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收到了患儿家属写来的一封感谢信,
信中不仅有对她治病救人的感激,
还有对她工作辛劳的心疼。
感谢信部分内容。受访者供图
毛丽娟说,很感谢患者的理解,
她用医术治愈了患者,
其实患者也用温暖“治愈”了自己。
“人都要将心比心,
一般都尽我所能帮患者看掉,
毕竟家里孩子生病,谁都着急。”
正是这份“将心比心”,
让诊疗过程多了几分温情和安心。
毛丽娟正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患者:
毛医生的好在点点滴滴的细节里
感谢信的作者是69岁的义乌市民郑顺来。
几周前,郑顺来9岁的孙子因支原体肺炎,反复发烧18天,内心心急如焚。先后辗转几家医院,孙子的病情都没能明显好转。最终,在熟人的推荐下,郑顺来送孙子到浙大四院就诊。
在毛丽娟的诊室坐下后,经过医生的评估,劝其不要住院,原本就十分焦虑的郑顺来一时有些火大。但接下来毛丽娟的一番耐心温和的解释,很快说服了郑顺来。
“毛医生经过综合评估,建议我们先回家治疗,医院床位紧张,她说应该把床位让出来,留给更需要的患者。”郑顺来说,毛医生的语气温和又很有自信,让他立时觉得眼前医生值得依托,放心地采纳了医生的建议。
在之后一周,孙儿的病有了明显好转,后面孩子还有少许咳嗽,郑顺来便又带着孩子来看病。由于当天没挂上毛丽娟的号,郑顺来早早便到诊室外等候。
在郑顺来的印象中,平日里毛丽娟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样,为了多看几个病人,往往中午都顾不上休息。但当天见到的她,正如他信中所描述的那样,满脸疲惫,步履沉重,甚至说话声音都有些颤抖。
“她说完不能为大家加号的话,房间就像静音了一样,顿时安静下来。”郑顺来还清晰地记得当天的场景,看着毛医生身体欠佳仍坚持看诊,平时不大掉眼泪的他也忍不住别过身去,落下眼泪来。
郑顺来很为自己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而感到歉疚,又为其病情感到担忧和心疼。“我们要保护好毛医生,也要表扬她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精神。”于是,郑顺来便找到浙大四院纪检监察办公室,表达了感激,之后还递上了感谢信。
毛丽娟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上午做了检查,报告直到下午5点半才出来,我很担心医生已经下班,没想到一到门口,毛医生诊室门口还等着不少患者。”
“有一次不小心把孙子在别家医院做的检查报告单给丢了,急得不行,毛医生耐心地安慰我们不要着急,很多检查结果通过联网都能查询到,剩余的一份报告又让我们返回之前的医院去打印,下午再来继续找她看,一点都没有不耐烦。”
……
在郑顺来的讲述里,毛医生的好在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在和风细雨的话语里。虽然细碎,但对于焦急无助的家长来说,每段故事都是珍贵而感人的。
医生:
时常思考这份职业的价值
在这封感谢信里,毛丽娟的神态动作都被细细描绘了下来。
冬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最近,各大医院的儿科诊室门口常常排起长队。毛丽娟近来也忙得“脚不沾地”。
毛丽娟今年收到的另一封由小患者写来的信,封面写有“最好的医生是毛丽娟”几个字。受访者供图
浙大四院纪检监察办公室专职纪检干部叶江浩说,每年医院收到的锦旗就有200多面,感谢信也能有七八十封。这些承载着医患之间真挚感情的物件,都是患者对医护人员辛勤付出的肯定和信赖。
从医20多年,毛丽娟也时常会思考这份职业的价值。在毛丽娟看来,和成人科室不同的是,儿科被称为“哑科”,在问诊时往往需要更详细问询;碰到孩子不配合体格检查时,医生也要学会跟孩子们耐心地沟通交流。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这个职业,更没有厌烦过儿科工作,每次看到孩子笑得开心,或是听家长说‘好起来了’,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毛丽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