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规定了暴发疫情时和平时开展的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本规范适用于口蹄疫暴发后的跟踪调查和平时现况调查的技术要求。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位(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NY××××\\口蹄疫疫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技术规范
NY××××\\口蹄疫人员防护技术规范
NY××××\\口蹄疫疫情判定与扑灭技术规范
3术语与定义
NY××××的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跟踪调查Tracinginvestigation
当一个畜群单位暴发口蹄疫时,兽医技术人员或动物流行病学专家在接到怀疑发生口蹄疫的报告后通过亲自现场察看、现场采访,追溯最原始的发病患畜、查明疫点的疫病传播扩散情况以及采取扑灭措施后跟踪被消灭疫病的情况。
3.2现况调查cross-sectionalsurvey
现况调查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的关于口蹄疫流行病学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调查的对象包括被选择的养殖场、屠宰场或实验室,这些选择的普查单位充当着疾病监视器的作用,对口蹄疫病毒易感的一些物种(如野猪)可以作为主要动物群感染的指示物种。现况调查同时是口蹄疫防制计划的组成部分。
4跟踪调查
4.1目的核实疫情并追溯最原始的发病地点和患畜、查明疫点的疫病传播扩散情况以及采取扑灭措施后跟踪被消灭疫病的情况。
4.2组织与要求
4.2.1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养殖单位怀疑发病的报告后,立即指派2名以上兽医技术人员,在24小时以内尽快赶赴现场,采取现场亲自察看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疾病暴发事件开展跟踪调查;
4.2.2被派兽医技术人员至少3天内没有接触过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物,按《口蹄疫人员防护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
4.2.3备有必要的器械、用品和采样用的容器。
4.3内容与方法
4.3.1核实诊断方法及定义“患畜”
调查的目的之一是诊断患畜,因此需要归纳出发病患畜的临床症状和用恰当的临床术语定义患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疾病的患畜而只保留所研究的患畜,做出是否发生疑似口蹄疫的判断;
4.3.2采集病料样品、送检与确诊
对疑似患畜,按照《口蹄疫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技术规范》的要求送指定实验室确诊。
4.3.3实施对疫点的初步控制措施,严禁从疑似发病场/户运出家畜、家畜产品和可疑污染物品,并限制人员流动;
4.3.4计算特定因素袭击率,确定畜间型
袭击率是衡量疾病暴发和疾病流行严重程度的指标,疾病暴发时的袭击率与日常发病率或预测发病率比较能够反映出疾病暴发的严重程度。另外,通过计算不同畜群的袭击率和不同动物种别、年龄和性别的特定因素袭击率有助于发现病因或与疾病有关的某些因素;
4.3.6确定空间型
为检验患畜的空间分布,调查者首先需要描绘出发病地区的地形图,和该地区内的和畜舍的位置及所出现的新患畜。然后仔细审察地形图与畜群和新患畜的分布特点,以发现患畜间的内在联系和地区特性,和动物本身因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如性别、品种和年龄。划图标出可疑发病畜周围20公里以内分布的有关养畜场、道路、河流、山岭、树林、人工屏障等,连同最初调查表一同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4.3.8追踪出入发病养殖场/户的有关工作人员和所有家畜、畜产品及有关物品的流动情况,并对其作适当的隔离观察和控制措施,严防疫情扩散;
4.3.9对疫点、疫区的猪、牛、羊、野猪等重要疫源宿主进行发病情况调查,追踪病毒变异情况。
4.3.10完成跟踪调查表(见附录A),并提交跟踪调查报告。
待全部工作完成以后,将调查结果总结归纳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形成报告,并逐级上报到国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国家动物流行病学中心。
形成假设
根据以上资料和数据分析,调查者应该得出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假设:①疾病流行类型,点流行和增殖流行;②传染源种类,同源传染和多源传染;③传播方式,接触传染,机械传染和生物性传染。调查者需要检查所形成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对假设进行修改。在假设形成的同时,调查者还应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案以保护未感染动物和制止患畜继续出现,如改变饲料、动物隔离等;
检验假设
5现况调查
5.1目的广泛收集与口蹄疫发生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数据,根据医学理论得出有关口蹄疫分布、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
5.2组织与要求
5.2.1现况调查是一项由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全国范围内有关口蹄疫流行病学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需要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国家动物流行病学中心、地方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多方面合作;
5.2.2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明确普查的内容和目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应尽可能的简单,并设法得到数据提供者的合作和保持他们的积极性;
5.2.3被派兽医技术人员要遵照4.2.2和4.2.3的要求。
5.3内容
5.3.1估计疾病流行情况调查动物群体存在或不存在疾病。患病和死亡情况分别用患病率和死亡率表示。
5.3.2动物群体及其环境条件的调查包括动物群体的品种、性别、年龄、营养、免疫等;环境条件、气候、地区、畜牧制度、饲养管理(饲料、饮水、畜舍)等。
5.3.3传染源调查包括带毒野生动物、带毒牛羊等的调查。
5.3.4其他调查包括其他动物或人类患病情况及媒介昆虫或中间宿主,如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等的调查。
5.3.4完成现况调查表(见附录B),并提交现况调查报告。
5.4方法
5.4.1现场观察、临床检查
5.4.2访问调查或通信调查
5.4.3查阅诊疗记录、疾病报告登记、诊断实验室记录、检疫记录及其他现成记录和统计资料。流行病学普查的数据都是与疾病和致病因素有关的数据以及与生产和畜群体积有关的数据。获得的已经记录的数据,可用于回顾性实验研究;收集未来的数据用于前瞻性实验研究。
5.4.3.1政府兽医机构
5.4.3.2屠宰场
大牲畜屠宰场都要进行宰前和宰后检验以发现和鉴定某些疾病。通常只有临床上健康的牲畜才供屠宰食用,因此屠宰中发现的病例一般都是亚临床症状的。
5.4.3.3血清库
5.4.3.4动物注册
根据某地区动物注册或免疫接种数量估测该地区的易感动物数,一般是趋于下线估测。
5.4.3.5畜牧机构
许多畜牧机构记录和保存动物群体结构、分布和动物生产方面的资料,如增重、饲料转化率和产乳量等。这对某些实验研究也同样具有着流行病学方面的意义。
5.4.3.6畜牧场
大型的现代化饲养场都有自己独立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完善的资料和数据记录系统,许多数据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些资料对疾病普查是很有价值的。
5.4.3.7畜主日记
饲养人员(如猪的饲养者)经常记录生产数据和一些疾病资料。但记录者的兴趣和背景不同,所记录的数据类别和精确程度也不同。
5.4.3.8兽医院门诊
兽医院开设兽医门诊,并建立患畜病志以描述发病情况和记录诊断结果。门诊患畜中诊断兽医感兴趣的疾病比例通常高于其他疾病。这可能是由于该兽医为某种疾病的研究专家而吸引该种疾病的患畜的原故。
野生动物是家畜口蹄疫的重要传染源。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害虫防制中心记录和保存关于国家野生动物地区分布和种类数量方面的数据。这对调查实际存在的和即将发生的口蹄疫的感染和传播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