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诗集《淤泥之子》出版

诗在诗人草树这里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而不是玩意儿。他是一位诗教徒。这种诗人的出现,令我们时代的诗开始有了重量。

草树的诗,一观便知非常值得信任。他的视野开阔,诗艺细致,诗的修养更是随处可见。他的诗不仅有批判现实的力度,也有微妙心灵的深度。短诗如是,长诗亦如是,我从中看见了一个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柏桦(诗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韩东(诗人、作家、电影导演)

从曼凯托(吕得安,1993)到摩阿记(草树,2019),新诗的任务已经发生巨变。“摩阿来了”,这是我们新诗史上一次重大命名。草树在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深邃的命名,那就是我们很难再是文明之子,而是一切归零,成为较为艰难而又困苦的淤泥之子。令人惊异的是,命名此二者的诗人是一个极为慢条斯理的人,我还从未见过哪位诗人像他这样慢条斯理,而他的诗则是漫不经心,在漫不经心里充满发现与洞明。因此,读草树这样的诗人,你得安静下来,你才能有所发现。

——杨键(诗人、画家)

就像他的笔名所喻示的,草树的诗歌体现了草根性和超越性的双重视域。从他的一些短诗创作来看,他要么从与日常场景的倏忽相遇中取材,抓取生活最鲜活的一面,要么从记忆的深井中攫取粗糙有活力的部分,把它们举到日常语言的淡淡光线中。我津津有味地读他的《生鲜市场》,那里生活没有被冰封和冷冻,而是保存着略显混乱的生鲜状态,保持着它微微的蒸气和醒着的隽永。

——陈先发(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草树的声音太忠厚了,它的诚恳常让我毫无理由地羞愧。每一次看到孤立事物在他诗中互相搭讪,我就想到静物画中常见的安静的依存,冥冥中来自无名之手的摆放。这颗摆放之心广袤无边,草树仿佛是它的孩子。我曾经尽量沉默而轩昂,读了草树的诗,觉得这种姿势并不好看。应当揣摩草树行走的样子:与其说他是一尊熟悉结局的泥菩萨,倒不如说是头颅尽量向肩窝里寻求安静的乌龟——仔细看去,每一首诗都显现了这只乌龟苍老而又平和的儿童之眼。经过草树,会变得清浅而又深入、混浊而又清澈。

草树我早有耳闻,今年在巴中的《诗刊》诗会上有幸谋面,感觉很不错。这次较大规模地读了他的诗,包括63首短诗和一首长诗《摩阿记》节选。当然,一般层面上的溢美之词我就不说了。我突出地发现,草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这个体系指的是辨识度、节奏、隐喻和意象的娴熟拿捏。你说他奥妙刺目吧,他又如此朴拙无华;你只好说,他不是一个急匆匆赶路的人,他是一个背着双手,阅遍天下风光的智者。

——尚仲敏(诗人)

草树是一位准备充分的诗人,无论是从生活经验上来讲,还是从知识储备上来看,他都算得上是一位厚积薄发的写作者。他的新著《淤泥之子》正是明证。“尘埃沉淀,他在此处看见”,犹如诗人在诗中对自我的确信一样,草树在这部厚重扎实的诗集里,也全然展示出了对自我的通识和信任感。这种个人语言的强大净化能力,在他的写作中得以充分呈现,无论是垒砌在时光旮旯深处的残垣,还是横亘在日常生活视野中的鸡毛蒜皮,都因为诗人挣扎的活力而不断剥落,蜕变,化成了顺心拿手的诗歌材质。急徐有致的叙述,老僧说法式的语调,使得草树的诗读起来富有百感交集的力量,而所谓明心见性,大抵如此。

——张执浩(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关于草树,我此前有个困惑,一位商人何以在作品中对众生流露出如此真挚的同情?读到这本新作《淤泥之子》我才明白了,商人只是他的表象,他其实是淤泥之子,而淤泥之子其实是大地之子的变体,淤泥之子,这才是本真的他,而这也是他对自己的清晰界定与诗性命名。所以,《淤泥之子》这部诗集不仅是自传之诗,而且是本源之诗,它致力于向自身与世界更深处探测。在我看来,这本新诗集在题材上体现了内转与深掘的双重倾向,在对自我与亲情的深入书写中不乏对时代的广泛呼应,并使诗人自身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代中国的寓言。草树善于叙述,无意于抒情而情感自现,他以掌控自如的从容语调统领尘世众声,其诗歌语言具有中国古诗那种灵活跳跃的蒙太奇品格,语词洗炼,笔触轻盈,不时释放出存在之真与意义之重。毫不掩饰地说,草树写出了圆融通透的现代汉诗。

——程一身(诗人、批评家)

——赵卫峰(诗人、诗评家)

这几天,把草树的新诗集《淤泥之子》仔细地读了一遍。在我的感知里,《坟》《爱情丛书入门》《草垛》这几首,以及长诗《摩阿记》,是其中的杰作,让我品味再三。这些诗的深度与广度,来自诗人对日常生活和记忆的挖掘,独特的细节与体验,直接冲撞着阅读者的神经。直接就是,直入人心,质朴而简洁,毫无疑问,草树实践并实现了自己的诗学追求。这种敞开自己,静心倾听,悟道式的写作,值得我们期待它在时空中结出硕果。

——牛梦牛(诗人)

