨了20%-30%。即便是传统的面粉、肉类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成本整体上升了20%-30%,但终端售价却难以同步调整。

冷链物流是冻品行业的关键支撑,但高昂的运输费用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冷链运输需要维持恒定的低温,运输中的电力和燃料成本也在不断攀升,使得物流费用几乎占到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一位速冻食品公司的负责人如此评价:“每多配送一公里,我们的利润就少一分。”

面对这种局面,部分企业尝试通过创新寻求破局。

例如,有企业推出“新品半价”策略,通过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逐步建立口碑。另一些企业则将目光转向了数字化转型和渠道优化。某速冻食品企业已经开始依托大数据调整供应链结构,减少库存积压,并通过社区团购等新兴模式抢占市场。

与此同时,一些经销商已经开始尝试与场景供应链结合,例如深耕火锅和烧烤食材的细分市场,通过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升竞争力。同时,新型数字化B2B平台正在逐步崛起,这将帮助经销商在库存管理和销售预测上获得更高的效率。

一位行业分析师认为,冻品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2024年的低迷不仅是市场周期的表现,更是行业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库存高企、价格内卷、消费降级和渠道变革,无一不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对于每一位行业从业者来说,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当然,市场调整的背后,或许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对于所有从业者而言,这场“寒冬”既是困局,也是重新定义市场格局的契机。

THE END
1.日评:冻品抑制鲜品走销情况,猪肉价格稳定11-27 14:07 日评:供需博弈持续,猪肉价格偏弱震荡 11-26 13:59 日评:市场供应充足,猪肉价格下跌 11-25 13:53 日评:供大于求局面不改,猪肉价格偏弱震荡 11-22 14:00 日评:供需僵持,猪肉价格稳定 11-21 13:47 日评:消费跟进有限,猪肉价格下跌 ...https://www.baiinfo.com/news/11224/34142790/11j
2.珲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力争进口农产品深加工、首农东北亚生鲜海产园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景泽铜箔加工、敬信水韵生态小镇、春汇果蔬出口集散中心等23个项目开工建设,国药药材进出口加工产业园、储配煤基地、禾成粮食深加工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夯实基础。 系统谋项目。把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http://www.hunchun.gov.cn/zw_1910/gzbg/202401/t20240110_448266.html
1.为何进口冷链食品蹭蹭涨,冷库企业日子却不好过?观看为何进口冷链食品蹭蹭涨,冷库企业日子却不好过?视频 2023年1-4月,我国肉类进口254.4万吨,同比增长12.7%;进口金额94.5亿美元,同比增长7.7%。我国进口水产品超160万吨,同比增长15%以上,其中我国进口冷鲜螃蟹3万吨,同比增长37.23%。一季度我国进口水果201.8万吨,同比下降6%,进口金额46.2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鲜...https://dongguan074870.11467.com/news/4249164.asp
2.延边州奏响项目建设大干快上“奋进曲”珲春海洋经济示范区东北亚生鲜海产园区项目建成后,对珲春市做大做强海产品加工贸易、创建地域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传统生鲜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渤海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珲春丝绸之路渤海古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https://city.sina.cn/jilin/news/2024-06-06/detail-inaxuumc607745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