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派红学”大解读《红楼梦》(八)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概要:
凤姐与宝玉说服了贾母叫秦钟来家塾上学。宝玉到梨香院看宝钗,薛姨妈热情接待。宝钗急于看通灵宝玉,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八个字正好一对儿,宝玉因要了锁看。宝玉要吃冷香丸,宝钗不给。黛玉来了,见宝玉、宝钗在一起,心下不悦。雪雁给黛玉送手炉,黛玉趁机奚落宝玉、宝钗。
解读:
一、此回中,作者把源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敷演、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典型人物的刻画融为一体,其中写了好多如皋民俗。举例如下:
1.长命锁、记名符
第119页写宝玉“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版本该回均写“记名符”,但第三回、第二十五回均为“寄名”,经考证,应为“寄名符”)。第121页写“宝玉托了宝钗的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如皋历来有婴幼儿佩戴长命锁的习俗。长命锁为银质,正面錾吉言“长命百岁”四个字,反面有一“寿”字,并配以银链。这与《红楼梦》中所写多么相似。
如皋自古至今都有“寄名”之俗。不少殷实人家唯恐孩子夭折,便到僧庙或道观给孩子“寄名”。庙内按五行、八字等给孩子起寄名发给寄名符,让孩子挂在身上,保佑他平安长大。
2.佩玉
第119页写宝玉“项上挂着……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通灵宝玉正面图式:“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图式:“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如皋人没有此宝玉,却有佩玉的习俗,相信玉能“避邪”。
3.喝热黄酒
第123页有“薛姨妈便令人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我只喝一钟”“那怕你吃一坛呢”“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第125页“再烫热酒来”,这些语句告诉我们,贾宝玉等喝的是热的黄酒。这跟如皋人冬季喝黄酒的习惯相同。如皋白蒲产的黄酒久负盛名。旧时用坛子装着,吃时灌在酒壶里,隔水烫热了用钟儿(蒙府本是“盅”——比碗小比酒杯大的一种酒杯)喝,白酒则用小杯喝。此酒性温味甘,老人也能成钟儿地喝。
4.择日上学
第129页有“然后听宝玉上学之日,好一同入塾”句,“听”等候之意。此句写出《红楼梦》中人有选择好日子上学图吉利之俗。旧时如皋也有此习俗,去私塾读书或有喜事都需择“好日子”。
5.吃碧粳粥、豆腐皮包子
第125页写宝玉“吃了半碗碧粳粥”,第127页写宝玉给晴雯留了“豆腐皮包子”。碧粳粥和豆腐皮包子都是南方食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红楼梦》中写了很多江淮一带的习俗,可见作者是南方人。
二、此回在甲戌本第232页上有眉批:“《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这句话是要告诉读者,作者笔下不只是用一种方言,文中江淮官话泰如片方言很多,但也有北方话和吴方言。冒辟疆是曾在多地生活过的社会活动家,在他笔下出现多地方言是不足为奇的。更重要的是,这句话应该还有更深一层含意,即作者所写的不是哪一个人家或哪一个家族之事,而是通过这种手法隐喻当时社会上南明与满清的争斗。蒙府本此回末有总评:“一是先天含来之玉,一是后天造就之金。金水相含,是成万物之象,再遇水而过寒,虽有酒浆岂能助火?因生出黛玉之讽刺,李嬷嬷之唠叨,晴雯茜雪之嗔恼,故不得不收功静息,涵养性天,以待再举。识丹道者,当解吾意。”从此总评看,“一笔不写一家文字”也是隐喻小说写的是当时社会斗争。
三、此回写到钱华等七人向宝玉要几张斗方儿贴贴,宝玉笑道:“不值什么,你们说与我的小幺儿们就是了。”甲戌本第228页有眉批:“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己卯本177页是二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潜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这段眉批提供了以下信息:
1.作眉批者与作者相熟,曾向作者索过字,也告诉人们作者善书法。而冒辟疆正是善书法者。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评点后有签名“梅溪”(即吴梅村)、“松斋”(即柳敬亭)可以知道,此二人都是评点《石头记》人物。史料表明此二人都与冒辟疆交往密切。冒辟疆在康熙丙午年《赠柳敬亭》诗中有“记许题诗三十年”(即记忆中三十年前许诺过为其题诗),这与眉批中“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吻合,说明“作此语之人”即冒辟疆。
2.“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告诉人们,重评《石头记》时,作者已衰老了,其时冒辟疆正是老者,而北京的曹雪芹未至老年已亡。
3.“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潜然泣下”与冒作《赠柳敬亭》诗中“如今衰白谁相问”“相逢隋苑悲秋夜”相符,与甲戌本上自题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也相符。眉批中这些词句让《红楼梦》作者冒辟疆露容。
