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青食”牌钙奶饼干诞生于这里,现在国内烘焙行业唯一的本土企业。原位于青岛市云南路127号,全厂占地面积41421平方米,建筑面积30473平方米。隶属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中型集体企业,是省内规模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之一。
老厂区在青岛火车站旁边,现在好像已经拆没了。
历史沿革
1、青岛市手工业联社沧口食品部。1950年1月20日,成立于沧口升平路45号。由青岛市手工业联社供销社沧口办事处出资3000元组建,从社会上招收8名个体食品工人,购置了简单的生产工具,开始从事月饼、糖果、糕点、饼干等食品生产。1951年,职工增加到16人,日产饼干300余斤。
2、青岛市手工业联社棉织厂1952年6月,食品部合并到青岛市联社棉织厂,厂部位于台东区太平镇,食品部变成为该厂的一个车间,有职工40人,年产饼干43629公斤。
3、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食品厂1953年9月,食品车间迁至市南区曲阜路24号,组建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食品厂。有职工85人,年产饼干100776公斤。
4、青岛市手工业联社加工厂1954年,工商业改造调整中,合并市南联社食品厂与服装厂、靴鞋厂、酱园。组建青岛市手工业联社加工厂,食品车间整体迁往云南路127号。又变成联社加工厂的一个车间,有职工356人。1954年,从上海购进560型饼干冲印设备1套。鸟枪换炮,手工变机械化。产量大幅度提升:每班400公斤提高到6000公斤。
5、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食品加工厂1955年1月,食品生产车间更名为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食品加工厂。
6、青岛市新华食品厂1958年5月,加工厂更名为青岛市新华食品厂。隶属关系变革:隶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脱离青岛市手工业联社。随后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市南区组建了5个食品社,先后合并至新华食品厂。
7、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食品厂1958年11月,更名为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食品厂,时有职工787人。1960年,研制生产出供婴幼儿食用的钙奶饼干,定名为“青食”牌钙奶饼干。这是该厂建成以来的第一个拳头产品。
1961年,钙奶饼干形成规模生产。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保证了青岛地区婴幼儿食品的供应,同时大量供应外省。1962年,研制成功饼干出炉连续化生产线并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产量。
1962年,通过技术改造,解决了高梁饴生产劳动强度大及产品质量问题。
成为中国唯一的出口风味饴糖,远销港、澳、新加坡、英国等地。
1963年,试制安装成功饼干压面机连续化生产设备,使饼干生产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8、青岛食品厂1965年7月1日,更名为青岛食品厂,隶属青岛市轻工业局,有职工936人。1965年,研制生产出丁维钙奶饼干。厂内自制的饼干进出炉连续生产线试车成功,日均产饼干3000余公斤。
1969年,日产饼干达3500余公斤。
驱虫糖
开枝散叶
60年代~80年代,全国各地兄弟单位慕名而来进行取经,青岛厂无私提供培训。
仅山东省内,就输出设备、技术10余家。
这也是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大特色,不搞所谓的知识私有化,没有技术壁垒。
屡获殊荣
1978年,青食”牌钙奶饼干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优良食品。1981年,“青食”牌钙奶饼干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青食”牌钙奶饼干被评为全国儿童优秀食品。
1984年,特制钙奶饼干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5年,钙奶饼干和特制钙奶饼干同时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从1978年起,先后从美国、日本引进5条生产线。
花生酱生产线1条:美国坎特利尔公司,中国第一家出口花生酱的企业。
菠萝豆生产线1条:日本精魁堂株式会社。
钳子饼干生产线1条:日本幸和株式会社。
油炸土豆生产线1条:日本吉岗制作所。
营养花生酱生产线1条:日本岩井CKD株式会社。
这些生产线大部分在1980年投入生产,产品主要供出口创汇。1985年,有设备425台(套),其中食品专用设备390台,职工1847人。日产饼干达到3.5万公斤,产品分6大类、3个系列,计168个品种,其中面食产品47种,饴糖、奶糖、水果糖类95种,花生酱14种,其他12种。1985年,总产值4112万,创利税626.6万。
1992年12月,股改··········。
2000年,青岛食品股份在城阳区购地130亩筹建新型食品工业园。
工程分2期进行,安装2条饼干生产线,日产能7000吨+8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