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四季度全A盈利同比在低基数效应下有望实现正增,但较Q3的改善幅度也有限。结合行业景气指标变化情况,大类资产上可能出现的业绩超预期细分方向主要包括:船舶、光伏设备、重卡、叉车、宠物食品、零食、黄金、电力、半导体设备、存储、光模块、智能驾驶、消费电子(环比增长)等。
近期上市企业密集披露2023年年报业绩预告,截至1月25日,全A共有约700家公司披露23年年报业绩预告,其中向好率约72%,预告中值增速为12.1%,后续预告值预计会向下修正。结合23Q4宏观数据看,PMI连续三个月超季节性环比下行,验证经济需求复苏依旧偏弱,预计四季度全A盈利同比在低基数效应下有望实现正增,但较Q3的改善幅度也有限(Q3全A、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归母净利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0.2%,1.8%)。结构上看:
1)周期资源:虽需求偏弱但供给端存在支撑,有色/动力煤等价格普遍维持震荡,随基数效应减弱同比降幅有望趋缓;而中游制造如钢铁/化工等受需求拖累,盈利恐仍承压。
2)制造:新能源供给压力显现,产业链价格大幅下行,盈利同比预计普遍负增;传统制造产销偏弱,高端制造方向如船舶/重卡等表现亮眼;汽车受降价影响,盈利同比环比Q3预计回落。
3)消费:家居/家电等多品种外销表现强于内销,出海业务占比较高企业表现更佳;出行链同比高增,环比回落;食品饮料中高端白酒等预计维持韧性,餐饮链受益低基数,但实际景气表现偏弱;医药板块反腐影响趋弱但仍存,中药/CXO恐面临高基数压力。
4)科技:消费电子及设计公司旺季需求回暖,环比趋势上行;存储价格反转,业绩预计明显改善;半导体设备业绩、订单维持高增;光模块大规模出货,业绩表现预计亮眼。但另一方面,信创、半导体制造等方向恐仍不及预期,大模型受海外高端芯片制裁影响,四季度进展亦偏慢。
5)金融地产电力基建:非银、地产链预计承压;火电受益长协价同比下行,盈利仍处于修复通道。
结合量价变动趋势及行业研究员观点,我们进一步梳理了大类资产上可能出现的超预期/低预期细分方向:
1)制造:①可能超预期或增速较高:船舶、光伏设备、重卡、叉车;②可能低预期或增速较低:光伏/逆变器、电池材料、碳纤维、航空装备;2)消费:①可能超预期或增速较高:宠物食品、零食;②可能低预期或增速较低:中药、医疗器械、CXO、家纺、次高端白酒、啤酒、速冻品、医美/化妆品、生猪养殖、酒店(高增速低预期);③其他业绩稳健方向:高端白酒、白电、血制品、黄金珠宝
3)周期/公用事业/交运:①可能超预期或增速较高:黄金、电力;②可能低预期或增速较低:水泥/玻纤/消费建材、锂、煤炭、钢铁、炼化、集运、航空;4)科技:①可能超预期或增速较高:半导体设备、存储、光模块、智能驾驶、消费电子(环比增长);②可能低预期或增速较低: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信创;③其他盈利稳健方向:运营商,游戏(分化)
5)金融地产:①可能低预期或增速较低:股份行、地产、非银;②其他盈利稳健方向:城商行、国际工程等。
近期市场情绪受政策支持出现了明显改善,我们预计中字头及核心资产带领指数企稳后,估值修复行情有望进一步蔓延,业绩超预期且具备持续性改善动能的方向或能有更强持续性表现。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美国经济金融与政策风险、国内经济复苏或稳增长政策实施效果不及预期。
央企考核体系过去以基本面指标为主,本次调整意味着兼顾价值实现维度。2019年起,国资委开始逐步完善中央经营指标体系,主要聚焦基本面领域,首次提出包括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在内的“两利一率”指标体系;2020年加入营业收入利润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形成“两利三率”指标体系;2021年,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形成两利四率”体系;2022年,将“两利四率”指标的目标任务定为“两增一控三提高”;2023年提出“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即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以提升企业权益资本投入产出效率和现金流安全。从价值考核角度,国资委此前在《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表态“鼓励中央企业探索将价值实现因素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此次明确表态研究将市值作为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并且有望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将央企发展与其上市平台企业的市值变化挂钩,赋予市场一定的权重来优化评估央企负责人的经营管理成效。我们认为这有助于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在重视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股东利益,有望探索增持、回购、分红等多样化市值管理手段,对提升上市央企股东回报具有积极意义。
上市央企经历近期修复行情后,估值仍明显偏低,具备投资吸引力。2022年底以来央企股价有相对表现,估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截至1月26日,上市国企整体PE(TTM)/PB估值为11.65X/1.03X,上市央企整体为9.99X/0.91X2023年高点为11.2X/1.04X),相比之下非国企估值为30.0X/2.06X,当前上市央企仍处于破净状态,股息率高达3.5%,相比其它板块仍具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从行业内部来看,多数行业央企相比非国企也存在市净率估值折价。与海外各行业的一流企业相比,我们重点观察的国有银行、建筑、油气、电信和煤炭等领域,市值体量整体仍有提升空间,市净率估值普遍存在折价。各行业估值折价的原因有所不同,银行、建筑ROE并不低,但PB折价明显,可能与账面价值认知分歧有关;电信、油气的PB估值折价基本与ROE明显更低相匹配。当前煤炭、油气和电信等大型央企现金普遍充裕,且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具备加大分红和回购力度来优化资本结构、提升ROE和市值的条件;建筑央企的关键可能在于解决应收账款占比偏高和现金流相对不佳的问题。
具体十个问题如下:
一、如何判断后市及2024年投资机会?
