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过去是故土,现在是他乡
请输入标题bcdef
2006年我在哈佛访问﹐不得不忍痛谢辞蒙古国考察这一难得的机会。如今此书出版,书中见闻让我感羡不已。罗丰不仅是一位考古学者﹐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人,渊博而不囿于学科﹐对周遭的人、事﹑物,认知十分敏锐﹐因而常有独到创见,并时作惊人之语。这本综合记游﹑学术﹑怀古﹑思今的旅行杂记﹐最能表现我所认识的作者。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体认﹐“跨界旅行”何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冲击。(王明珂)
读罗丰此书,仿佛多年前那个多雨的蒙古之夏,那种白天坐车飞奔,晚间在草地扎帐篷的野外生活,猛然间都在眼前重现。伊德尔河边飘着迷人药香的艾蒿,金色落日下的乌里雅苏台古城,末世般的火山熔岩景观,以及我们借助头灯,一边听雨滴敲打帐篷,一边写考察笔记的那些草原之夜。往昔已是异乡,因了这些文字,往昔都是美好。(罗新)
请输入标题abcdefg
自序(节选)
文|罗丰
细说起来,我们对周边的兴趣并不大,尤其是那些落后于我们的国家。蒙古,就是典型例子。在对欧美包括日本的城市如数家珍的国人眼里,对自己的左邻右舍却置若罔闻。我们经常开玩笑,国人所知蒙古有两个地名,一是乌兰巴托,另一叫温都尔汗。前者拜小学教育所赐,后者则是一个著名的坠机案发生的地方。
蒙古国考察团行程
蒙古国考察团行程图
第1日
7.11日程安排:
到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Ulaanbaatar),
参观苏赫巴托广场,
参观蒙古国立民族历史博物馆。
|细雨中的苏赫巴托广场
|成吉思汗巨型雕像
国庆节已经到了
伟大的成吉思汗雕像
却依然尚未落成
看来蒙古人并没有特意要赶在
节日前竣工的习惯
|鹿
鹿是草原牧人熟悉的动物
突厥制造它时
明显要精致得多
〔尔冬强摄〕
第2日
7.12日程安排:
从乌兰巴托(Ulaanbaatar)启程,
前往哈拉和林(Harhorin),
行程380公里。
早晨出发,
途中看一些有阿拉伯文的石碑和穆斯林墓葬,
下午抵达哈拉和林。
|从午餐处观远山、草地、羊群〔尔冬强摄〕
|阿拉伯文墓地
矗立在色尔腾墓地上的
伊斯兰教信徒石碑
|哈拉和林宾馆、蒙古包
远眺我们的宿营地哈拉和林宾馆
公路旁边的哈拉和林宾馆
由一幢小楼
和二十多顶蒙古包组成
第3日
7.13日程安排:
上午参观哈拉和林周边的文物古迹和额尔德尼召(Erdenezun)博物馆;
下午在考察巴彦高勒宫遗址(13—14世纪)、
被称作“杜尔布勒金古特”(中文意为“四方城”)的回鹘古和九姓回鹘牙帐城(Harbalagas)
行程90公里。
|规模宏大的额尔德尼召喇嘛庙
|喇嘛教白塔
额尔德尼召内的建筑
都是民主化以后
重新建修的
这座藏式白塔
为仿元式建筑
回鹘时代的遗存
海拔1499米
工地上空无一人
一些工具并未收拾
显然正在发掘
|九姓回鹘可汗碑碑额
对九姓回鹘可汗碑上的
鲁尼文、粟特文的研究
实际上就是这两种
文学的学术史
最近日本学者
森安孝夫又在其中发现
关于景教僧尼的词语
第4日
7.14日程安排:
考察13世纪突厥毗伽可汗及阙特勤碑;
考察呼塔格山的突厥墓葬和希伯陶勒盖的文物。
行程150公里。
|硅化木石堆〔尔冬强摄〕
|梯卡文物保护仓库
土耳其与蒙古国合作项目
所修建的文物保护设施
|文物仓库中的毗伽可汗碑
被雷电劈为数块的石碑
经土耳其人的仔细修复
重新竖立起来
只是并未移回原地
|阙特勤碑
汉文文字出自唐玄宗之手
其中的隶书
很可能也是唐玄宗亲笔书写
史书记载玄宗善隶书
|可汗墓前杀人石
比起长长排列的杀人石
我们明显不够用
|突厥墓葬
上面是石块堆砌的封土
石堆下面一般是竖穴墓坑
|蒙古人搭建蒙古包过程示意图
第5日
7.15日程安排:
早晨从哈拉和林出发,渡过塔米尔(Tamir)河,
考察位于后杭爱省巴特曾格勒(Battsengel)县境内的“塔林赫日姆”(中文意为“草原之城墙”)古代遗址,
考察位于呼德根陶勒盖的匈奴墓葬,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考察位于绍勒毕乌拉的匈奴墓葬,在此露营。
|索勒比山匈奴墓地面的石围圈
|匈奴墓地与北塔米尔河
蜿蜒流过的塔米尔河,似乎并不宽阔
远远望去更像一条银色的细丝带
大家都看出这条银带宛若一张弯曲的大弓
镶嵌在绿色的草原上
匈奴墓地就坐落在弯弓的曲径处
面对长河,背靠山冈,有序排列
|匈奴人下葬时的场景复原图
匈奴人挖好墓穴后
用圆木堆砌摆牺牲
杀马以祭
第6日
7.16日程安排:
考察希波尔廷山口的鹿形石碑和石圈墓,
再进入后杭爱省省会车车尔勒格(Tsetserleg),
参观博物馆,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出发,到达巴彦查干山谷考察那里的
鹿形石碑、石圈墓和墓葬,之后在此露营。
行程250公里。
|围着敖包转三圈慢慢地已成习惯〔尔冬强摄〕
|雨天
博物馆所在地是座喇嘛庙
背后有一座小山
我们抵达时
烟雨笼罩着山顶
周围有许多常青的柏树
|法轮
屋脊中间有一金色转轮
两侧各一昂首竖耳的金鹿
金色轮子代表法轮
两只鹿则表示众生灵在听法
这种形式是公元8世纪前后在西藏形成
