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49
龋齿是儿童时期常见多发病之一,龋病的继发感染还可以形成病灶引起全身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心理造成不良影响[1-2]。为了解本院辖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开展龋齿防治工作,特对本辖区学龄前儿童2008-2012年龋齿患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08-2012年每年5~6月对本院管辖的13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1.2方法以“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为诊断标准,由同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儿保医师在室外自然光下,采用坐位或站立位,依靠视诊进行龋齿患病情况检查。另一位儿保医师专职登记,并按个人体检表上注明的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及年龄分组统计。
1.3诊断标准按国家龋齿统一标准规定,凡乳牙龋、失、龋补均做龋齿统计(正常乳牙脱落除外)[3]。
1.4统计学处理使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总体情况2008-2012年共调查14660人次,患龋8370人次,平均患龋率为57.09%,其中2008-2012年患龋率分别为38.87%、56.35%、57.86%、58.56%、69.71%,呈逐年上升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46,P
2.2本地和外地儿童的患龋率比较本地和外地儿童的平均患龋率分别为45.13%和74.24%,外地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77,P
2.3不同年龄组儿童患龋率情况5年间3岁组患龋率平均为46.27%,4岁组患龋率平均为56.44%,5岁组患龋率平均为64.27%,6岁组患龋率平均为72.68%,3~6岁儿童的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7,P
表12008-2012年本辖区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
年份受检人数(例)
患龋人数(例)
患龋率(%)
本地外地合计本地外地合计本地外地合计
20081653709236263728191838.5439.6338.87
2009172311522875746874162043.3075.8756.35
20101755132530807761006178244.2175.9257.86
20111839149633358161137195344.3776.0058.56
20121665134330089221175209755.3887.4969.71
合计863560251466038974473837045.1374.2457.09
表22008-2012年本辖区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患龋情况
年份3岁组
4岁组
5岁组
6岁组
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检查人数(例)患龋率(%)
200894529.1084639.9539850.0017361.27
200988743.6395855.6472166.8530970.55
2010100547.26104858.6866665.7736170.36
201196053.2399257.76105859.9232572.31
201274260.9292968.3585472.9648380.12
合计453946.27477356.44369764.27165172.68
3讨论
龋齿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口腔疾病[4],儿童发病率极高。儿童患龋齿以后不仅引起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影响生长发育[5],因此家长和社会应当重视儿童的牙齿健康。
3.1学龄前儿童患龋趋势本次调查学龄前儿童2008-2012年平均患龋率为57.09%,与姚应水、金岳龙等[6]所调查的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1.72%相比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提示本辖区的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较为严重,这与很多家长对儿童龋齿危害性的认识不足有关,因此必须要加强儿童口腔保健宣传预防工作。
3.2本地和外地学龄前儿童患龋差异调查发现外地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患龋率达74.24%,明显高于本地学龄前儿童45.13%的平均患龋率。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本市随着近几年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急剧增多,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相对市区儿童差,很多流动性儿童不能享受正常的公共卫生服务而受到龋齿的危害;另一方面外地儿童家长的收入不稳定,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卫生观念淡薄,对孩子的牙齿护理差,从而造成外地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明显高于本地学龄前儿童。从调查结果来看流动群体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令人担忧,口腔卫生预防工作应该重点倾向于对外地儿童群体的卫生干预,特别是外地的学龄前儿童。
3.3不同年龄组患龋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与国内有关调查结果一致[7-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过精过细,纤维素等洁齿物质减少,甜食和零食在儿童饮食中逐渐占主导地位,随年龄增大,甜食和零食的摄入量也增加,从而给龋齿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据报道,糖摄入越多,龋齿越多[9];另外很多家长都有错误的观念,认为乳牙只是暂时存在,即使患了龋齿也不要紧,反正长大都会换牙的,因而忽视对乳牙的保护,也是导致龋齿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原因。因此儿童的防龋宣传和防龋措施越早效果越好[10]。
3.4综合预防措施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切实采用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
3.4.1加强家长和保教人员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与宣传,特别是外地儿童家长可以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和发放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单,提高家长对龋齿危害性的认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定期对幼儿园的保教人员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由保教人员再以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把口腔健康理念贯穿于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中,从而建立起幼儿园-家长-儿童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方式。
3.4.2改变儿童不良的饮食结构对幼儿园的儿童膳食进行科学管理,随时监控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情况,多补充一些对牙齿有摩擦和清洗作用且不易发酵的纤维素食物,并适当限制糖类食品的摄入。
3.4.3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深入学校教育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用氟化牙膏,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经常保持牙面清洁,减少龋齿发生。
3.4.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从儿童入幼开始建立口腔健康检查档案,每隔半年检查1次,并将检查结果通知家长,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张磊,韩克实.236例学龄前儿童龋齿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10):95-96.