二、如何看待红利投资机会?
三、如何看待TMT投资机会?
四、如何看待半导体投资机会?
五、如何看待新能源投资机会?
六、如何看待军工投资机会?
七、如何看待消费投资机会?
八、如何看待医药投资机会?
九、如何看待金融地产投资机会?
十、如何看待港股投资机会?
本周上证指数上涨2.75%,沪深300上涨1.96%,沪指回升至2910点,全A成交量回升至8000亿水平。明确一点,我们在元旦后基于A股“躁动”指数数据反复强调并未释放春季躁动启动的信号;1月14日再次鲜明提出并反复强调:在临近春节前后的变盘可能性较大。随着本周中特估领涨带动市场强势反弹,我们的观点被进一步验证的可能性在上升。在此,当前中特估领涨让市场明确阶段性底部,由于当前中特估上涨并未带动普遍的赚钱效应,对应交易指标国投策略——A股“躁动”指数最新数据并未释放春季躁动启动的信号,我们维持熊心牛胆的判断。
大盘指数层面,此前我们提出:结合当前宏观环境,CPI负增长已连续3个月,我们认为央行进一步宽松以及财政政策的加码是后续市场反弹重要信号。最近可以看到各类呵护政策频出,大盘指数呈现基于情绪修复的技术性反弹。在政策层面,我们认为当前政策核心是财政,其他领域的政策更多是对市场情绪的影响,真正促发技术性反弹走向市场反转的定价核心要看到财政政策更为积极的动作才能明确。在结构层面,本周领涨品种是中特估行情,中特估行情在当前可以看到其背后主题投资和高股息投资的双重属性。从2023年至今的规律来看,当全天成交量能维持8500亿以上,应该会向中小盘中证1000TMT做一些分流定价;如果是8500亿以下,则应该是选择低价绩优股和高股息为妥。同时,我们去年初开始强调“大盘价值高股息+小盘成长TMT”双主线,并坚持2024年大概率维持双主线占优,大盘成长更倾向是波段性机遇。开年之后,以中证1000和国证2000为代表的中小盘大幅下跌。事实上,我们在去年11-12月的观点是:确实要承认中小盘/大盘的分化来到一个极致位置,意味着中小盘波动性会增强。目前中小盘只是短期调整,中期小盘成长占优格局并未被逆转。
客观而言,大盘价值高股息长期占优的三个核心条件是:宏观政策的失效(例如: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不断下移)+成长性资产崩塌(例如:是否发生纳斯达克科技泡沫破灭)+企业主动分红意愿增强(例如:国央企是否带头进一步增强分红)。在同时至少满足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可视为高股息长期占优。除此之外,仅有一条较为明确的过程中,我们更倾向于高股息策略是在某个阶段有效的投资策略之一。事实上,开年之后结构上除了高股息之外,最为明确的信号是:出海定价兴起,充分验证我们国投策略此前反复提出的“向出海要收益”观点。12月下旬至今Wind出口贸易指数以及三个海外收占比较高行业指数:家电、纺织服装、轻工制造均持续跑赢市场。同时,以2021年-2022年海外收入占比的均值为标准,海外收入占比在70%以上的个股有明显的超额收益,并且随着海外收入占比的下降收益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风险提示:国内政策不及预期、海外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
招商研发宏观组与策略组重要观点回顾摘要:
宏观组。
1、2023年全年GDP实际增长5.2%,名义增速为4.6%,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GDP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的情况。与2022年相比,实际增速加快2.2个百分点,名义增速放缓0.2个百分点,这反映的经济学含义是供给改善而价格下滑,过去一年总需求水平走弱显然是重要原因。虽然去年消费需求回暖,但出口需求负增长、投资需求继续下滑对冲了消费需求对总需求水平的拉动。展望2024年,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出口需求小幅回暖,总需求水平能够重回扩张,投资需求是关键因素,这有赖于宏观政策的提振,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
2、2024年出口可能有哪些变化?2023年以来,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程度明显上升,达到2010年以来的高水平,出口的头部集中效应明显下降,我们认为这一趋势会延续。从国别和地区维度分析,中国对欧美等传统发达市场的出口份额预计将继续下降,尤其是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同时,预计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将持续增长,特别是非洲、俄罗斯、东盟以及中西亚地区。从主要出口商品看,目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仍为我国重要的两类商品。产业升级推动中国行业出口优势发生变化,高附加值行业逐渐成为出口的重要构成。与五年前相比,中国出口优势进一步向中游设备和原材料制造业延伸,而下游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优势持续下降,2023年出口竞争力强的商品在2024年有望继续占优,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新三样”产品的出口有望继续成为出口亮点。
策略组。
年初以来一系列积极政策密集出台,本轮政策出台的速度和密度超市场预期。宏观金融层面,中央再度强调金融强国,近期货币政策已在不断发力,央行降准和降息以呵护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层面,管理层从融资、投资和对外开放等多方面部署政策活跃资本市场。房地产层面,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着力解决地产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地方化债层面,政策持续强调守牢风险底线,重视化债常态化管理与资源统筹。区域和产业层面,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浦东建设迎来新举措,产业政策不断出台布局中特估建设、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国内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指数涨跌情况:今日A股三大指数涨跌互现,沪指涨0.14%,收报2910.22点,日线强势四连阳;深证成指跌1.06%,收报8762.33点;创业板指跌2.23%,收报1682.48点。
板块涨跌情况:今日涨幅居前概念板块为连板、海南自贸港、打板、银行、免税店、西部大基建、业绩爆雷、智能物流、老基建、猪产业、网络游戏、航空运输、煤炭开采、生物育种、新疆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