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阿姨有3个子女,子女也各自成家立业、生活富有。
第一次来立遗嘱时,阿姨打算将自己的三套房给三个子女,一人一套。
据中华遗嘱库江浙沪区域
负责人黄海波解释
“她说三个子女对她都不好,所以就过来改遗嘱了,我们也告诉了阿姨赠与宠物医院会存在的风险,如果之后子女对她的态度能好转,阿姨还是可以更改她的遗嘱。”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
养儿也未必能防老
最后能靠的还是自己
不过也有人
对宠物医院能否遵守遗嘱
表示了担忧
老人被“陪着”改了十几次遗嘱
有的子女看似经常看望老人
实则打着别的“如意算盘”
有一位上海老人因此写了十几份遗嘱
这位上海阿姨名下有一套学区房,她的3个孩子都希望妈妈能把学区房留给自己,一方面有增值空间,另一方面也能便利自己的儿女择校。于是每个孩子都“陪着”母亲来改遗嘱,几年下来写了十几次。
原本老人很希望女儿来看她,但之后,女儿们的到来却让老人感到害怕。于是她独自来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
老人立遗嘱后
只需告诉三个女儿
谁对她好学区房就是谁的
“只要老人精神正常,
遗嘱随时都能修改。”
未婚不婚者立遗嘱
持续增长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未婚不婚者立遗嘱持续增长,6年间总遗嘱量翻了12倍。
30岁的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由于工作原因,丁先生生活作息并不规律,独居未婚的他来到中华遗嘱库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一部分留给母亲,一部分留给朋友,必要时可以让朋友照顾一下母亲。
赡养类纠纷中
很大一部分是因家庭房屋财产分割
引起双方矛盾
这类矛盾即使通过协商处理
双方的感情也早已破裂且难以挽回
近日,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发布2016-2022年赡养纠纷涉老案件审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其中两起典型案例中的老人,都因为多给小儿子分了拆迁款,为今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一半多动迁款给了小儿子
老母亲自己无钱养老
2021年,82岁的程阿婆将老房征收的700多万元补偿款中的一半多,也就是400多万元给了小儿子,200多万元给了大儿子,各分两个女儿50多万元,想着轮流在四子女家中居住养老。
程阿婆在大儿子和一个女儿家轮流居住两月后,便因生活细节与子女家庭产生矛盾,无奈之下从2021年开始便住在小儿子家。
然而,因为经济纠纷,小儿子的房屋被拍卖、背负了外债,现与程阿婆在外租房居住,亦无力承担租金、日常生活和医疗费用。大儿子和两个女儿表示程阿婆一直私自贴补小儿子,拒绝承担赡养责任。程阿婆对当初分配动迁款一事十分后悔,希望子女能念在拿到动迁款的份上支付赡养费且常看望自己。
本案系因老龄父母提前处置大额财产分给子女造成无力养老的典型案例。静安法院仔细查明双方矛盾根源,并使母亲意识到“未能一碗水端平”给子女间造成的矛盾,同时细查了各子女实际经济状况,让子女放下恩怨。
最终的调解方案为:各子女均给付程阿婆赡养费每月800元。调解后,人民法院仍持续监督子女赡养费的履行,并指导子女经常看望程阿婆,合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
因小儿子多分房款
其他子女不想支付赡养费
93岁的钱阿婆育有4名子女,其中一子已过世,其余三名子女均已年过六旬。老房动迁后,钱阿婆将分得的8.8万元给小儿子,和小儿子自己分得的8万元合在一起,用于购新房,约定由小儿子负责她今后的一切费用。
此后,钱阿婆一直住在小儿子家,后因与家人矛盾于2022年入住护理院。护理院每月费用7000余元,钱阿婆退休金每月约5000元,故钱阿婆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各子女支付赡养费,用于填补护理院费用和养老金之间的缺口。
可是,二儿子和女儿因为小儿子拿了钱、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不愿支付,小儿子却觉得自己虽然拿了8.8万元,可是也确确实实照顾了母亲20年。钱阿婆则希望子女给自己养老的同时,不想给子女带来麻烦。
静安法院认为,本案系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典型的“老养老”类赡养纠纷,一方面,要考虑作为高龄老人的父母的实际赡养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作为低龄老人的子女的真实经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