[2]吴卫,曾晓娟,黄华.广西南宁3~5岁儿童清楚患病情况调查[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19(14):407.
[3]张林祺,刘延军,张昀.680例儿童乳牙龋病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7):2770.
[4]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
[5]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88.
[6]姚应水,金岳龙,施六霞,等.城市社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的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471-4476.
[8]叶桁.十堰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10年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41-142.
[9]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8.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屈光不正;弱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7.005
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refractivestateforpreschoolchildrenwithsubnormalvisioneyesLIJiang-liang.ChengduCityWomen’sandChildren’sCentralHospital,Chengdu610031,China
【Keywords】Preschoolchildren;Subnormalvision;Refractiveerror;Amblyopia
S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及家长对儿童保健尤其是眼保健意识越来越高。而学龄前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1],一切异常的视觉刺激都会阻碍视功能的发育。所以对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进一步的眼科常规检查排除病理性视力异常后通过睫状肌医学验光后对其屈光状态的分析,比较及其与弱视的关系很有必要。本文对3~6岁视力低常儿童作了屈光测定,现将其屈光状态分布特征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来本院门诊就诊的879例(1663只眼)年龄3~6岁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视力低常儿童为研究对象。
1.2方法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裸眼远视力,对视力低常者采用角膜映光法及遮盖法检查眼位,必要时用同视机检查,常规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3次/d,连用3d后来本院均由专业眼科医师采用带状光检影法进行视网膜检影加主觉试片法验光后,确定屈光不正类型及其程度及与弱视的关系。
1.3评价标准
1.3.1视力低下评价标准3~4岁
1.3.2屈光分类标准见表1。
1.3.3屈光程度标准散光按等效球镜换算。目前对远视尚未制定统一分类标准[2]。婴幼儿和儿童近视程度应与成人有所区别,至少应降低屈光度[3]。见表2。
1.3.4弱视诊断标准[4]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最佳矫正视力3岁
2.1远视力视力低常儿童双眼784例,占89.19%,单眼95例,占10.81%;裸眼视力0.9者11只眼,占0.66%;0.6~0.8者640只眼,占38.48%;0.2~0.5者936只眼,占56.28%;≤0.1者76只眼,占4.57%。见表3。
2.2屈光不正类型及与弱视关系在屈光不正类型中,以远视性屈光不正居多,占80.58%,而在远视中又以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占59.77%。在视力低常儿童中,弱视眼1103只眼,占66.33%,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眼963只眼,占远视性屈光不正71.87%,占弱视眼中87.31%,近视性弱视眼33只眼,占近视性屈光不正34.02%,占弱视眼2.99%,混合性散光弱视眼107只眼,占混合性散光47.35%,占弱视眼9.70%。见表4。
2.3屈光程度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程度以轻度屈光不正为主占76.67%其次为中度占18.28%,而重度屈光不正仅占5.05%。见表5。
