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志(上)

晚清时,境内已有作坊和家庭制作麦芽糖、水烟、旱烟、米酒和传统糕点,多通过山货行栈交易,分售杂货铺零卖,或由杂货铺大户趸进零批,个体小商贩以肩挑摆摊的形式进行销售。民国时期,洋糖、洋烟、洋酒和新式糖果糕点渐据大部分市场,形成专业副食店。沦陷时期,日伪实行鸦片公卖。周鸿卿、陈钟彝等通过日商请求包销,致公私烟馆泛滥。日伪实行商品统制,对糖、盐等实行零售指定商和用户登记,未登记不能销售和使用。强制执行苛刻的盐政,规定按批发和零售登记,严禁自由买卖。后又将市区户口盐改为保甲配给,偷运食盐出境,则会被抄甚至丢掉性命。

1942年,日寇在原交通银行设商品统制会。规定除粮、油、黄金、现洋外,凡是捆或担的棉布、砂糖等19种商品之持有者,须向该会申请登记证。业经登记的物资,其贩卖、移动及其他一切处置,须受伪商品统制会制约。同时设经济检查班,专司审理被查获无许可动行证货物案件,检查市内商店之存货是否与登记证相符,配给香烟、糖、盐等货是否在门市供应,拦查无许可通行征之货物,货主受审、被罚款或没收货物。

武汉解放后,政府扩大副食品网点。1951年区消费合作社扩大副食品经营规模,零售店由24个增加到33个。1954年防汛期间,在工地设临时服务站、流动服务车沿堤供应。

表6-111955-1964年江岸区副食品商业网点一览表

1955年初,武汉市零售公司江岸区公司成立,对基层商店实行报账制。1月,按照市合作社安排,对兼营业务及部分网点人员办理上交,保留27个副食品网点成为江岸区首批国营副食品零售店。

1957年二季度,有小贩266户、小商104户,将小贩按行政街划分为31个小组,小商划为7个组。区公司派员负责教育、改造小业主的工作。

1958年前,区公司从市专业公司进货,市糖业烟酒公司成立后,即从该公司批发站或直接从本市各食品厂进货。

1958年初,全区烟酒、杂货小商贩1379人集资30多万元,组成216个核算点。同年,区零售公司撤销,基层恢复报账制,成立江岸区城市服务局食品杂货科,合作网点增至647个。1958年以后,合作商店下放街道,按组供应,对老弱病残和重点工厂、工地送货上门,设顾客服务台、夜间营业窗等便民措施。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劳动竞赛和奖励制度,在行业内开展店、组、个人竞赛。评比主要内容是:端正经营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计划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用等。采取月评季奖的办法,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各商店配备专职财会人员,实行店级独立核算和柜组“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各店将销售、费用、利润、劳效、资金周转计划分解到柜组,按月考核作为发奖依据。同时,实行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

1961年7月,区食品杂货公司成立,合作商店收回区管,将不该升级的小商贩退出。区合作网点由1960年的398个减到178个,人数从1410人减少到974人。各店实行独立核算。

“文化大革命”中,合作商店陆续改为国营商店。区国营副食品商店和食品加工厂达到66个,人员增加到1536人。(表6-11)

1964-1970年,成立江岸区食品杂货管理处,归口市副食品公司领导,管理区属国营副食商店,合作副食店划归区食品杂货合作管理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店实行商店和柜组两级核算制和店、柜、组三级管理,将上级下达的5大计划(销售、费用、利润、劳效、资金周转)分解到柜组,按月考核柜组核算情况作为奖励依据。各商店实行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

1980年,成立江岸区副食品公司。1984年夏秋,推行副食品经营改革,市场供应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向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流通渠道转变;货源由单一的计划调拨向多渠道进货转变;经营方式由等客上门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转变;商品价格由统一定价向多种价格形式并存方面转变。先后在江汉路、黄石路、山海关路等副食店和卓娅副食品大楼开设自选店、自选厅。规模较大的商店及货栈开展批发或兼营批发业务。

1987年后,推行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行办派帮促小组深入企业指导改制工作。区副食品公司改为区副食品行业管理办公室(简称副食行办),管辖21家区属国营核算点、64个国营网点。区副食品公司联合黄石、兰陵副食品商店、江岸食品厂、揽云阁美术中心等企业,组建为经济实体。

