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间,人民街街坊自发为自家守大门。
广州越秀区人民街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出居民“点餐”—党委策划“配餐”—机团“认领”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解决围蔽管理、旧楼加装电梯等难点问题
■统筹:冯树盛张小奋
■文:新快报记者邓毅富
小区围蔽防疫
发动街坊志愿参与
2020年2月,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与其他地区一样,也进入了小区围蔽防疫战阶段。记得在2月10日,新快报记者来到越秀区人民街采访,发现这里的各个社区不少出入口均关闭,留下的出入口设置了防控监测点,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为出入的居民进行登记和测量体温。
广州老城区的防疫工作难度比任何地方都大,它开放式管理,人员比较难精准把控,一旦出现带病传播者,不好追溯传染源,所以小区封闭管理,出入登记等,是必须的,广州在这方面动作迅速,人民街也率先发起“我为自家守大门、抗击疫情我先行”行动,对全街15个封闭管理,将有条件连成片的社区连成片区封闭管理,无条件的社区单独围蔽。如大德中、大新中、玉带濠三个社区连成片区作为“濠畔小区”24小时封闭管理,根据各居民楼和住户位置,设置了3个出入口。
入口要人守,守将还不少。这时,驻守出入口的人手,便成了比较大的难题。怎么办越秀区人民街大德中社区居委会主任邓月冰有方法:我们动员每户居民派一名18—65岁的身体健康的人员参加社区防控值守工作。其中,在濠畔小区就有150多户参加志愿者,当起了社区的“守门人”。“抓壮丁”是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所产生的有效方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抗疫人员不足的难题。
■一位街坊说,几个月的守门经历让大家熟络了。
封闭管理成功
有赖平日居民自治
人民街南至沿江路,北至大德路,东至北京南路、西至人民南路,面积1.51平方公里,包括大新街、解放南街、德成街、人民街、一德街、泰康街六条街。由于专业市场多,出租屋外来人口多,多次被省市定为社会治安、消防重点整治地区,是越秀旧城区街情最复杂的街道之一。为破解人员密集、房屋老旧、治安形势严峻、环境卫生差,无物业管理服务的治理难题,人民街大德中社区这次成功地封闭管理,得益于此前“居民自治”的成果。“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是重要部分和主要力量,才能当家作主,实现诉求。”人民街一位负责人说。
在大德中社区,孵化居民自治骨干队伍,建立“街道—社区—楼组长”三级治理工作模式,发挥社区居民骨干作用,通过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选举产生居民街巷长、楼组长56人。社区居委邓主任介绍道,社区定期召开楼组长会议和组织活动,每年对促进社区治理方面表现突出的楼长和志愿者进行公开表彰,制度化规范楼组长队伍建设。社区治理为民办实事,关键要看能否为民所需,所以深化社区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建设,也成了越秀区人民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的要义。
广泛吸纳驻地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党员群众代表为居民议事协商委员,发挥社区领袖作用,多渠道听取居民群众意见,收集居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完善议事协商机制,促进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定期举办社区居民议事会议。仅大德中社区,2018年以来居民议事协商数量32件,协商解决社区定时围蔽管理、小区门禁安全系统、旧楼加装电梯、老旧水管改造、宠物管理等问题,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请到议事厅”功能。
党建引领
形成社区治理核心力量
如何形成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和基本保障人民街负责人表示:党建引领是社区治理的关键。人民街建立完善社区大党委制,着眼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主心骨和动力源,让多元主体找到参与通道,全面提升区域共建共治共享融合度。
据了解,人民街辖内党建资源丰富,共有医疗、教育、金融等五大板块:医疗板块有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三甲医院3家;教育资源板块有广州市第三中学、旧部前小学等中小学校8所;行业商会资源板块有广州市海味干果商会等六大行业商会;金融资源板块有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等各大银行分行;专业市场资源板块有万菱广场等32家专业市场。
党建引领统筹区域资源,着力构建协商共治的管理服务平台。首先是强化党组织建设,以32个“两新”组织党支部为基础,以辖内六大行业商会党支部为支柱,构建海珠广场(一德)地区商圈党建网络,成立海珠广场(一德)商圈党委,形成地区性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把街党工委意图变成“两新”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举措,推动人民地区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上新水平。