学龄前是视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期,屈光不正是引起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所谓屈光不正,主要是指眼部在调节时,平行光线经过眼部处于屈光状态下,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高清晰度图像,在视网膜后方或者前方成像。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为近视、远视以及散光。引致屈光不正的因素诸多,其中遗传为重要性因素之一,其次为不合理用眼。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容易忽略用眼卫生,写字读书姿势不正确或光线不佳,会导致用眼疲劳,进而引致屈光不正。而儿童视力低常又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因此在此阶段正确评价和治疗屈光不正,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弱视,使儿童建立完善和健全的视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据文献报道,性别在视力低常儿童中无显著差异,而双眼视力低常者(784例)明显高于单眼(95例),因此单眼视力低常具有很的隐匿性,所以对学龄前儿童开展视力筛查和屈光检查极其重要。
表5中显示屈光程度以轻度屈光不正为多占76.67%,中度屈光不正占18.28%,由此提示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的屈光不正程度并不是特别严重。轻至中度的屈光不正就足以影响其视力甚或影响视觉发育。因此不能忽视儿童的轻度屈光不正,应及时准确对其进行散瞳验光后及时矫正屈光不正,并配以适当的功能训练,防治弱视的发生,特别要提出的是在本文中中重度近视性和混合散光的比例与李敏等[7]报道有明显提高,这可能与现在的儿童过多、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有关,加快其近视化趋势及加重屈光不正程度,所以对其父母加强婚前遗传咨询,孕期保健及早宣教用眼卫生显得非常重要。
屈光不正为引致低龄者视力低下的主要因素。远视力低于正常标准,并非属于近视屈光,散光以及远视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重要因素。有文献对534只视力在正常眼屈光状态分析可见,中度远视以及近视,>1.50D散光以及混合散光类型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远视眼者为85.96%,散光者为77.85%,复性远视散光者人数显著较多。远视眼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低于正常标准者,发生弱视的几率更高,这一点重点体现在度数较大和单眼远视者中。
所谓弱视,主要指的是眼部不存在器质性改变,经矫正后视力低于0.9者。弱视为儿童期常见眼病,在知觉、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及时接受视觉刺激,令视觉发育受限而发生的疾病。该疾病患儿的视觉功能呈现出减退状态,主要为视力低下和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在本研究中,3.00D以上远视共计236眼,占到总数14.19%。该群体发生弱势的可能性较高。>2.00D的散光者占到总数的23.33%。混合性散光占到13.59%。该群体发生病理性散光几率较高,需要进一步检查。另有文献证实,中国学龄前儿童近视患病率为2%~6%。和成年人相比,学龄前儿童调节能力较强,动态屈光所呈现出的近视并不一定是真性近视。对于该群体,无论视力是否正常,均应进行散瞳验光,以了解静态屈光情况。通常认为,随着学龄前儿童年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会朝向正常趋势发展。
总之,对生长发育期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必要的视力筛查,对视力低常儿童通过散瞳检影验光以确定屈光性质并对其进行矫正,是发现并预防屈光性视觉障碍的重要手段,其意义重大。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97-298.
[2]曹宜,廖孟.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析.重庆医学,2009,38(1):62-63.
[3]阎洪禄,高建鲁.小儿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86-496.
[4]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7-418.
[5]霍栎安.天津市4~13岁视力低常儿童眼屈光状态分布.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3):491-493.
[6]孟祥成.儿童视力不良与斜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268-297.
