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体检套餐,到底该怎么选?
文/Dr.小鱼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体检季”。
体检的重要性自不用说。
特别是人到中年,不管是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也好,还是内外环境导致的基因突变不断积累也好……
反正体检报告越来越不好看了。
很多人问我:
!
首先
体检项目越全越贵,才越好吗?
不少人觉得体检这么重要,每年都要去,那我既然要体检,就选最贵的、最全的项目总不会错吧?!CT、核磁共振(MRI)、PET-CT,各种肿瘤标志物都做吧!
其实未必!
体检筛查有其专业原则,选最贵的项目,达不到筛查的目的也是浪费钱财。
到底该如何选择体检套餐?
“1+X”原则
中年人体检,应该遵循“1+X”原则。
“1”是基本体检项目,“X”为专项体检。
专项体检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需要来选择体检项目,以此来筛查早期慢性病和肿瘤。
基本体检内容
基本体检内容(一般常规套餐有的内容,也是最基础的内容):
身高体重:用以计算BMI值,确认是否有肥胖。肥胖是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而体重的快速下降也可能是一些代谢性疾病或恶性疾病的表现。
血压:发现高血压。
心、肺、腹(肝、胆、脾、肾)、浅表淋巴结等体格检查:
通过物理检查发现内科疾病线索。医生有可能通过触诊叩诊发现淋巴结、肝脾肿大等问题。
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辨色力、眼底、眼压等,筛查屈光不正、色觉异常,早期发现各种眼科疾病。
耳鼻喉科:筛查耳鼻咽部疾病。
妇科:妇科内诊、白带常规、宫颈涂片等。筛查妇科疾病
B超:乳腺、甲状腺、肝胆胰脾肾、子宫及附件、男性前列腺等。发现结石、囊肿、畸形、肿瘤等病变
X光:心、肺、纵膈。了解双肺、纵膈情况、有无肿瘤、结核等
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最佳手段,辅助诊断各种心脏病的常用检查
尿常规:可以发现血尿、蛋白尿,提示泌尿系统疾病,比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
大便常规:可以提示消化道出血以及肠道的肿瘤的可能性。
血液检测
血常规: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病的重要信息及感染疾患的辅助信息。
肝、胆功能:了解肝功能是否有受损。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等,了解检查肾脏的排泄功能,是否患急慢性肾炎、痛风等疾病。
血脂:用于血脂异常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因素的筛查。
血糖:糖尿病
常规检查能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痛风等普通疾病,而B超对于发现一些肿瘤也有作用。
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
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数据统计显示,1800万新增癌症病例及960万癌症死亡病例中,我国新增病例数占380.4万例、死亡病例数占229.6万例。[1]
这一组数据也就意味着: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
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就占了21个。也就是说,我国每天有超过1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得癌症。
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数据统计,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五大癌症均是:
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中年人体检最关心的问题是:肿瘤。
早期癌症治愈率很高,而多数晚期癌症的治疗依然较难,生存率也更低。
因此,
30岁以下人群,可以只选择基本体检项目。
30岁以上人群,就应该选基本体检+“X”专项检查项目了。
“X”项目
宫颈癌
宫颈癌大概是唯一一个发病率高、病因明确又可以有效筛查的癌症。
中国大陆的宫颈癌筛查起步比较晚,很多五六十岁的女性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宫颈涂片,往往发现是就已经是癌症。
21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应该开始宫颈癌筛查
21-29岁:每三年一次,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即可
30-64岁:每五年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
65岁以上:如果正常,可以停止筛查
接种过HPV疫苗者,依然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乳腺癌
乳腺癌筛查不能预防乳腺癌,但它可以帮助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以高达98%,晚期患者只有27%。
35岁以上开始筛查:乳腺超声检查
40岁以上:乳腺钼靶检查,两年一次或每年一次
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患乳腺疾病等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岁。
肺癌
高危人群50岁以上开始筛查:肺部低剂量CT,每年一次。
高危人群是指:有肺癌家族史、吸烟史。
按美国肿瘤筛查指南说明,吸烟史指:共有30包年(30-pack-year)的现抽烟者,或近15年内戒烟者。30包年:平均一天一包,抽了30年。
如戒烟15年以上不算吸烟史[2]。
因为戒烟15年后肺癌风险和同龄的非吸烟者相同,所以可以停止筛查。
吸烟的朋友们,是不是考虑赶紧戒烟了?
直结肠癌
虽然目前推荐的筛查年龄是45岁,但是四十岁甚至更年轻的患者并不罕见。
如果有便血等症状,或者有家族史或其它的危险因素比如说炎性肠道疾病,不论年龄,请跟医生咨询是不是要开始做肠镜检查。
45岁以上开始筛查: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异常,官方推荐是5-10年后再做。
胃癌
高危人群应咨询医生,尽早开始筛查:胃镜、气钡双重造影、幽门螺旋菌检查(HP)、胃蛋白酶元及胃泌素测定等。
高危人群指:胃癌家族史、胃溃疡、胃肠息肉病史等,腹痛、腹泻、消瘦、柏油便等。
肿瘤标志物升高,很可怕吗?
现在体检中有种类繁多的肿瘤标记物,到底用不用查?升高了是不是就很可怕?
肿瘤标记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肿瘤,它在临床上只是一个参考指标,有时也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
因为大多肿瘤标记物不精准。
对于没有肿瘤的人,在一些炎症或其他疾病时,肿瘤标记物也可升高。
频繁地检查肿瘤标记物对大部分健康人并无意义,如果有肿瘤家族史、或者某些特殊的肿瘤高危因素的人,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肿瘤标记物的检查。
为什么有人体检没问题
过不了多久却发现晚期癌症?
这是很多人的疑问和困惑,我想医学专家也对此无解。
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还很局限,有很多未知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
现代医学科技的水平,在体检中能查出大部分常见病和一小部分肿瘤,但远远不是全部。
体检也好,医学也好,都不是万能的,而医生更加不是。
人类在不断探索自己身体的奥秘,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疾病被发现、被研究、被攻克,但如今依然还有很多无能为力。
现代医学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绝望也无时不在。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今日之绝症,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只是寻常疾病而已。
我们普通人拥有健康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