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零食:西化、老龄化、功能化的又一面镜子
日本零食经历了西式化、本土化、国际化阶段,当前步入成熟期,近十年CAGR为0.81%,产量稳定,价格小幅提升。根据全日本果子协会数据,2008-2022年间日本零食市场增长平稳,零售额从3.27增至3.44万亿日元,近10年CAGR为0.8%,人均消费额约1.0%。当前日本零食产量维持在200万吨左右,行业由价格贡献主要增量,零食单价从168万日元/吨增长至175万日元/吨,零食行业整体朝着健康化、功能化和更高附加值演化。
(一)模式对比:日本产品匠心vs中国渠道创新
场外因素干扰少,零食是中日市场对比的最佳映射。不同于啤酒行业——酒税政策驱动日本发泡酒、第三类啤酒依次崛起;乳制品行业——品类渗透受学生奶等产业支持政策影响。零食受到政策、进出口等场外因素干扰少,也是最接近完全竞争的有效市场。零食生意模式的解构有助于理解产业发展背后的社会土壤,中日对比的参考性也更强。
中国零食行业是渠道流量不断创新的试验田,日本则是产品匠心的缩影。中国社会人口多、面积广、渠道纵深,零食存在区域性和风味化特征,大单品稀缺,企业多随流量迭代,铺货卷渠道。而日本自古地域狭小,民族相对单一,语言体系长期稳定,文化符号共性明显,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文明,日本面临的紧迫任务是现代化,积极汲取先进文明,因之西式化的糖巧、饼干几乎成为国民零食,叠加渠道简单,企业竞争重心基本围绕产品创新展开,持续的单品放量也带来更大成长空间。
(二)底层逻辑:中国差序格局,日本一致性高
低欲望社会,老龄化&小户型化、女性就业增加、结婚率走低,日本中老年零食消费高。日本社会“失去的三十年”里,经济长期停滞,社会进入少子老龄化,国民缺乏安全感,对未来充满焦虑,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简约,尤其是年轻人平均消费倾向更低。零食作为高频低价消费,既可满足年轻人廉价的快乐,也可在功能性附加后成为中老年人调节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老少咸宜。因此,不同于中国零食消费青少年占主导,日本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均零食消费额甚至高于青少年。
三、格力高:百年零食王国的变与不变
日本零食巨头,饼干第一,巧克力第三,功能性食品前列,百奇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格力高创立于1922年,主营糖果及食品、冷食、乳制品、保健食品以及食品原料等,旗下百奇百醇百力滋已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百奇更是创下最畅销“表面覆盖巧克力的饼干”吉尼斯纪录。公司饼干份额长期位列日本第一,巧克力跻身四大龙头。格力高自创立至今,始终坚持“健康的生活,充实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完善零食产品矩阵。
(一)核心命题:饼干三兄弟的突围和登顶
品质为基,组织护航,日本国民饼干的突围秘籍。公司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再到销售生产,有一套闭环高效的研发机制,市场洞察敏锐,研发机制是扁平化的创意导向制,周度例会尝新和复盘,改良已上架的130款产品,并以年为周期推进新品的基础研发。
(二)未来发展:功能性食品布局,海外谋扩张
功能延展,人群扩容,2017年93亿日元登顶功能性食品。90年代起格力高积极布局功能性食品,1999年首次推出早餐营养朝食酸奶,后陆续推出Almond扁桃仁牛奶、Bifix双歧杆菌酸奶、LIBERA低脂巧克力,均位于日本功能性标示食品销售前列,其中Almond已占扁桃仁牛奶90%。目前已研功能性食品原料包括双歧杆菌、GABA、抗性糊精等。
23年单独设立业务部门,功能性食品作为未来增长引擎之一。23年公司将单独设立健康食品业务部门,并强调发挥高附加值产品盈利空间。公司当前申请的功能性标示产品已超过18项,格力高22年健康食品业务销售收入已超过135亿日元,占比约4.5%。按照新部门扩大后的产品口径,公司预计23年营收500亿日元,同比+4.6%。