【关键词】肥胖症;人体质量指数;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InfluencingFactorsofSimpleObesityAmongChildrenYoungerthan6YearsOldinLonggangDistrictofShenzhenCity/RENLu-zhong,LIUGui-min,LIHui-li,etal.ShenzhenLonggangHospitalforMotherandChildCare,Shenzhen(518172),China
【Keywords】Obesity;Bodymassindex;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Child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具有500名以上散居儿童的社区随机抽取2个,对具有200名以上集体儿童的幼儿园随机整群抽取4个为调查对象。最后统计结果显示有准确出生年月日和身高、体重等实测值的共1595名儿童,其中男童920名,女童675名;年龄为0~6岁。
1.2肥胖的判定方法以身高体重为参数,参照小儿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2],以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所有被试儿童均排除继发性肥胖。
1.3配对按身高标准体重法,筛选出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儿童52名,但在后期调查中数据详尽的有35名,按与单纯性肥胖儿童同性别、同年龄(6个月内相差不超过1个月、6~12个月相差不超过1.5个月、1~2岁相差不超过3个月,3~6岁在同一年级且相差在1岁以内),抽取正常健康儿童70名作1:2配对调查。
1.5数据处理用SPSS12.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对影响因素用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用EpiInfo5.0软件行趋势性χ2检验。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超重227人,超重率为14.2%,其中男童超重率为15.3%(141/920),女童超重率为12.7%(86/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2,P=0.144)。0~岁组儿童超重率为23.1%(43/186),1~岁组儿童超重率为9.4%(17/181),3~6岁组儿童超重率为14.6%(81/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P=0.015);经两两比较0~岁组儿童超重率高于1~岁组(χ2=8.47,P=0.004);0~岁组与3~6岁组(χ2=2.73,P=0.099)、1~岁组与3~6岁组(χ2=3.71,P=0.054)儿童超重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男童中0~岁组超重率为23.1%(43/186),1~岁组超重率为9.4%(17/181),3~6岁组超重率为14.6%(81/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1,P=0.001);经两两比较,男童超重率0~岁组高于1~岁组(χ2=12.64,P<0.01)和3~6岁组(χ2=7.15,P=0.007),1~岁组与3~6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P=0.071)。
女童中,0~岁组超重率为10.9%(14/128),1~岁组超重率为10.9%(14/128),3~6岁组超重率为13.8%(58/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547)。
1595名儿童中,肥胖有52人,肥胖率为3.3%;男童肥胖率为3.6%(33/920),女童肥胖率为2.8%(19/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6,P=0.391)。其中0~岁组儿童肥胖率为2.2%,1~岁组肥胖率为1.6%,3~6岁组肥胖率为4.1%,3~6岁组儿童肥胖率高于1~岁组(χ2=4.30,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岁组与0~岁组(χ2=2.40,P=0.122)、1~岁组与0~岁组(χ2=0.31,P=0.5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男童中,0~岁组肥胖率为3.2%(6/186),1~岁组肥胖率为1.7%(3/181),3~6岁组肥胖率为4.3%(24/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P=0.232)。
女童中,0~岁组肥胖率为0.8%(1/128),1~岁组肥胖率为1.6%(2/128),3~6岁组肥胖率为3.8%(16/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1,P=0.122)。
2.2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2.2.1儿童肥胖与父、母亲BMI的关系随着父亲体质量指数(BMI)及母亲分娩前BMI的增加,孩子肥胖的发生率逐渐增高(χ2趋值分别为16.845和5.866,P值均
2.2.2儿童肥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随着食欲增加,儿童肥胖率增加(χ2趋=16.416,P
2.2.3儿童肥胖多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超重、肥胖的孩子肥胖的风险是父亲不超重、肥胖的4.124倍,食欲旺盛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是食欲差的儿童的3.542倍,吃饭速度快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是吃饭速度不快的12.444倍。可见父亲超重及肥胖、孩子食欲旺盛及孩子吃饭速度快是孩子肥胖的危险因素。影响因素的变量赋值见表3,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