毫无疑问,从诗学认知和风格脾性上来说,尽管不乏某些形式修辞方面的试验甚至探险(比如《摩阿记》的构思技巧),本质上草树追求的乃是一种朴淡天真之境,去伪辞而存朴真,芟浮辞而张个性,往往在一种平实、简淡、纯正的语调中缓慢探入各种意境、场景和细节的褶皱处,借以叠藏和灌注个人化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很多论者喜欢用“传统”一词来指认草树的诗,这一判断应该基本源自草树诗歌外在的语言面貌,但却容易忽视草树对新诗现代性问题的深刻洞见在其诗歌风格的泥塑中所发挥的内置作用——换句话说,如果说草树的诗是“传统”的,那也是一种现代性意识催发下的自我觉悟的产物,而非某种过时落伍的自然主义的标记。这种区别表现在具体的审美形态上,就是草树的诗深度映现了一个现代诗人在现时语言处境中所曾经历的繁富的语言训练,内里则包藏了一种诗学观念的复杂演变与自我更新,比如意象与口语的有机熔铸,比如现场感的营造与隐喻情境的巧妙并置,比如一种求真意志在语词运用和修辞处理过程中的多维呈现等等。在最好的状态下,草树的诗让人想起东坡论五柳先生的那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在素雅而朴拙的叙述中蕴含着品嚼不尽的深长意味。

——赵学成(诗人)

草树的诗歌,有意规避着学院化的现代主义路径,将视野从整体性写作的高空调低到当下日常,进的是“窄门”,抵达的却是深阔之境。长诗《摩阿记》是当代汉诗中向自我内心和当代生活众相双向掘进的一部力作,“摩阿”像出卖了灵魂的浮士德博士一样穿越于现实生活不同场域,像一种古老的“原罪”,在日常生活里时而隐身,时而现形,有时候是将人性诱入纷争之地内心阴影,有时候是对生存众生相冷峻打量的外部目光,有时侯又是对不断逝去的纯真情怀的秘密喟叹,诗人从商业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细微的情节入手,切入的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内部,有开阔的当下现实生活的景深,又有久远的历史关照,用诗歌烛照了现代人的迷惘和伤痛,哀悼与坚守,在极速的时代为“日常生活”立传,为“真心”讨回尊严,是当代生活的一部“警省之书”。风格追求上,诗人在智性之冷和感性之热之间努力达成一种平衡,整部作品诗艺精纯,蕴含开阔,展现了作者的诗学抱负。

——阿甲(诗人)

我第一次读草树,是他的《摩阿记》,即被这首长诗吸引与震撼,有一种走在泥泞的雪路上的强烈感觉,同时也改变了“长诗没人好得好”的看法。想起与草树聊天时他说的一个情景,他上大学前父亲叫他车了一夜的水到田里。这个细节在提示,草树已深谙诗从哪里来,什么是真正的诗。《淤泥之子》中的诗我大多读过,它是一部杰作。

——朱庆和(诗人、小说家)

草树的诗,得益于他丰富的经历,他的沉潜好学与内省的深度。一种曾经沧海后形成的定力与悲悯,使他诗的呼吸,节奏与滋性的辩识度日渐清晰:内倾却又向在场的一切现象敞开,同能中又能显示风格的独异,不刻意加速向某种极端冲击,当词句接近"过分表现的区域"时,他总能来个适度的刹车,然后紧急着转弯一一在各种极性表达之间兼陈中衡,警觉,持重,不卑不亢,稳态前行。如今他的诗已从自觉的诗歌到诗歌的自觉,不避泥泞与艰辛,敢于向存在的纵深度挖掘,每有所得,谦逊呈示,不事张扬,象征隐喻与咳唾之声互为表里,张弛有度,阴阳互补,往往在语词的节俭,省略与欲说还休的余白处见出非凡的功力与令人诧异的神彩。尤其欣喜于草树的是他不时会从於泥深处挖出令人惊讶的"诗疙瘩",这疙瘩不仅含金量高,且还隐藏着其他莫名又神秘的稀土元素,有待人们的持续分析与进一步的研究与鉴赏。草树披褐怀诗,和光同尘的行走持重又坚定,批评家的理性而又缜密审视的智慧,使他的每一次前行都不会踏入空档,都会在大地上留下清晰的印迹。是的,淤泥之子拖泥带水的行走,足步沉着有力,且行且强,震动着汉语诗坛,同时也惊醒着越来越多落在道旁的梦中诗人。

THE END
1.猫先生和狗狗超话—新浪微博超话社区【实在不知说啥——评论的时候写个喜欢就好,我知道你喜欢就好了】【不要默认转发,喜欢的话就转发说个喜欢吧】 长图 ?收藏 1087 1187 ?6134 c +关注 眠君- 2月21日 13:43 最后评论 来自猫先生和狗狗超话 已编辑 #眠君漫画##猫先生和狗狗# 万圣节特别篇!求三连555...https://weibo.com/p/100808f74c0522e04016ccb45c24335cff7c7f/super_index
1.看了豆瓣影评,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要打差评了(妖...白居易刚写了《长恨歌》,但却觉得不满意,不知其内容真伪。空海告诉他“你怎么知道史书记载的就是真的”?二人整部电影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都在追求一个真相。电影前半部分经过抽丝剥茧地线索追查,观众几乎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相,估计黑猫就是杨玉环或者是杨玉环饲养的黑猫,与杨玉环有感情所以才要杀掉这些...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