同时,深化社区党委委员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搭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平台,引导他们充当社区居民自治的骨干力量,让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党员与社区医疗、法律、社区教育等服务项目对接,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社区,举办防诈骗咨询活动、消防演习,节日慰问困难群众等活动。
街道党工委
打造“三段式流程”
有了党建引领和基层组织建设,就可以让居民自治在自我服务中实现。人民街党工委书记李剑怆在2018年,提出了一个“点餐—策划—认领”三段式的社区治理模式:一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让大家来点餐;二是街道党工委做配餐服务设计,形成项目;三是让辖内党组织和机构进行认领。如此民之所需,有的放矢地服务,光是大德中社区就形成了36个特色服务项目,全方位地为街坊服务:推动托老服务、医疗专家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来穗人员服务、禁毒科普等项目。
点餐:精准对接辖内党员群众个性化需求,通过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两代表一委员”与群众面对面,机团单位、行业协会深入社区调研等方式,听取收集社区居民群众意见建议,结合社区治理焦点及街道重点工作,实现居民群众“点餐”。
策划:精准把握机团单位党建需要社区服务管理项目支撑、社区服务管理需要机团资源的这一基本规律,建立机团——街区“共赢”机制,聚焦居民“点餐”需求、社区治理的热点,由街党工委牵头,职能部门、机团单位、行业商会、协会、联盟党组织参与,共同商讨策划各类社区治理、社区服务。
认领:各个项目分别由辖内医院、银行、行业商会等单位认领,街党工委把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联系松散的人民地区机团单位党组织整合在一起,盘活和有效配置了辖区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和管理,推动党建工作真正实现从“务虚”转为“务实”。
服务项目
●社区医疗专家门诊
针对居民群众“大病、重病、慢性病久治不愈,找专家诊治难”的问题,人民街党工委建立“居民点餐+党工委策划+医疗专家认领”模式,打造精准化服务项目。社区党组织通过深入居民群众,开展走访调研,切实了解居民群众诊治需求,由群众“点餐”后再“下单”到街党工委。街党工委立足实际,充分整合利用辖内医疗资源,与辖内三家三甲医院党委共建,将医疗服务需求“派单”到医院,由医院选派以正高级职称为核心的医疗专家志愿团队,定期到该工作室为辖内患病居民提供专业、免费的医疗诊断咨询服务,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门诊服务。
●居家安全义务诊疗
它针对居家安全问题尤其是居家消防安全问题突出而设立的。诊疗工作队伍由居委会社工、出租屋管理员、辖内机团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居民群众中招募掌握电工、煤气、消防设备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党员义工服务队、楼长、巷长等,每月开展义务的居家安全诊疗服务。内容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部分,以检查诊断为开始,以纠正居民生活陋习和整改消防隐患为目标,设计一套涵盖火源管理、厨房消防、电器线路、电器设备、消防设施以及消防安全常识共6个部分、40项内容的《居家安全诊疗书》,由义务诊疗员队伍上门,对居民家中安全状况进行诊断,开具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意见。能由诊疗员队伍进行整改的先行整改;需居民配合整改的,如自费购买电器开关等,由居民购买零配件后,志愿者进行更换。对整改范围大的,居民自行找有资质的水电工作人员或者公司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诊疗员进行回访。仅大德中、安业里、状元坊、一德西4个社区中,志愿者队伍上门服务2845户,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整改389户,对783户存在居家消防误区进行了指正。
●邻里共享e社区
“邻里共享e社区”创新项目引入社会资源,以“互联网+物业”的模式,推动居民、企业、物管等多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它针对小区特点设置一套集“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人口管理系统”、“智慧社区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前端网络摄像头支持门禁刷卡面部抓拍功能,并上传至智慧社区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与人口管理系统进行有机结合。
另外,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居民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如水电维修、清洁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并提供价格透明的有偿服务,也增加了收益。平台还向社区医疗、老人关爱、网格化管理等提供各种服务嫁接。