3.1肥胖的年龄分布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的发生和流行首先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4]。据2009年统计深圳市在2008年中国城市经济排名榜中位居第4。本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龙岗区0~6岁儿童超重率为14.2%,肥胖率为3.3%。其中0~岁组超重率为18.2%,明显高于1~岁组;而肥胖率则以3~6岁组最高(4.1%),明显高于1~岁组(1.6%),即生后第1a内脂肪呈现一个发育高峰,4~8岁时又呈现第2个高峰,因此1岁以内是超重、肥胖干预的第一关键期,3~6岁是干预的第二个重点期。该区3~6岁组超重率为14.3%,高于合肥市2001年学龄前儿童超重率(13.23%)[5],而肥胖率(4.1%)则明显低于合肥市学龄前儿童的肥胖发生率(7.05%),与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的肥胖检出率[6]相近。说明该区0~6岁儿童的超重问题已十分严重,应尽快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以降低肥胖发生率。
3.3肥胖的干预基于以上分析,建议该市儿童肥胖的干预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工作重点是加强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对儿童肥胖的干预要从婴儿期开始,融入社康中心儿童保健门诊。
目前学者认为,单纯性肥胖并非营养过剩单因素所造成的营养性疾病,而是多因素造成[12-14],由于家长对营养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忽视合理性的膳食搭配,片面追究高能量、高蛋白食物而导致单纯性肥胖率上升只是一方面的原因。目前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行为矫正、健康教育的综合疗法是防治儿童肥胖症的主要方法。
有研究显示,儿童肥胖与父母亲肥胖有关[15-16]。众多研究表明,儿童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决定个体肥胖发生的易感性,而高能量膳食及静坐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则促进遗传易感性的发生[16-18]。儿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甚至是父母直接培养的结果。因此,加强儿童父母的健康教育是减少儿童肥胖的重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孩子食欲旺盛及孩子吃饭速度快是0~6岁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且3~6岁组肥胖率最高,这可能与这时期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关,如自主意识增强、对肥胖的危害认识不足及食欲的控制力较差等,而且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在此前已经形成,对肥胖的症状往往在这年龄期有所体现[19]。因此,该市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应从婴儿期抓起;要充分地发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网络作用,将促进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平衡膳食、培养儿童良好饮食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等咨询服务,有机地融入儿童保健门诊提供的儿童系统管理服务中去。
4参考文献
[1]李辉.2005年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609-614.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76.
[3]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18.
[4]DANIELSSR.Theconsequencesofchildhoodoverweightandobesity.FutureChild,2006,16(1):47-67.
[5]王素芳,高永清,李李,等.合肥市区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20(2):169-171.
[6]蒋竞雄,邢桂茹,王惠珊,等.学龄前儿童家庭环境中超重和肥胖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72-175.
[8]李琳琳,李洪玲,杨永利,等.郑州地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87-1889.
[9]肖建国,李华.宜都市2~6岁集体儿童肥胖症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93-195.
[10]张锦明,王骏,米菊芳.上海市浦东新区1~7岁儿童肥胖症发生率的调查研究.医学文选,2003,22(1):41.
[11]童艳红,李继,文红,等.沈阳市0~8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1240.
[12]LAURENCES,PETERKENR,BURNSC,etal.Freshkids:TheefficacyofahealthpromotingschoolsapproachtoincreasingconsumptionoffruitandwaterinAustralia.HealthPromotInt,2007,22(3):218-226.
[13]TIMPKAT,ANGBRATTM,BOLMEP,etal.Ahigh-precisionprotocolforidentificationofpreschoolchildrenatriskforpersistingobesity.PLoSOne,2007,2(6):535.
[14]边保华.台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88-2989.
[15]REILLYJJ,ARMSTRONGJ,DOROSTYAR,etal.Earlyliferiskfactorsforobesityinchildhood:Cohortstudy.BMJ,2005,330(7504):1357.
[16]WRIGHTCM,EMMETTPM,NESSAR,etal.Trackingofobesityandbodyfatnessthroughmid-childhood.ArchDisChild,2010,95(8)612-617.
[17]CARNELLS,WARDLEJ.Appetiteandadiposityinchildren:Evidenceforabehavioralsusceptibilitytheoryofobesity.AmJClinNutr,2008,88(1):22-29.
[18]BOSYWA,WOLFA,BührensF.Familialinfluencesandobesity-associatedmetabolicriskfactorscontributetothevariationinrestingenergyexpenditure:Thekielobesitypreventionstudy.AmJClinNutr,2008,87(6):1695-1701.