1988年,副食行办在兰陵、一元、台中副食品商店指导全面服务质量管理试点,制定“营业员服务工作岗职规范”和“全面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并予总结完善推广。卓娅副食大楼注重职工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岗位技术练兵,被市商委授予“新风杯先进单位”,糖果柜被市总工会、市经委命名为“红旗班组”。是年,32户全民所有制企业、25户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租赁经营。

随大商业大流通兴起,各店在主营副食品的基础上,兼营粮油食品、营养滋补品、儿童用品及日用百货商品。进货渠道趋向多元化,除从国营公司批发站进货,还从汉正街、京汉街、香港路等专业副食品批发市场进货。1992年将外埠进货权下放基层,以“区公司、卓娅、台中”为龙头开展联购分销。每年参加全国春季、秋季糖酒展销会并采购名优货源。

20世纪90年代,区属副食品行业结合门面装修改造,加快调整经营布局,从客货隔离的柜台销售方式向开放货架、自选商场过渡。

区合作副食店规模偏小、网点分散,难以抵御市场冲击。行办安排“台中、联丰、合作路、同庆、新成里”等企业组建中心店,指导台北与青少年宫、江北与建设、怡园与头道等店组建半紧密型连锁店,取得较好经济效益。1993年,连城商场通过装修、改造,扩大营业面积,当年增创利润13万元,获区技术改进活动成果三等奖。

1994年,行办探索传统商业改革之路,将7家零售商场、3个批发部组建为富佳连锁商场。实行“九统一”(即统一商号、装修格式、服务规范、核算、资金调度、进货、库存配送、商品价格、管理制度),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又以富佳连锁商场为龙头,联合12个门点、3个批发部,推行连锁商业试点,随后,以区副食品公司为中心,形成统一核算、统一经营的紧密型联合体;指导连城、堤角、新长征、山海关、新江岸、韦桑副食店组成半紧密型联合体;以卓娅副食品大楼带动多家企业联购分销,构成实行松散型联合体。

2000年9月,邦可食品厂改制,为行业首家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同期,全行业应改制企业34家(国有企业19家、集体企业15家)。(表6-12)

表6-121983-2004年江岸区副食品(公司)行办经营情况一览表

1990-2000年,区副食品行办培训职工1121人次,全行业具有高中(含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从1988年的27.6%上升到2000年的37.2%,具有初级职称以上(含初级)的职工比例从1988年1.8%上升到2002年7.39%。聘请退休老师傅进行培训指导青年职工学习商品知识、接待艺术、经营技巧,操练包、扎、捆技术。一批职工在全市“服务能手选拔赛”中获“营销状元”和“优秀技术(服务)能手”称号。2004年,区副食品行业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监督、管理营业网点79个,核算点33个。

二、糖、烟、酒业

(一)糖业

晚清时期,境内无食糖专营批发商号,产地来货多半通过山货行栈交易,分售杂货铺零卖,或由客商至产地大量进货运汉零批,也有产地来汉设庄经销。

武汉沦陷时期,食糖市场为日商垄断,由于运力紧张,食糖货源锐减。1942年,日伪当局控制民用,对食糖实行“配给制”,规定商号货源由“商统会”分类配给。后又指定糖类零售商。

武汉解放后,食糖批发业务逐步为国营企业取代,各商号由自购自销逐步转向与国营公司建立经销和批购关系,原有城乡交易逐步停止,大批发经营改为二批发。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分别按专业公司归口。期间,食糖均敞开销售。市糖业公司设址南京路口。

1957年3月起,压缩市场投放,控制批发指标,市场供应时断时续。同年7月份起即采取凭票按户定量供应。此后,食糖供应办法和定量标准多次调整。根据货源,时而敞开,时而按户、按人、按季、按月凭票定量供应。困难时只安排节日和产妇、病员、婴儿、鲜奶、小孩等特殊需要,时而实行议价或高价,红糖敞开,白糖计划供应。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2004年,糖源充足,市场活跃,突破原来固定供货渠道,出现多渠道自由选购的批零关系。