后成为藏传佛教最具特色的造型
|建筑
左右两侧,五开间二层楼房
青砖白墙,藏式风格
格子窗的栏板上通雕莲花图案
柱梁间密密排着三层木枋
枋檩下也雕花,显得华丽异常
|蒙古包内景
|蒙古包陈设平面图
|《蒙古一天》中蒙古包内景
|博物馆内的鹿石
方柱形的鹿石
由田野移至博物馆
上面刻有太阳、月亮
下部奔跑的鹿被蜷曲在一起
|鹿石
|泰哈尔巨石
坐落在塔米尔河谷的巨石
远远望去
犹如一座纪念碑
早在突厥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系着红带的狗
|特勤河
|索伦格廷达阪路边的敖包
|准备晚饭
夜幕降临时
我们的厨师开始准备晚饭
第7日
7.17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越过绍龙高特山口,
到达扎布汗省的大乌拉(IkhUul)县境内,
考察那里的突厥时期的龟形石碑和祭奠建筑物的遗址,在此地吃午饭。
下午继续前行到达扎布汗省的陶松臣格勒(Tosontsengel)县境内,
考察伊德尔(Ider)河河谷的墓葬和石圈墓,在此地露营。
|原野上空的彩虹〔尔冬强摄〕
|火山熔岩、松树
|乌古木尔胡须墓上的大石堆
|胡须墓(3号)平面图〔刘文锁绘〕
|在雨中
大雨中仓皇逃窜的我
被适时记录下来
〔罗新摄〕
第8日
7.18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到达扎布汗省的台勒门(Telmen)县境内,
考察伊德尔河河谷的鹿形石碑、墓葬、石圈墓和岩画,
在此地露营。
行程230公里。
|033号鹿石〔尔冬强摄〕
|橱窗上的蒙古国徽
|鹿科动物标本
扎布汗省博物馆里
自然标本是一个重要方面
梅花鹿标本被安置在丛林之中
|蒙古驿站图
帝国范围的扩大统治者要求迅速
了解帝国内部发生的一切
即使他们远在数千里之外
蒙古通往汉地的驿道
早在13世纪已经建立
拉施德说哈拉和林—北京
之间有37个驿站每处有一个人
道路上每天有六头牲畜拉的牛车
有五百辆之多在行走
|关帝庙碑
断为两截的关帝庙碑
竖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
碑座雕刻有双鹿回头图案
第9日
7.19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到达扎布汗省的乌里雅苏台(Uliastay)市境内,
参观博物馆,在此吃午饭。
下午继续出发,靠近奥特根腾格尔山(OtgonTengerUul)看看,
拍些照片以后返回,就近住宿。
第10日
7.20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顺着宝尔赫河,
考察沿河的一些文物,在此吃午饭。
下午到达额尔德尼海尔汗(Erdenehayrhan)县境内,
考察那里的墓葬和石圈墓,在此露营。
|别看这堆小小的篝火,竟然足足燃烧了几个小时,当然及时地添柴火是必要的〔尔冬强摄〕
|未能目睹的於都斤山
游牧人心中的圣山
常常出现在汉文史籍中
第11日
7.21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途中吃午饭,考察一些墓葬和文物。
下午到达扎布汗省的都勒伯勒金(Dorvoljin)县境内,
穿过县城直奔科布多(Hovd)市,在科布多市住宿。
行程320公里。
|湖边悠闲的牛群〔尔冬强摄〕
|驼群
前往科布多途中河谷里的驼群
草原上放养骆驼一连几天并不需赶回
因为不用每天饮水
|《蒙古一天》中烫马印的场景
|带有“天”字的马印
|科布多地区
9个蒙古部落的
马印图案
|队员们的“科布多会议”
第12日
7.22日程安排:
上午参观考察科布多市附近的文物古迹,
下午考察科布多省曼汗(Manhan)县境内的
岩画、石器时期的山洞和匈奴墓葬等等,野外露营。
|广袤的绿色直扑山巅,没有色差的过渡,景色壮丽
|噶尔丹
黑夜将至
噶尔丹的前途究竟在哪里
第13日
7.23日程安排:
早晨出发,攀越阿尔泰山,途中吃午饭。
越过阿尔泰山,晚上进入布尔干(Bulgan)县境内,
考察一些墓葬和岩画,野外露营。
行程350公里。
|转场的驼队已经远去,队员们却久久不肯离开
|山谷里的绿树、溪水
黄色的花岗岩
壁上寸草不生
溪畔绿色的树木
与河水明暗相映
第14日
7.24日程安排:
中方学者通过边境进入新疆,
蒙方人员从边境口岸返回,
大约四天回到乌兰巴托。
行程2100公里。
|蒙古高原上展翅高飞的雄鹰
|考察工具〔尔冬强摄〕
|记录本
考察路上一路相伴的各国队友:
罗新、张帆、郭润涛、刘文锁、
李肖、孙正军、胡鸿、敖其尔、
党保海、钢巴、尔冬强、丹青、
司机嘎那、柏清韵
结语
罗丰,1962年生,1978年入宁夏固原师专中文系,曾供职于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现为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从事北朝至隋唐历史考古、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及北方游牧民族考古研究,著有《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等,获全国文博考古最佳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