积极海外扩张谋求增长,海外收入占比从2014年13%提升至22年21%。日本零食步入成熟期后,格力高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在印尼、泰国、中国、韩国、美国等地增设产能,并在新加坡设立东南亚总部加强管理,目前已形成中国、东南亚、美国三大主要市场,2022年合计占海外营收90%。海外业务整体收入也在不断增长,2014-2022年CAGR为7.6%,占公司总营收从12.8%提升至20.8%。
2022年中国市场贡献海外收入40%,从失意到样板市场打造。中国是格力高海外第一大市场。但16-17年接连下滑,公司在商业模式、数字化、产品、渠道上积极调整,成效初显。
产品优化,放权中层,做好消费者洞察。公司早前把日本现成的产品,挑选部分适合中国市场的简单调整便直接销售,在日本负责市场调研部门的加藤上任后,将中国区研发本土化;此外,17年前格力高中国区各部门部长都是日本人,但对中国市场洞察和反应并不灵活,后加大本土人才在中层占比,并充分放权。
未来,海外仍将聚焦中美东南亚三大主要市场,持续增长依赖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公司中期锚定中/美/东南亚市场年收入增长15%/10%/15%,且东南亚扭亏为盈。短期支撑系中国放开疫情管控,公司预测23年中国营业利润增长1亿人民币,同比+168.1%,同时收入+20.2%,二者贡献短期主要增量。长期则有赖于海外健康产品业务推广,通过高附加值拉升盈利能力,例如21、22年在中国、泰国推出本土较受欢迎的扁桃仁牛奶与必思可,迈出了健康产品走向海外的战略步骤。
四、日本零食经验谈:趋势、路径和借鉴
(一)重视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化与功能化趋势
老龄化、一人户背景下,日本零食的健康化、功能化趋势明显。参考食品加工协会的广义口径,我国零食规模已近8千亿元,近10年CAGR回落至中个位数稳健增长。但中国零食消费群体集中在年轻人,日本零食消费老少咸宜,企业面向中老年人做了食材、口感、味道的定向研发,包含但不限于巧克力/酸奶/饼干/冰淇淋等一切零食均可功能化。
对中国零食而言,大规模功能化阶段尚未到来,建议企业绑定细分场景&人群寻突围。中国功能性食品目前仍以保健品、软糖、运动饮料为主,主要零食巨头如洽洽、卫龙、良品、盐津,现阶段在做的还只是健康化,如减盐、0添加等。我们认为,健康化是功能化的前置期,大规模功能化阶段尚未到来。故对企业而言,老龄化/健康化趋势确定的背景下,可以前瞻性的布局细分场景或特定人群突围,前者如健身场景,ffit8、康比特;后者如儿童零食小鹿蓝蓝、秋田满满,等功能化大潮到来时,再去做品类延展、人群扩圈。
(二)中国零食大单品之路,风味化、本土化突围
匠心打造,研发壁垒,日本零食大单品长青。食品界三大品质大奖之一的“蒙特奖”(食品诺贝尔奖),日本品牌得奖最多,包括清酒、大米和休闲零食,从大众熟知的“白色恋人”,到连续29年获得蒙特评鉴大奖的“壹屋”木花杏仁夹心饼干,日本从来不缺长青的零食大单品,也正是围绕单品源源不断的创新,构筑百年企业长青的活力源泉。
格力高:精益求精,持续打磨。格力高巧克力研发负责人小林正典,被誉为是日本“零食鬼才”,其代表作包括Pocky、Cratz、Cheeza及“啤酒小伴侣”。公司研发部每天需要将120余已上架产品更新,同时以年为周期开发新产品(3‰的概率)。
卡乐比:需求洞察,研发迭代。早在2011年,卡乐比在日本麦片类/土豆类/玉米类/小麦类休闲食品市占率就达到第一。除研发部外,还单独创立了创新研发实验室calbeefuturelabo,卡乐比始终坚持消费者第一,以富果乐为例,从91年谷物麦片诞生,到持续的口味、包装、功能升级,绑定水果麦片+酸奶,终于在2012年引发日本早餐革命。
回到中国,存量竞争时代大单品难造,但市场广阔、地域纵深,赋予创新更大潜力。我国零食整体已较成熟,特别是15年以后大单品稀缺,但中国消费市场空间和纵深幅度,意味着大部分产品可以重新做一遍:从散称到包装(王小卤)、原料提质升级(麻辣王子、奶酪博士)、功能附加(软糖、白芸豆)都是新卖点,也赋予了零食企业创新更大的空间。
(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命题,小零食出海可行性
回到中国,当前大部分海外零食市场已趋成熟,零食出海的逻辑更多体现在中国特色品类,比如瓜子、辣条,其次像徐福记被雀巢收购后,也借助其在北美的分销渠道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