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既思想活跃而内心敏感。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实习。此时思想和行为相对成熟,心态上趋于稳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在学生一开始入学,就应该开展职业教育观念的入门培训,在工学结合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更应该强化工学结合生社会角色的职业心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对由“学生”转换为“员工”这一职业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对职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生才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实习。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满足和身体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悦纳自我和自控情绪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谐的人际关系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广东省惠州市某电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实习。
二、案情经过
6月17日,上午面试,160名学生唯独玫瑰一人未完成体检,学姐帮忙复印身份证遭怀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转悠,班干部规劝直至半夜两三点方才铺床安寝。
6月20日凌晨5点23分老师和她父亲浑身湿透地在风雨交加中上车接到她;当她父亲呼喊女儿时,她没有反应,目中无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与父亲团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调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爱说话,人老实。她父亲说:“她平时在家很老实很听话,话少且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亲都不相信她两天的心理突变。大家容易犯的观念误区是“老实、不爱说话的”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而无从认真细致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所想,忽视了学生长期压制的心理情绪,以至于得不到及时释放。
同班同学反映玫瑰在校的情况和不良习惯:由于她人也老实内向,不愿和同学接触,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说话;宿舍内务基本由班干代帮;只要上卫生间都要一个小时左右;洗澡经常从晚自习九点下课后洗至晚休十点半熄灯甚至还未出来;做事动作缓慢且很不经意。由此可以发现,班主任要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中发现和掌握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同学去给其帮助、鼓励,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善不良的习惯和不卫生的行为,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回归和谐的集体生活。
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教会学生自我调整,让学生放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让学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学会自控情绪,不断重复练习自我克制意念和行为;让学生树立顺其自然的心态,学会正视自己和自我评价。只有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细节抓起,思想上重视,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养,营造良好合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心理问题处理得当,并加以全面预防,将会向健康转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确切是一个目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在实习前后都可能发生或转化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和缩影,更是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学校和老师不善于积极发现,企业和社会不能形成一个良好重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并发症或恶性循环的状况后,其影响的后果和产生的安全隐患将会升级到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态状况,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的放矢地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开创一个健康、合谐、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关现红.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与否是衡量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从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情感情绪等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影响深远。因此,班主任要在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起了很大的变化,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当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稍有不当时,就会引发他们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生活方面来看,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这样他们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往往不会为其他人考虑,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从学习方面来看,因为课业任务的增加,或是来自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初中生往往容易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厌学、逃学,或对学习产生焦躁、不安、抑郁的情绪。在情绪方面,初中生的情绪变化非常明显,会出现易冲动、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学生对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另外,在情感方面,许多初中生在这个阶段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其情感的困惑和烦恼也会随之而来,有时甚至对学习、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班主任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自觉追求美的事物,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有利于初中生增长知识、智慧和才能,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勇攀高峰。
2.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初中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抓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和责任
三、班主任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1.班主任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
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初中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态度,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在谈话过程中,要有亲和性、劝导性,可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向学生讲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例可循。同时,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用自身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拥有健康的心理。
2.开展班团活动,增加集体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例如主题班会、辩论赛、郊游或献爱心活动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特征,并且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班主任必须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来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班级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习惯,从而保证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总之,针对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班主任要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不断前进,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柳德.班主任工作与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周刊,2012(2).