(二)烟草业

纸烟未流行前,一般吸水烟或旱烟。汉口开埠后,外国“洋烟”进入。早年丝烟店从烟叶行购进原料,加工成丝烟销售。吸卷烟(亦称香烟)者日盛,丝烟日渐式微,终至消失。

武汉沦陷时期,英美烟草公司为日军占领,产品由日本“丸三洋行”等3家日商洋行垄断,销量占汉口市场的80%。日军军用烟“旭光”、“樱花”也以黑市流人市场。1943-1944年,日伪在汉实行“卷烟配给制”、“按口计烟”,卷烟市场愈加缩小。

武汉解放后,1951年,香烟号相继实行联营。1952年9月,国家实行卷烟专卖,武汉卷烟先后由专卖公司和糖业烟酒公司专营。1953年后,烟叶由国家统购,烟叶行消失。1956年初实现公私合营,采取撤、迁、并、扩等办法,调整商业网点。小商小贩组成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烟市场管理一度松弛。1985年11月进行香烟市场大检查,取缔无证经营,禁止高价出售,查处仿冒伪劣香烟,组织公开集中焚毁。

图6-421世纪初,烟草专卖稽核员开展稽查

武汉解放后,卷烟购销呈总体上升趋势,市场卷烟品种达100余种。1962-1976年曾从阿尔巴尼亚进口晒烟型卷烟10余种。1984-1985年从香港进口“三五”、“良友”等20几个品种外国卷烟。居民消费习惯初以丙级烟为主,后逐步转向乙级烟,甲级烟主要安排节日与特供。

1959年前,香烟敞开供应。1953、1954、1957年曾大力推销,甚至降价销售。1959年4月起,香烟凭票、凭证限量供应。1966年后逐渐恢复敞开供应。1968-1978年间,根据货源时而计划,时而敞开。1978年起,敞开供应,放开购销渠道。1988年开始,全市烟草行业推行专卖制,境内专设区级烟草专卖分公司,为烟草经营与管理的专门机构。(图6-4)

(三)酒业

租界时期,租界内金迩、天利、美丰等洋行有“洋酒”销售,销售对象除外侨外,有西菜馆、大酒楼、酒吧间和高级食品店。品种除啤酒为大宗外,主要是白兰地、威士忌、香槟酒、日本清酒、兰姆酒等。每年贸易总值达300万元~400万元。

1951年5月,先实行酒类专卖,1958年撤销专业公司。时有农村生产队、城市厂矿、团体开槽房,自行酿酒,出现消耗高、质量差等问题。市公司在江岸批发部兴建酒池,加上大小酒罐,基本上满足产销需要。1964年武汉市恢复酒类专卖,“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松懈。

1980年对饮用酒类(包括酒类发酵剂、营养性和医疗性药酒,不含伏汁酒)产、运、销、存实行全面管理,按批发价征收3%~11%专卖利润。市场放开后,酒市活跃,专卖管理进一步加强。

市民早期消费以散酒为主(散酒运输原系铝桶往返装卸,费时费工易损坏。1975年改用酒罐槽车,装、卸酒都用酒泵操作),70年代以后改为瓶装酒为主。1972-1976年,采取“凭证限量、以瓶换酒、无瓶押金”等办法,回收空酒瓶以加快周转。

历年白酒销售平均占总销量的70%左右,1980-1984年降为60%左右。20世纪中期地产啤酒仅占酒类总销量的1%~4%,70年代上升至18.08%,1984年达30.91%。果杂酒销量占总销量的10%左右。名酒价高、货源少,消费量仅占0.6%左右。建国后白酒供应办法作过多次变动:解放初期敞开销售;1959年5月—1963年5月实行按计划定量供应;1963年5月—1967年再度敞开;1968-1979年采用节日限量、凭证、等供应办法;1985-2004年,酒类商品货源充裕、敞开供应。

20世纪80年代,市糖业烟酒公司在江岸区球场街9号设糖业烟酒批发部,在大智路2号设大智烟酒商店。

三、杂货、糕点糖果业

(一)杂货业

早期杂货业类型庞杂,“油、盐、酱、醋、茶,糖、烟、酒、果、蜡”,经营主次各有侧重。资金、场地较宽裕的业主习惯于前店后场的产销模式,临街铺面用作门市销售,店铺后面就是酱园、糕饼坊、榨坊、槽坊、炒坊等加工点。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笪惟善在大智门(今大智路口老通城处)开设庚星杂货酱园。民国初年笪惟善之侄善珍,先在江汉路冠生园对面开设“大隆协”,后与人合伙开设“小隆协”杂货店。