【关键词】学龄前期儿童;视力;筛查
AnalysisonVisionScreeningof3186Pre-schoolChildreninXuzhouYunlongDistrict/ZHANGYin.//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6,14(3):64-65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onditionofvisionaboutpre-schoolchildreninXuzhouYunlongdistrict.Method:UsingSuresightautomaticvisionscreeninginstrumenttoscreen3186pre-schoolchildren,andanalyzingscreeningdata.Result:11.05%ofpre-schoolchildrenhadpoorvision,thepoorvisionincidenceofboyswas12.49%,andthegirlswas9.27%.Theincidenceofboy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girls(字2=8.289,P
【Keywords】Pre-schoolchildren;Vision;Screening
First-author’saddress:YunlongDistrictMaternityandChildCareCentreofXuzhouCity,Xuzhou221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3.034
视力问题是学龄前期儿童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临床上认为其最佳治疗年龄为3~5岁,因此早期筛查发现儿童视力问题并进行有效治疗,对于儿童视力健康发育尤为重要[1-2]。笔者所在妇幼保健所于2015年4月对云龙区幼儿园进行视力筛查,笔者对部分筛查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后,现报告如下。
1.1对象
2015年4月检查徐州市云龙区部分幼儿园学龄前期儿童3186例,其中男童1762例(55.30%),女童1424例(44.70%);
1.2方法
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手持式自动视力筛查仪,对儿童进行屈光度的检查。屈光度异常参照标准: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S≥+3.00D;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C≥+1.50D;近视读数为-0.50D。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1视力异常筛查情况
本次统计筛查儿童人数为3186例,视力异常人数352例,异常率为11.05%。男生视力异常例数为220例,检出率为12.49%,女生视力异常例数为132例,检出率为9.27%,男生视力异常检出率高于女生(字2=8.289,P
表1不同性别儿童视力异常结果比较
性别视力异常(例)检出率(%)
男童(n=1762)22012.49
女童(n=1424)1329.27
合计(n=3186)35211.05
2.2视力异常各类型构成情况
视力异常类型主要包括近视、斜视、散光、远视、散光和远视、近视和散光6种,其中散光和远视占视力异常总数比例最高,占37.21%;散光次之,占30.97%;近视例数最少,占2.27%。详见表2。
表2视力异常各类型比较
视力异常例数(例)检出率(%)
近视82.27
斜视92.56
散光10930.97
远视8323.58
散光和远视13137.21
近视和散光123.41
合计352100
2.3不同年龄段视力异常结果比较
352例视力异常儿童中,
表3不同年龄段视力筛查结果分析
年龄段视力异常(例)检出率(%)
3~4岁(n=809)10713.23
4~5岁(n=992)11311.39
5~6岁(n=1309)1259.55
筛查结果表明,云龙区学龄前期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1.05%,略高于古冬玲等[5]地区的研究结果,但与邵文红[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能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长,表明在儿童发育早期,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眼保健以及健康干预,可能导致视力发育后期受到影响。因此早发现、早矫正儿童视力异常问题是做好儿童眼保健的重点工作。此外,男生视力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可能与男生性格有关,相较于女生,男生更喜欢电子产品,如玩游戏、玩电脑等。
目前视力筛查已经被列为幼儿园常规体检项目之一,对已经入园儿童视力筛查周期为半年1次,筛查过程中发现视力异常儿童,及时发报告,通知幼儿园体检老师,进而联系家长,到医院眼科进行就诊,由眼科大夫及时进行治疗与视力矫正,促进儿童视力健康发育。
[1]覃斌.4~7岁视力低常儿童散光眼特征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16(17):2401.
[2]高二伟,魏红霞,周云等.新乡市6436名托幼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15(5):547.
[3]盖志敏,吴红,于双玉,等.青岛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5):318-319.
[4]张玲娜,程茜,胡燕,等.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4):239-240.
[5]古冬玲,查达永,张鑫,等.广州市白云区6028名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19(35):5537-5538.