初中德育教学工作是当前素质核心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热荩就初中教学体系而言,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体验与心理成长,德育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在初中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我将结合初中德育教学实际经验与实际案例来探讨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初中德育心理健康开展
初中教学阶段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义务教育时期,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和影响下,教师必须完善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细节,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初中生道德培养体系缺乏正确指导,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务必在德育工作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让学生们在初中时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渗透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德育课程教学因素众多,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者都可从不同教学角度来引入德育教学因素并深化德育教学主旨,就德育课程教学体系而言,以德育教学内容为主的学科主要有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以及社会实践等等。因此,初中教师要想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就一定要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在广阔的心理健康成长空间中联系生活,深化自身道德素养,才能够在课堂和实际生活过程中健康成长。
比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多样化教学手段来创设不同的德育教学氛围,让学生们主动融入到德育教学体系中。例如,就当前“扶不扶老人过马路”这一热点问题,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来听取他人意见并发表自身看法。我还采取了作业任务与互动辩论等德育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动态教学活动中逐渐学会肯定自己、了解自己并包容他人,从而培养人际交往基础素养,由此来引导学生们逐渐养成正确的心理调节策略,使其能够在日后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心理体系。
二、提高德育工作科学性,正确挖掘心理健康教学因素
就当前初中德育教学工作而言,其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都缺乏一定科学性,教师和学校政教工作者往往就学生道德发展问题和心理健康发展缺陷盖棺定论,总是从学生思想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指导,这不仅仅不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初中教学阶段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呢?就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而言,我认为教师和政教工作者必须要积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就道德体系教学发展趋势来进行问题定位,正确挖掘心理健康教学因素,以此来充分提高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比如,从近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出发,“早恋”一直是学校政教工作者和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如何有效杜绝早恋现象并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当前德育教学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教学疏导过程中,我先对早恋现象进行正确定位,将问题根源锁定在学生情感心理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影响两方面,分别从学生心理成长角度和家庭疏导角度出发与学生进行近距离心理交流,同时为学生提供隐私空间,从而正确保护学生自尊心,引导其健康成长。为了正确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我从自身情感角度出发,以举例子的方法来给予学生心理参考,正确引导其心理情感健康成长。
三、加强活动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学不仅仅表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充分渗透在学校的具体活动实践过程中,因此教学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德育课程建设,还要充分加强活动实践,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实际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使自身心理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比如,运动会是学校的大型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实践与交流,让学生们在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团结合作的精神,并进一步加强道德集体意识,从而充分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并能够在具体活动实践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活与活动视野,使其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保持正确的心理态度,养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体系。同时,初中教学阶段课适时组织军训,让学生们从身体与精神角度出发熏陶道德教育思想,养成坚毅品质,并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学理念,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效率。
【结语】
在初中教学阶段中德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但是在完善初中德育教学体系的同时,教师切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教师务必从德育教学角度出发,有效贯穿心理健康教学,深化德育教学理念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到的修养与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课是为中学生思想政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创新,闪现出许多新亮点,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最大变化。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只有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我国部分中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冷漠、孤僻、行为散漫、听不进批评意见、竞争意识差、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心理失衡、情绪多变、急燥、好动、时而暴跳如雷,时而沉默寡言,甚至不同程度存在逆反心理,神经衰弱,学校恐惧,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据调查统计:每10名违法犯罪就有7名青少年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对此,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后果将是不堪设想。
二、思想政治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传统教学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新课改倡导新理念,给思想政治课注入生机和活力,其中最大变化在于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对心理健康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心理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生心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学开设心理学课程,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而思想政治课中的心理内容,尤显重要,但也是远远不足的。从中学教育本身而言,也应积极开展心理测量活动,建立师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师生发现、认识、防治心理疾病,这是中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校园环境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潜在影响。优雅洁净、舒适的的校园环一境,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张贴名人、警句、校风校测,无不时刻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思考。校园中繁花点点、绿树成荫,无时无刻不触动学生的感官,学生在清新、自然、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3、开展多种心理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室
知识源于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办“校园知心姐姐”,给学生灿烂的笑容,送去缕缕阳光,或者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针对个别的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碰撞,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悦纳白己,学会与人交往,和谐相处。另外,学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心理健康还要受到其他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开展。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思想可塑性较高,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加强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小学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对学生情感、心理两个方面的教育指导。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整体的教学效率、进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进入小学后,学生由于学习、家庭、伙伴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包括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这些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通过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等,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信心,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下。
2.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控制力差。由于小学生智力发育尚弱,年龄尚小,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相对于自我调节来说,其更愿意模仿别人,难免会和周围的同学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如果这种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会对其今后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第二,学习压力^大。尽管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进行了多次减负,但相对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小学生本身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较差,加上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给学生报各种辅导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暴露出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浮躁、焦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与上辅导班的语气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对自我了解不深。小学生处于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人的模仿性较高,还没有形成对自我的完全认识,包括自我督促、自我评价。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出现自负、自卑、小团体意识等心理现象,这对于即将到来的青春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其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
3.加强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笔者基于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第三,加强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德育相互渗透,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树立榜样,通过典型、榜样指引学生,切忌让学生盲目的进行模仿。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预防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促进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对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以预防为主,优化班级管理环境,为小学生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1]李崇伟,刘静.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6,14(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