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猛进20年后,这两年中国冷冻食品行业急转直下。冻品经销商普遍进入了大幅下滑的至暗时刻,连业内资深玩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了。今年冻品人想挣点钱咋就这么难?
01
业绩下滑20%-30%,冻品商懵了!
“咱们公司持续增长了十几年,今年3月突然开始大幅下滑了!”
创业十多年来,王冰的冻品生意一直顺风顺水,即便疫情全城封控的特殊时期,公司业绩也一直持续正增长。但今年形势却急转直下,这还是他首次遭遇“滑铁卢”,整个人都懵了。
尽管王冰带着团队进行了多轮交流探讨,并数次下市场调研,也想了各种办法,都没能阻止下滑势头,后续的4月、5月,公司业绩持续恶化。
东北经销商李超(化名),比王冰更早感受到行业的寒意。
李超的商贸公司从去年就开始增长乏力了,尤其是流通批发渠道和电商渠道下滑明显。电商渠道去年销售额腰斩,今年上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次腰斩。
唯有餐饮渠道表现稍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今年客户增加了几百个,销售额却没有同步增长。
上述两位经销商遭遇的生意困境并非个例。
在头条君的调研中,从全国范围看,今年主做流通批发和电商生意的经销商,几乎全部出现了业绩下滑,幅度在20%-30%不等。主做餐饮市场的经销商,今年也表现不佳,大多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下降。
02
今年冻品生意为啥这么难?
“今年冻品行业赚点钱咋就这么难”,这句话不知道击中了多少冻品人的心。
那今年冻品生意为啥这么难,你有没有想过呢?
1、商超零售渠道节节败退
零售、餐饮,向来是冻品市场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其中以商超为代表的零售行业已被唱衰多年。
今年一季度,商超延续了颓势,13家超市上市企业中至少有322家超市闭店。
2、餐饮店大批关停,客单价直线降低
眼看零售渠道暂时指望不上,餐饮渠道自然被冻品人寄予了厚望。
但今年餐饮市场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快撑不住了。
另一方面,人们下馆子更追求性价比了,导致客单价持续降低,要求更便宜食材的经营压力,很快向上传导到了经销商那里。
“往年,连锁餐饮系统一般是一年谈一次价。今年上半年,很多连锁餐饮已经找我们谈了4-6次价格了,都是要求更便宜些。”王冰介绍。
李超的压力也很大,为了拉动销量,很多往年不定期的搭赠优惠,今年都变成了常规优惠,结果自然是利润空间被步步压缩。
而经销商的降价要求,又进一步向上游厂家传递,最后是从原料商到餐饮终端,整个冻品食材供应链都陷入了无尽的内卷之中。
3、电商渠道也不再性感,增速放缓
正如前文所述,李超的电商渠道已连续两年腰斩。但他做电商,其实花费了很大力气,不但做了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主流社区团购平台,也经营了淘宝、拼多多店铺。多维发力,依然无法阻止下滑。
电商生意放缓甚至下滑的,或许不止李超这样的中小玩家。根据星图公布的数据,2024年618综合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累计销售额为7428亿元,跟去年同期的7987亿元相比下降7%。
电商的高增长时代,可能已经永远过去了。
作为冻品食材最重要的几条销售通路,零售、餐饮、电商不是放缓就是下滑,可见上游冻品厂商生意难做,几乎是必然的。
03
缩量时代新常态下,冻品商的出路在哪儿?
正如业内流传的那句话说的,中国冻品行业高歌猛进的20年,不是自己很牛,而是坐上了时代的电梯。
但自202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周期,从增量市场进入了存量市场。主要标志就是中国2023年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2019年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上限1.25万美元。
放眼全世界,你就会发现主要的经济体在二战以后,都经历过从高速增量经济走向存量经济的时代。
中国虽然才刚刚进入这个时期,但在很多冻品人看来,现在的形势比存量市场更严峻,更像是缩量市场,因为大量企业的存量在持续萎缩。
面对残酷的新常态,冻品厂商都在尝试新出路、新办法。
王冰前一段刚联合上游厂家,针对早餐场景开发了一款糖糕新品,馅很大,面皮也改良了,非常受欢迎,而且这款新品的毛利率也提高了两三个点,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太长远的目标,现在还不好说。但我们接下来也有个明确的发力方向,那就是把早餐场景做深做透,围绕蒸制、水煮、油炸烹饪方式,推出更多消费者喜欢的创新品。”王冰介绍。
李超今年尝试的新出路更为大胆,他将公司的中低端产品基本全部砍掉了,要集中全公司之力做好优质产品,目标是打造一个小而美的企业。
目前进展还算顺利,刚砍掉SKU时确实下滑较大,但也有一些优质新品上市,下滑幅度正在不断收窄。
营销专家刘春雄更是直言,未来,只有两类经销商将会长期存在。一类是一站式订单和配送的B2B平台商,这个目前看,80后和90后比较适应,60后和70后适应有难度。另一类是品牌推广商,就是当品牌商重新“回归线下”后,能够承担厂家新品推广的那类经销商。
缩量时代才刚刚开启,当我们感慨“今年为什么这么难”时,今年或许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冻品行业的朋友们,你准备好直面行业寒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