[6]邵文红.1932例3~6岁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1):2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2009年3-6月份大批体检的托幼机构的3000例儿童,其中男童1600例,女童1400例,其中完整资料2352例。
1.4统计学分析:调查表经核实、整理后,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贫血的可疑危险因素。
2.1儿童情况与贫血儿童时期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其一生的健康。儿童是否经常摄入奶豆及其制品类食品、新鲜水果类食品,其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适当加入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能促进铁吸收。曾患过贫血并进行系统治疗的儿童贫血检出率高明显高于既往无贫血和曾患过贫血但没进行系统治疗的儿童,这可能是由于妇幼保健机构、医院等没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患有贫血儿童进行贫血预防措施指导,而其父母亲未获得足够的预防儿童贫血的健康知识,儿童膳食营养摄入没有改善引起。膳食结构对铁的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饮食习惯是合理摄取食物中各种营养素,避免营养缺乏病的保证。儿童挑食、偏食习惯使他们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素的机会大大减少,促进儿童贫血的发生。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习惯,改善其饮食行为。因而在提高儿童Hb水平,纠正贫血方面发挥了作用。应在托幼机构中全面开展有关营养与饮食卫生的健康教育,及早改变幼儿不良的饮食行为,以降低幼儿贫血的发生,促进幼儿健康发育。
贫血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及今后的健康能够产生严重的危害。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贫血,针对儿童贫血的不同原因,不同生活环境,提出以下措施:
2.2.2开展大众营养教育,提倡儿童食用平衡、多样的食物。鼓励母乳喂养,及时科学添加各种辅食,尤其是含铁量高且生物利用率高的食物,如蛋黄、肝泥、肉末等,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汁、水果汁的摄入,以保证摄取充足的维生素。
2.2.3针对儿童开展食物强化项目,使儿童的铁摄入能够得到长期、经济的保证。
2.2.4改善基础医疗卫生及儿童保健服务,保证儿童饮用水清洁卫生,控制肠道内寄生虫感染和腹泻的发生。
【关键词】引导性干预;肥胖儿童;身心健康;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guidedinterventionsonpromotingphysicalandmentalhealthofobesechildren.Method:180childrenreceivedbyourclinicwere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accordingtotheorderofhospitalization,9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healthguidance,while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guideinterventionsofpsychologicalandbehavioral,nutritional,weightandsocialfunctiononthebasisofroutinehealthguidance.Theheight,weight,mentalhealthtest(MHT)scoresandproportionsofoverweightandobesity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s.Result:Aftertheintervention,theweight,BMIindex,MHTscoreandratesofoverweightandobesity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Guideinterventions;Obesechildren;Mentalhealth;Efficacy
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门诊接收的180例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尾数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5~12岁,平均(8.9±2.7)岁,体重14~55kg,平均(33.7±18.7)kg,身高1.10~1.64m,平均(1.32±0.69)m,BMI指数(20.1±4.8)kg/m2;观察组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5~12岁,平均(9.1±3.1)岁,体重15~58kg,平均(33.8±19.3)kg,身高1.09~1.62m,平均(1.34±0.72)m,BMI指数(20.3±4.9)kg/m2。两组的年龄、性别、BMI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肥胖儿童年龄5~12岁;(2)不伴有严重的心、肺、肝及肾脏器官病变,无恶性血液病等疾病;(3)监护人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1)年龄10岁;(2)伴有严重的心、肺、肝及肾脏器官病变,恶性血液病等疾病;(3)孤独症、多动症、睡眠障碍及学习障碍儿童。
1.3干预方法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保健指导,包括儿童饮食注意事项、营养、不同年龄段疫苗接种知识、合理控制体重等方面的指导。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对儿童进行单独的引导性干预,干预人员由首诊医生及保健科医生2名及护士3名共同组成,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3.4社会功能引导性干预将儿童按照年龄分为学龄前儿童组(5~6岁)及学龄儿童组(7~12岁)。由教导员安排,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言语与非言语交流、同伴交流、对话交流及助人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儿童人际交往的勇气及对同伴的接受能力。协助儿童认识环境及世界认知的偏差及异常,引导儿童在焦虑不安、恐惧及抑郁的情况下宣泄自我的情绪,引导儿童与积极、快乐、活泼的儿童建立朋友关系,加强儿童的语言练习,对主动行为失败后出现失望内疚的儿童及因不能正确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而产生自卑的儿童及时予以开导。