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火车站来往旅客日益增多,客商时常在附近购买土特产品和食品杂货。久和、春生福、义兴春等杂货店相继在车站路(当时叫克勒满沙街)和友益街一带开业。

1912年清军镇压辛亥起义放火烧城,不少商家躲避战乱迁至租界“挂旗”营业,加快租界区商业发展。辛亥革命后,歆生路(今江汉路)一跃超过老市区的繁华,杂货业经营铺面日益稠密,且渐向保成路一带扩展。其他形成较早的杂货市场还有华清街、刘家庙以及球场街等处。汉景街的麻阳口为黄陂、孝感两县民众来汉要道,清末民初形成热闹集镇,小杂货店随处可见。刘家庙地势较高,出现市场较早,当地杂货店远近闻名。球场街市场在修筑铁路以后逐步形成(很早就有船只从水路运货到此集散),老祥春、周义发等杂货店在此经营数十年。

1931年大水灾中,副食品杂货业又惨遭损失。1933年《武汉指南》记载:法租界工商户267家,涉及副食业44家,占16%;日租界工商户259家,与本业有关90家,占35%。

抗战期间,汉口遭日军狂轰滥炸和烧杀掳掠。据食品杂货业公会调查统计:境内受损企业19家,损失18207元。受损最重的是同孚杂货店,房屋、器具、货物等损失1650元,5名员工被炸死。1940年伪“汉口市海味糖业资额及店员人数清册”记载:境内有海味杂货店12户,租界区占11户。

抗战胜利后,苛捐杂税接踵而至,物价飞涨。1948年,国民政府滥发金圆券兑取金银,搜刮民脂民膏,迫使许多商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武汉解放前,杂货店铺无完整的管理制度,大中型店设有账房,有专人管钱、管货,账房分内、外账,内账一般由店主掌握,钱账分开;夫妻店则家店不分。—般杂货铺实行柜台售货,一手钱,一手货,打烊时集中现金交账房记账核算。私营杂货业追求高营业额,不顾成本费用开支而导致亏损。

武汉解放后,加强经济核算,副食品店配备专职会计和出纳,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和柜组核算以及“拨货计价实物负责制”。1950年统计,江岸区杂货业建账的4户,其中3户亏损,1户微利。政府加强管理后,各零售商店从采购、保管、商品上柜销售、盘存各环节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制。1951年2月,杂货业签订劳资集体合同,久和等杂货店职工主动要求暂时停薪或减薪,支持老板维持营业。政府对杂货业要求明码实价。在合营前每月进行物价检查,逢年过节组织全行业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抬价乱价。

1953年末,国营批发达70%左右。1954年,国营批发部门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措施,扶持私营杂货业,缓和了私营杂货业营业额下降的趋势。是年杂货业销售额208.2万元。

1955年5月,成立区行业归口工作组。全区杂货业有166户,从业人员393人,资本额120114元,1954年销售额2082062元。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核准“久和、久新、振华、协丰隆、福大新、恒昌、复安、老永康、老祥春”等杂货店15家(茶叶店11户)合营,报批资产净值为29614.57元,经复查核定为24526.91元,比报批数减少20.7%;11户茶叶店报批资产净值12689.91元,核定为12826.49元,比原来增加1.07%。1958年又增加“琏和、鼎盛隆、联昌”等店。按照市委提出的对资方人员“基本不动、个别调整、量才录用、适当照顾”和包下来的方针,安排部分资方担任主任、副主任。1956年将不够合营条件的私营杂货店组成合作商店。12月,在此基础上设立19个核算点。各店独立核算,区公司负责行政管理。

武汉市茶叶批发部设于中山大道918号,其前身是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营业部。20世纪70年代以前供应范围包括荆州、孝感、襄阳、郧阳地区各县及武汉、黄石、沙市、十堰等市。该部主要经营花茶、红茶、绿茶、紧压茶等4大类及湖北名茶如炒青、珍眉、毛峰、宜红、玉露、鹿宛、岩绿等。还在郊区组织生产茉莉、珠兰、白兰鲜花。

