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人多地少,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很小,全市食品主要依赖外地进口。在全市食品供应中85%由食品城承担。作为食品进口的主渠道,食品城建于2003年,2004年1月9日正式开业,市场占地面积327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3.6亿元,持证经营户845家,其中公司级75家。该市场主要分为副食区、水果区、蔬菜区、淡水鱼区、虾区、特种水产区、江鲜批发区、粮油区、肉类批发区、家禽区、冷冻区、干货区、小百货区等。该市场承担我市大部分食品的供应:全市近80%的副食品;80-85%的蔬菜(淡季时);90%的淡水鱼;95%的虾;60%的水果。全市大部分菜场、酒店、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等单位,甚至超市的部分食品,都是从该市场批发的。因此,该市场的食品安全举足轻重,应该成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
二、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1、政府对市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食品城作为全市大部分农副产品供应市场,政府抓好对它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职责所在,但实际上,在全市的食品安全监管上,对该市场的监管还存在问题。该市场原来属于政府投资经营的单位,2005年转制给自然人焦法龙70%股份,通运村30%股份。2011年市政府出资198万元添置和更新了检测设备,市场出资152万元成立新的检测中心。转制后的食品城,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要求,紧紧抓住食品安全工作不放,几年来一直是在比较安全的状态下运营着。政府对于市场的安全监管,实行“属地管理”,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澄江街道实施,事实上,食品安全工作主要由该市场自己落实。但是作为承担全市大部分农副产品供应的这个批发市场,仅仅由澄江街道监督管理,由批发市场自己负责抓好食品安全是远远不够的。
2、市场对食品安全检测能力有待提高。食品城的食品安全日常检测,主要由该市场承担,市食品检测中心主要是抽检。截止12月底,今年食品城总检测54915批次,其中检测不合格的有63批次,蔬菜不合格率0.115%,销毁不合格蔬菜3693斤。食品城共有检测人员12名,由食品城出资聘请,并负责技术培训。因需要检测的食品品种多,批量大,而检测设备有限,且检测人员少,检测技术不高,难度较大的无法检测,做不到对所有进入市场的食品安全检测全覆盖。随着全市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意识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批发市场的检测能力还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有些食品检测技术要求高,检测费用大,尚无检测设备,需要检测时只能送往外地委托检测,检测时效性差。
3、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有待到位。市场内有47家半成品销售店,半成品的前道制作在场外,分布在街道农村,呈分散、小型作坊状,给监管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小作坊加工的肉类血水、油腻和污水造成了环境污染。个别经营户在市场内加工肉制品,用煤球炉加热蒸煮,严重违反消防安全管理条例,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严重。
4、市场的必要设施有待配套。消防设施不够齐备,房屋比较陈旧,道路和停车场窄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与大市场的地位和江阴的文明创建要求还有差距。
三、几点建议
1、政府要完善监管机制。政府在抓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时,应加强源头把关,将食品城的食品安全列为重中之重,严格监管,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不出问题。食品城原为政府投资举办,现在虽然转为私营,实行市场化运作,食品安全遵循“谁主办谁负责”、属地管理,但市政府监管的职能没有改变,保证食品安全的责任没有减轻。几年来食品城虽然尽最大努力加大安全检测密度,保证市场的安全运作,但毕竟还做不到全部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周边已有城市实行全部食品检测准入制度。食品城也迫切希望市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食品进入市场的监管。政府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查漏补缺,进一步健全完善对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
2、发挥现有检测中心作用,提高利用率。政府对原属农林局、卫生局、粮食局、质监局检测机构职能进行了整合,建立了江阴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并通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但我市的检测中心远离市场,加上食品安全现场检测都是凌晨在市场进行,这对检测中心的日常工作带来了难度。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挥现有检测中心的作用,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关口下移,深入现场,在市场源头进行检测,进一步扩大快速检测范围和检测品种,变上送检测为现场检测,变随机检测为日常检测,变事后检测为准入检测,加大检测密度,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
4、工作要多措齐下。食品安全需要政府、食品经营者、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参与。市场关系民生,具有公益性强的特点,投入大收益小。对市场必要的配套设施、检测设备的添置更新和检测费用,政府应加大扶持的力度。对市区农贸市场的改造,应将食品城纳入改造计划。对食品经营者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自律意识。新闻媒体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树立先进典型,及时爆光违法行为,提高消费者识别伪劣有害食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