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物超所值还杜绝浪费而叫好,也有人担心存在安全隐患
临期食品走俏,这一口你吃得香不香?
■吕洪涛图文报道
今年以来,临期食品在市场上走俏。一些商场里开设了临期食品的专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超市。临期食品走俏,受到哪些人喜爱?这些食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如何监管?记者连日进行采访。
顾客临期食品正常享用,价格还远低于市价
“每天人都挺多的。不少人下班后喜欢到这里转转,淘淘零食。”今年9月份,臧书睿在武进路劲城附近开了一家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小店,没想到一开张生意就挺不错。
25日晚上,记者在店里看到,络绎不绝的消费者中,有年轻人,也有大妈大爷,还有三口之家。商品标着的“临期”字眼特别醒目,价格也感觉非常便宜。
家住路劲城的90后肖畅爱吃零食,她把这家临期食品小店称作“宝藏”。“零食有上百种,有国产也有进口的,关键是很多零食的价格只有两三折。临近过期又不过期,打折卖掉也算是反对浪费吧。”
商家有专门进货渠道,可拿货越来越难
“我们店里销售的临期食品有专门的供货渠道,产品质量都是有保障的。”在翠竹开临期食品专卖店的崔文(化名)介绍,他们小店今年4月份开张,受到各个年龄层次消费者的喜爱。
而臧书睿在路劲城的临期食品小店因为生意不错,也促使他迅速开设分店。据他介绍,路劲城小店平均每天营业额近万元,他今年10月中旬在前黄镇和武进四季青服装城选定了分店位置,并于近期开始了试营业。
今年,不少二三线城市开始流行临期食品,所以现在进货已经没有过去那么轻松。“去年在上海金园路,原价20元的进口啤酒我们用2元就很容易能买到。现在就要凭运气了,进货的人太多了!”
律师临期食品需要给出明确的监管规定
她说,北京、浙江、广东等地曾出台对临期食品的管理措施,但多属于地方政府规章,监管标准也不统一。
管理引导临期食品合理利用
对于当下临期食品走俏现象,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卞伟向记者表示,临期食品在销售过程中本属堵点、难点、痛点,却在近年来成了“香饽饽”,这一变化有助于消化食品市场的库存,减少食品浪费,也能给消费者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据了解,省内已有城市开始引导临期食品的合理利用。今年4月29日,《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后,扬州市在今年6月份打造了临期食品捐赠平台,优先向服务范围内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士等困难人群免费发放临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