这个老旧社区引入智慧型物业管理的项目,开发社区经济,实现物管公司收益率上升,以收益支付物业管理费用,从而实现居民群众物业管理零收费,此举在社区治理中为全国首创,目前正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
■来之不易,居民举办旧楼加装电梯动工仪式。
人物故事
●加装电梯:百岁老人可以下楼晒太阳
今年7月,人民街大德中社区濠畔街160号后座和相邻的166号之四电梯开工,居民们热泪盈眶、喜气洋洋。两旧楼楼层不等高、未预留安装电梯的位置等,难度很大,来之不易。这两栋楼几乎每户都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160号后座701号房的黎启芳先生的母亲罗婆婆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00岁高龄的罗婆婆每天上下午都要下楼去散步,家住高层且没有电梯,给罗婆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业主代表郭文林是老红军郭明的儿子,他们家住在166号之四八楼。郭文林说:“我父亲今年96岁,因腿脚不方便,已经近二十年没有下楼活动了,他期盼在有生之年能下楼活动。”
在筹建过程中,社区党员李新光、在职党员温志斌、居民黎启芳等筹建小组成员不惧困难,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大德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邓月冰通过党委搭建沟通平台,多次亲自约当事人见面协调,社区党委委员一同参与电梯加装议事会,耐心做通一户又一户的思想工作。去年10月,31户业户全都签名确认。
●街坊楼长:
自愿请缨,用心有力
年近七十的李新光老人是自愿请缨当上楼长的。两年前的一天,他经过楼下的门卫房,看到大家在议论:有了共享单车后,原来靠保管单车收费,来帮补门卫值班费的模式行不通了,怎办李新光加入了讨论:“装上门禁系统,以后就不用人力值班了,会省费用。”在一片赞同声中,李新光这个楼长也呼之欲出了。楼长属义务性质,没报酬,靠热心,肯付出,于是,李楼长逐家动员,凑份子钱,有几家不愿意出的,李新光就先垫资,“邻里邻居,还怕跑路不成”事成了,大家都叫好。
■人民街社工和志愿者给老人送口罩等。
●社区主任:
服务街坊,赢得信任
是什么取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大德中社区党委书记邓月冰说:服务。她举了一个刚发生的例子,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刚高考完准备填志愿,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觉得比较茫然,刚好居委会有个干部,他的孩子去年高考完,有填报志愿的经验,就跟她做了指导。这个妈妈非常开心和放心。社区干部就是用这种服务来取得大家的信任,交换大家对于社区工作的支持。这个妈妈经常去帮助社区守门岗,能帮上两个小时就两个小时,孩子也当上了志愿者,“能在上大学前,多为社区做些事,与街坊多交流,是很好的锻练。”这位准大学生说。
邓月冰在服务居民、联系群众方面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她的带领下,大德中社区获得了以下多项荣誉:越秀区“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社区、广州市幸福社区、广州市先进平安社区、广东省宜居社区。而她本人也被中共广州市委评为“广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广州好人”。
■写在旁边
“人民的街”
■辛平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街道自然应该是人民的街道。本次采写到的人民街,在践行在探索中。区街之间,或竞于经济,或比拼于创新,而由于规划、区位、禀赋条件等不同和演进的差异,一些横向比较缺乏参照。而最根本的,莫过于人民的获得感,居民的满意度。
从采访中了解到,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社区居民的需求是一侧,区域内的多家公共机构和志愿者形成供给一侧,而政府机构以党建为引领,积极进行统筹、促进和协调,终于使社区居民的福祉得到提高。
这个“闭环”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首先在于居民自治有基础,形成了“楼长—社区—街道”的有机链接。从社会学角度看,风险到来之前,人们已经学会了怎么协作,这就是一种信任,一种社会资本。因此,即使疫情社区防控需要“抓壮丁”,也是以志愿者服务为基础,因而大大降低了运作成本。
社区治理的有效“闭环”还在于长者的热心、社区管理者的负责,在于服务街坊理念的内化和传播。当看到50岁的邓主任希望退休,她父亲反对说:“你就不能多服务街坊几年吗”闻者无不动容。
毫无疑问,在社区治理和服务过程中,一批热心的、具有牺牲精神的长者和工作人员都是极具正能量的。在表示敬意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更有激励意义的机制,让更多的人加入、并以更大的热忱参与社区服务,这是我们讨论“人民的街”这一主题应有的题中之义。
在长期的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很多思路在基层管理者头脑里不断涌现,甚至沸腾,相信一有条件,就会转化成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这是我们这座城市保持活力的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