1.4评价方法(1)比较两组肥胖儿童干预前后的身高、体重、BMI指数、体重过轻、超重及肥胖的比例情况。(2)心理健康评价量表,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价两组肥胖儿童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的心理健康情况[6]。使用该量表评价前由干预人员简要说明干预的目的及方法,对10~12岁的肥胖儿童由干预人员说明填写方法后,发放纸质问卷填写,对5~10岁的肥胖儿童,由干预人员1对1的沟通后填写。MHT量表由学习焦虑(共15项)、对人焦虑(10项)、孤独倾向(10项)、自责倾向(10项)、过敏倾向(10项)、身体症状(15项)、恐怖倾向(10项)及冲动倾向(10项)组成,每项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总分为90分,得分越高表明该项症状越差。
1.5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2干预前后的MHT评分情况两组儿童干预前的MH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干预后的MHT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得分(P
本研究对两组肥胖儿童分别进行常规干预及引导性干预,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儿童的体重、BMI指数、超重及肥胖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
MHT是儿童心理健康评价的有效方式,其可较为准确的反应儿童心理状态。本文的研究发现,采用引导性干预后,观察组肥胖儿童的MHT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得分;对照组儿童干预前后的MHT评分无显著变化。干预后观察组儿童的体重、BMI指数、超重及肥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以上结果表明,引导性干预可有效促进儿童控制体重,并可有效促进肥胖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孙艳.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6):527-528.
[2]芮芳,,唐久来,等.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3):1005-1007.
[3]秦珊珊.不同年龄期内儿童心理健康保健重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4):159-159.
[4]王英丽,刘华平.单纯性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23):2078-2080.
[5]BaraBG,BucciarelliM,Collemunicativeabilitiesinautism:evidenceforattentionaldeficits[J].BrainandLanguage,2001,77(2):216-240.
[6]石淑华.儿童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
[7]王世佳.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态度和行为认知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11):1691-1692.
[8]McCrindleBW.Assessmentandmanagementofhypertensioninchildrenandadolescents[J].NatRevCardiol,2010,(3):155-163.
[9]侯冬青,程红,王天有.北京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肥胖状态的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7):524-527.
[10]曾援,钟日英,郑欣.儿童肥胖的预防及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56.
[11]王茂贵,王宝西.现代儿科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97.
[12]张隽,陶晔璇,汤庆娅,等.上海市7~9岁儿童肥胖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5):672-675,696.
[13]林丹,张丽,陈喜生,等.肥胖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血糖、血脂等方面差异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103-104.
[14]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儿童保健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3.
[15]BorgR,KuenenJC,CarstensenB.HbA1candmeanbloodglucoseshowstrongerassociation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riskfactorsthandopostprandialglycaemiaorglucosevariabilityinpersonswithdiabetes;theA1C-DerivedAverageGlucose(ADAG)study[J].Diabetologia,2011,54(1):69-72.
[16]林国聪.鹿寨县564名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10(10):106-108.
[17]马秀兰.0~5岁儿童超声骨密度与血清锌、铁、血铅关系的研究分析[J].中国优生优育,2010,16(5):230-232.
[18]周志红,刘丽,陈力,等.血清6种微量元素对儿童骨密度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5):465-468.
[19]AtoR,KulshresthaS,MonganG,etal.Estimationofserumzincandcopperinchildrenwithacutediarrhea[J].BioITraceEIemRes,2006,114(1-3):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