1980-2004年,江汉路、黄石路、山海关路等副食店和卓娅副食品大楼,设自选店或自选厅开架售货。规模较大的商店及货栈开展批发或兼营批发业务。在经营管理方面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利改税,职工工资福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逐步改变平均主义的做法。副食品市场出现“求精、求好、求营养”的消费趋势。

(二)糕点糖果业

晚清民国初年,小手工作坊生产传统糕点,既自售,也批发给杂货铺,规模小,品种少。酱园、烛局也都自制糕点糖果。

辛亥革命期间,不少商店为避战乱迁入租界“挂旗”营业。期间,中式传统食品糕点行业大体分广帮、苏帮、宁帮、徽帮、汉(本)帮和西帮。专营各地名牌食品。1904年滋美食品店开业以后,1930年俄国人邦可夫妇在俄租界三教街(今鄱阳街)开设邦可食品店,专营俄式西点西餐,美生、万国等店相继开业,生产各国主食面包、蛋糕等西点,西式糕点主要供外侨的需要。后,行业内部逐渐出现自然分工,有专营自制饼干、糖果、糕点、西点、面包的店铺。

传统的糕点糖食作坊生产是明火土灶,铜锅熬糖,案板出条,板刀切块。小型糕点糖果工厂具有点多面广、生产灵活、做鲜卖鲜及花色品种多、投资少、收效快、分布合理、零售商店进货方便等优势。

武汉解放后,糖业烟酒行业属武汉市糖业烟酒专业公司管理。1956年按自然行业归口,实行公私合营。部分中小型杂货店的食品作坊随店归口商业部门,多数商业系统所属工厂基本是手工操作,有很大灵活性,能适应市场变化,花色品种逐年增多。江岸区东栈、云珍等3家厂组成国营食品厂。手工业者按地区组成糖果合作社,后合并改为国营食品厂。经公私合营及调整,区内糕点糖果业生产规模扩大,设备更新,向机械化、电器化、生产线发展。

1985年,原由市公司统一核算的区属零售商店下放由区副食品公司核算管理。江岸区设有糖业烟酒批发部和解放商店等。是时,全区有各类网点184个,其中市糖烟酒公司所属的国营零售网点87个,其中核算点31个,自然点56个;集体网点97个,其中核算点18个,自然点79个。

20世纪90年代后一2004年,政府鼓励外商投资或办厂经营,私营、个体糕点糖果生产发展很快,厂家和销售网点增多。糕点糖果的进货渠道进一步扩展,全国各地、香港、台湾及海外的各种风味糕点糖果产品进入市场,可供人们自由选择,市场上物资充沛。

四、企业选介

(一)卓娅副食品商店(车站路副食品商店)

位于车站路67号,是武汉市较大的副食品商店之一。1956年筹建时取名“妇女柜”。1957年,以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命店名。主要经营各类糕点、糖果和特产、风味食品,以及香烟、酒类、茶叶、饮料、罐头、海味、调味品等18大类800多个品种。每日接待顾客近万人次。冷热饮室按季节备有冷热饮料和食品。还实行上门服务,有周末夜市、代售包装用品、预订喜庆蛋糕等服务项目。

1978年改建后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营业面积400平方米,职工近百名。经营品种增加到20类1000余个,尤以经销全国各地名优土特产、时令节令传统食品著称。1981年被区政府授予红旗单位。1982年被市公司授予“优秀集体”和“文明店”称号。1986-1989年商店销售和利税分别以20%速度递增。1988年1-9月完成销售360万元、利润13.14万元。

1988年扩建成卓娅副食大楼,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楼体四层。一楼为副食综合商场,2楼经营台球城,3楼是歌舞厅,4楼为仓库、办公区。1993年销售额1241万元,利润71万元,税金278万元,为江岸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综合性副食商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营效益下降,租赁部分营业场地实行多种经营,后店址被用作房地产开发(今为长青花园)。