四、此回中江淮官话泰如片方言词和习惯用语有80多处,其中有些词语与普通话用法不同。举例如下:着实、过日、歇了中觉、望他一望、再或、不妥、还只当、顶头、了不得、这们、往常、素日、难为你、滚滚的茶、微细、里间、一色(全部)、记挂、发呆、只怕、助着他、也亏你、不去睬他、老货、就近、耍我、哄的、头里、门斗、这会子、那会子、钟(酒杯)、乐得、生怕、结了亲、不关痛痒等。
1.“吃”,如皋话包括“喝”“吸”“饮”等意思,如“吃茶”“吃酒”“吃烟”“吃汤”“吃药”等,《红楼梦》中很多处用法与如皋相同,如第123页“给了你一口酒吃”,第127页“让林妹妹吃茶”。
2.“混”,如皋人口语中用“混”组成的词很多,如“混说”“混闹”“混跑”等。《红楼梦》中与“混”组成的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用了一百多次。本回第122页有“又混闹了,一个药也是混吃的”。
3.“多早晚”,如皋话是什么时候的意思。第118页有“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第112页有“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
4.“好早晚”,如皋话是时候不早的意思。第122页有“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罢”。
5.“就酒”,北方话叫“下酒”。如皋人喝酒时,经济条件好的上层人士配些好的菜肴喝酒,生活条件差些的人则搞点小菜乃至于花生米、熟蚕豆、萝卜干都可以作下酒菜,此举俗称“就酒”。第123页“这个须就酒才好”。
6.“狼犺”,如皋土语,看上去物体的体积蛮大,呈粗笨状,但不一定很重。第120页:“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
7.“早起”,如皋话是名词,“早晨”的意思。此回中就用了三次:第126页“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第127页“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
8.“渥”,如皋土语,使温暖之意。第126页用了两次,“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太渥早了些。”
9.“家”如皋话念gā,江淮官话泰如片尾缀语气字。第119页“成日家说你的这玉”;123页“每日家杂学旁收的。”蒙古王府本为“成日嘎”“每日嘎”。
10.“家去”,江淮官话泰如片常用语,普通话说“回家”。第126页“众人不敢说家去了”,125页“我家去换了衣服就来……说着便家去了”,第125页“我家里换了衣服就来……说着便家去了”,此句开头的“家里”,甲戌本中是“家去”,己卯本此句原也是“家去”。
11.“个”,如皋话中可代替许多量词,如“一个鱼”“一个手”,有时也是整体的数量词,如“这个房子”等。《红楼梦》中用法相同。此回中用了三次,意思都不同。第122页“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一个药也是混吃的”,第126页“你看这个字那一个好”。
12.“合”,如皋土语念kuó,动词,从上往下压的意思。第125页“那丫头便将那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
13.“巴巴的”,如皋土话,如“说嘴巴巴的”“急巴巴的”。第124页“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
14.“抱了”,如皋方言,领养之意。第128页“抱了一个儿子……”,此处并不是“怀抱”的意思。
五、此回中有好多特殊句式的如皋话
1.自由变换词序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话的词在句中的位置次序是固定的,不可随便调换。而如皋话的语法特点之一是可以自由变换词序,如对不起他=对他不起;打不过他=打他不过=打不他过。《红楼梦》中有很多的句子句式与如皋相同,仅举几例句如下:
(1)第123页“给了你一口酒吃”;第124页“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酒吃”动宾倒置,普通话是“吃酒”。
(2)第123页“你只放心吃你的去”,连动式句变动补式,普通话是“去吃你的”。
(3)第123页“何苦我白陪在里面”,倒装句。
(4)第124页“太小心过于”,蒙古王府本为“太小心过于”,均是倒装、后缀。普通话是“太过于小心”。
2.省略
省略也是如皋话的语法特点之一。本回中与如皋话句式相同的例句如:
(1)第125页“来这里没好的你吃”,普通话为“来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如皋话兼语式句常省去介词“给”。
(2)第118页“他是没笼头的马”,省去动词“戴”。
(3)第127页“有一碟子豆腐皮包子”,蒙古王府本为“有碟子豆腐皮包子”,江淮官话泰如片习惯省略数词。
3.疑问句
江淮官话泰如片疑问句常用“可”“果”“果曾”。
(1)第122页“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江淮官话泰如片习惯句式。
(2)第125页“可就吃饭罢”,意思为“是不是就吃饭”。
(3)第127页“你可吃了”,如皋话相同,又常说“你可曾吃了”,“你果曾吃了”,意为“你有没有吃”。
六、此回中疑似有几处原用的江淮官话泰如片方言和习惯用语被妄改了,例如:
1.第124页“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此句末尾的“可定”,甲戌本、己卯本、蒙府本、戚序本、程乙本等均为“可知”,这亦是泰如片习惯,无需改为“可定”。
2.第126页“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甲戌本、蒙府本、戚序本原均无“在”,这是泰如片习惯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