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是人体获得适宜能量和充足营养素的基础,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日常饮食要注重巧妙搭配、合理烹调。注重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培养清淡口味,使用盐勺和油壶,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多饮白开水、淡茶水。
释义: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提倡家庭成员固定餐具,使用公勺公筷,有条件可以分餐。避免帮助孩子咀嚼食物、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都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每个人都应保护野生动物,尊重自然,拒绝食用野味。
释义:吸烟和二手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遵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不在禁烟场所吸烟,远离二手烟危害,倡导戒烟,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酒几乎不含有营养成分,还会增加能量摄入。经常过量饮酒,会伤害肝、胃等器官,导致肝硬化、肥胖等多种疾病,增加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不提倡饮酒,如饮酒应适量,切勿过量。
释义: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包容,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自我调适不能缓解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应平等沟通交流,邻里间、同事间、朋友间应和睦相处。
释义:养成个人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检查牙齿,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品。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立即洗手。洗手要用流动水,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充分揉搓双手。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清理家中卫生死角,必要时进行居室预防性消毒,做到居室净、厨房净、厕所净。
释义:遵守健康礼仪可以减少疾病传播,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拱手不握手,做到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掩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吐痰时把痰吐在纸巾里包起来,扔入垃圾桶。在公共场所或社交活动时,应保持适当距离,必要时佩戴口罩。
释义:疾病的预防远重于治疗,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使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定期体检,及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若检查发现问题或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
释义:倡导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爱护环境。自觉维护社区、单位等场所的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不要在楼道等公共区域堆放杂物,及时清理外环境垃圾,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宠物粪便应随手带走扔到垃圾桶。减少生活垃圾产生,不随意丢弃、抛撒垃圾,积极实施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