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主动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提升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水平为方向,以新兴媒体为阵地,创新“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互融路径的新模式。
今年46岁的罗兰,两年前为了孩子上初中,从上海回到了合肥,当起了“陪读妈妈”。“刚开始,我真的是一天都不愿意待在这里,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很快,她改变了想法,在她的手机里,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信息,她选择报名参加活动,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这里成了温暖的大家庭,我以后就在这个社区定居养老。”罗兰说。
线上线下互动常态化,为社区居民提供扶弱助残、法律援助、应急救援、健康义诊等日常服务,使得包河区的社区左邻右舍成为一个大家庭。
拿出手机,点开网页,烟墩街道世纪明珠小区居民梅林正在网上推荐“社区好人”,她用手机推荐了一个朋友,成为上个月明珠小区的爱岗敬业的“社区好人”。“今天我推荐我的婆婆,她是退休医生,经常在小区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梅林说。
【记者点评】
当文明创建拥抱互联网,文明创建更高效。
群众在哪里,文明创建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文明创建开辟网络新阵地,要研究好网民的心理,观察网民的动向,把现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以网民喜爱的网络形式进行再创作和传播;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增加吸引力,积极引导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踊跃参与传播“微文明”、汇聚“微力量”“微治理”,在线上线下互动中建设美好家园。
包河区借助互联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工作平台,让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有发展活力。今年1月份至今,包河区发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好人推报平台,累计报送各类好人好事线索3000多条,共评选出包河好人64名、合肥好人23名、安徽好人19名、中国好人17名。
除了网上推报好人,包河区还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家庭、公益达人等领域的先进评选。以“传递微文明,共创文明城”为主题,开办网上好人馆、网上祭英烈、好人365、寻找最美诚信人等网上活动,在网上营造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关心国家大事,做好身边小事。”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南园社区居民邵显英说。3月16日,今年67岁的她从社区主任手中接过一本红灿灿的“聘书”,成为南园社区一名“微天使”。“微天使”们都是社区里热心公益的大妈们,她们随手用手机拍摄社区的脏乱差、不文明行为、乱堆乱放、安全隐患等,并把这些照片上传到社区网络,在网络空间营造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
包河区还全面推行“网上您建议,网下我来办”举措,建立汇总梳理、分头督办、跟踪反馈流程式服务网民机制,将社情民意按照民需、民怨、民难等类别进行整理,并及时办理,深受居民欢迎与好评。(安徽日报张岳)
及时发布最新动态、传播主流思想、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包河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微法宝”。
网聚正能量,好人推送成为精神文明传播使者
身边好人,非常接地气。社区居民参与推荐、评议身边好人的活动,阅读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为身边好人点赞,也是对自身道德文明素养的一次积累。据社区工作人员葛燕萍介绍,滨湖明珠社区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一共推出了20多个社区好人,其中有一位热心民警和一位热心理发师还被推选成为“烟墩好人”。
望湖城小学四点半课堂上,志愿者们陪伴放学的孩子
开辟微渠道,公益助人打通文明帮扶快捷渠道
与此同时,“望湖城智慧社区”APP也吸引了很多高校志愿者的到来。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之后,望湖城小学大门入口的一间教室,总有一些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大学生们在这里陪伴放学的孩子,为他们辅导功课,教他们玩游戏。
芜湖路街道南园社区一群社区老人在聆听“微天使”活动拍照教学
激发微力量,居民自治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监督力
打破以往自上而下的层层转办,滨湖世纪社区建立“网友会客厅”让居民共同协商、达成共识。芜湖路街道基纳南园社区和辖区9家文明单位组成新媒体矩阵,共享文明资源,扩大居民自治和谐之声。“网络上可以说真话,不需要顾及面子,只有居民自己管理自己,才能把问题处理好。”滨湖世纪社区某居委会主任宋云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