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8日电(记者陈静)历经4个多月的精心打磨,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科研楼地下一层的仁济医院院史馆完成升级改造,8日以全新的面貌亮相。
改扩建后的院史馆面积扩展至772平米,展陈内容和展示方式上也全面扩容与升华。新馆共分为四个大区,采用裸眼3D、全息数字人等高科技手段,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充分展示穿越近三个世纪岁月长河却始终熠熠生辉的医者仁心,体现了仁济人追求真理的执着,勇攀高峰的坚定和矢志不渝的探索。
院史馆还展示了该院首位华人副院长、海归西医师牛惠霖生前使用过的手术器械和生活物品,还有患者赠送的牌匾、银杯、银盾。牛惠霖是当时知名的外科专家,曾经用精湛的医术两次为在战斗中受重伤的著名革命将领陈赓进行手术,使他免于截肢之苦。
仁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闵建颖是仁济医院新老院史馆建设和改造的牵头人。她说,相较于老馆,新馆脉络更加清晰、内容更加细化、手段更加创新、展品更加丰富,尤其是在院史馆功能定位上,不仅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扩充与挖掘,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的手段生动展现百年仁济的红色基因和爱国情怀,还将医学科普的概念引入其中。据透露,在大器官移植的展区,包括肝、肾、心、肺、小肠、胰岛、角膜、骨髓移植在内的8种移植技术通过裸眼3D的形式向参观者做深入浅出的介绍,直观生动,希望今后能成为面向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科学教育的医学科普基地。
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指出,仁济医院院史馆全新升级后,用更为先进的展示手段和更为丰富的展示内容,让仁济精神有了实体的承载、生动的展示、具象的内核。
当日,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原仁济医院院长范关荣在开馆仪式上致辞。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一级巡视员郑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范嵘与郑军华及医院老领导代表范关荣、陈佩、蔡秉良等共同为新馆揭幕。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副理事长、油画委员会主任吴介平向院史馆捐赠其创作的“仁途济忆”系列美术作品十四幅。开馆仪式由院党委副书记闵建颖主持。
郑军华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如今已经走过了180年的历程。在这漫长而精彩的历史长河中,“仁术济世”的使命和担当始终是一代代仁济人的文化核心,是医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他希望全体仁济人能通过在院史馆的参观学习,努力传承“信仰之火”“创新之火”与“实干之火”,始终将“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放在心中,大力弘扬仁济精神,展现百年仁济的文化厚度和人文温度;也希望院史馆的升级回归能够向社会打开一扇了解仁济传承、体验医学发展、学习健康知识、感悟医者仁心的文化之窗。
仪式上,沪上知名画家吴介平向院史馆捐赠了其创作的、以仁济医院历史人物和故事为原型的“仁途济忆”系列画作14幅。这些画作已作为院史馆A区多媒体展项的插图进行展示,并被制作成明信片发行。
据悉,2019年12月6日,仁济医院第一次有了院史馆。当时的面积约275平米,多维度展示了医院建院以来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2021年6月,院史馆被授予“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沪上首个获批此类称号的医院历史展示场馆,在医学史、党史和救灾抗疫史的展陈上富有鲜明特色。
2024年6月,院史馆迎来扩建改造。在扩建改造后,院史馆还对老院门和大病房做了还原复刻,并在外中庭以门廊的形式展示了《仁济医德信条》。通过这些装置艺术,不仅增添了展厅的艺术感,更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到百年仁济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数字人”和裸眼3D技术的使用,则让全馆的科技感得到质的提升,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到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感悟百年仁济“仁爱之心施天下,济世之术泽万家”的精神内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