(二)江岸回民副食品商店

1975年开设,1981年修复后,营业面积扩大。该店专门供应少数民族特色的各类食品,服务少数民族顾客,除经销武汉民族食品广生产的桂花麻香糕、可可糕、麻蓉糕、黑麻椒盐酥、蛋糕等清真食品和牛、鱼、菜、鸡、鸭肉罐头外,还经营各种烟酒、蜜饯和食糖等。

THE END
1.南京的批发市场有哪些,地址在哪里,主要卖哪些商品总结来说,以上是南京的几个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都是有关生鲜产品的批发市场,对于生鲜配送,社区团购等企业或者平台来说,可以有一定帮助,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以上仅供参考。 蔬菜进货的渠道很多,不同的企业会选择的进货渠道是会有区别,在选择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应调查。https://m.sdongpo.com/xueyuan/c-9187.html
2.53货源网小学文具批发商的进货渠道 想做五金批发去哪进货?五金店进货渠道 拼多多商家版怎么找货源一件代发?厂家货源在哪里找? 新手开网店从哪里找货源?开店怎么找进货渠道 开网店去哪里找货源比较好?推荐10大进货渠道 淘宝卖衣服鞋子哪里拿货好?鞋子在哪里拿货比较便宜 ...http://53shop.com/
1.全国十大零食批发市场全国零食批发基地学生零食进货渠道各种零食批发/学生零食进货渠道,始建于1992年,是苏鲁交界知名的大型副食品批发市场,2009年进行改造提升,现占地面积约120多亩,不仅是江北最大的经营副食类产品的批发市场,还是集各类食品交易、存储、保鲜、配送、连锁经营、展销、质量安全检测、信息服务、电子导购、结算汇兑为一体的大型骨干副食品批发市场;已荣获山东省...https://www.maigoo.com/citiao/list_58170.html
2.水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大全批发商一般分有自有农地的果农、大型批发商、中小型批发商。果农的价格是最低的,但是对量有一定的要求,否则价格也不会太低。价格较高的是中小型批发商。多逛几次,考察批发商的背景,价格,水果品质,选择适合自己的确立合作关系,稳定进货渠道。 货比三家,了解价格 ...https://www.315hyw.com/sc/29676.html
3.进口临期食品批发渠道临期日化批发,化妆品批发,进口食品批发,临期商品批发,临期食品批发渠道,临期食品批发,货源批发,临期货源批发,临期食品,临期化妆品,上海以优贸易,临期食品,上海临期食品批发,临期日化批发,以优贸易官网https://www.ioott.com/h-nd-225.html
4.茶的创新创业计划书(通用9篇)当然,茶叶产品也以中高档为主,兼顾一般,在价格方面,根据市场规则,参考同行价格,另批发商差价略低5%到10%,约控制在35%左右。在品牌方面,选择一个到二个,如黄山毛峰、福建乌龙,在进货渠道方面,准备在茶叶批发市场中,选择茶叶品种好,价格适中,有诚信的茶场经销点,作为主渠道以发挥产品特色,兼顾价中物美的品种。https://www.ruiwen.com/chuangyejihuashu/5164412.html
5.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货渠道主要有自购和配送两种形式。从食品来源看,有的是从小食品市场批发的,甚至还有个别经营者直接从小作坊或者小加工厂购进“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经营者在进货过程中只考虑价格因素,不注重对食品质量和生产者资质条件的审查,只要便宜就收,有利就卖,食品质量难保证。 https://www.yjbys.com/duhougan/pingfandeshijie/4506579.html
6.市臣察报告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习各大商场招商、运营、宣传等基本情况,考察批发区域进货渠道,了解批发进货品牌待遇情况并索要商户联系方式,为后期建立远程上货网络做好铺垫。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临沂市解放路与商城路(临西二路)交汇处的山东华丰国际商贸城。山东华丰国际商贸城是集购物批发、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1123164743_2095273.html
7.SYB创业计划书1、批发市场进货。 这是最常见的进货渠道,如果你的小店是经营服装,那么你可以去周围一些大型的服务批发市场进货,在批发市场进货需要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力争将批价压到最低,同时要与批发商建立好关系,在关于调换货的问题上要与批发商说清楚,以免日后起纠纷。 https://www.oh100.com/a/202208/505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