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文化体验的最大公约数,春晚小品在博观众一笑之余,更承载着展现社会变迁,传递健康理念的责任。小品中老年母亲对体检态度从排斥到接受的“一波三折”,便是当下科学养生理念逐渐崛起的生动体现。
那么,被央视春晚点名表扬的健康体检,对大众身体健康的维系到底有多重要?体检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怎样的?一一道来。
坚持定期体检,建立个人身体档案,开启家庭健康密码
健康体检重在“健康”,是一种化“被动看病”为“主动防病”的积极自我保健方式。健康体检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一些健康状态中的潜在危机,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疾病,则能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作用,对健康状态的维系以及后期医疗成本的控制,十分有益。
医学专家指出,看似无病的健康的人群,尤其需要加强体检意识。
一方面,许多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患者没有感觉。如高血压患者有近一半是在体检时才被确诊的;几乎没有征兆的隐性冠心病,到自我察觉时往往已到晚期;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等问题如果不加控制,会随年龄增长日益严重,甚至导致脑血栓、冠心病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另一方面,对于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等癌症,通过体检筛查早发现后,早期干预的方式可以更为多元、有效。目前,不少肿瘤病种已经有了很高的治愈率。
对更多健康人来说,坚持定期体检的意义在于,可以建立起客观科学的个人健康档案,了解家庭生活存在的健康隐患,并基于此调节生活习惯,增强健康管理意识。
人的身体状态是不断变化的,通过每年体检结果的变化,大家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状态的变化,甚至能尽早发现家庭生活习惯中埋伏的健康杀手。如查出“四高”问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便表示家庭生活习惯出现了问题,要加强锻炼、改善饮食结构。
年龄、性别、职业、家族病史,都是体检项目选择参考因素
除了基础项目之外,人们更应该根据自身需求,精准选择体检项目,而年龄、性别、职业、家族病史,都是体检项目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
对于18到45岁的人群来说,体检后,各项指标都正常的话,可选择在两年到三年内再进复检,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开始下降,疾病发病率明显提高,建议每年都要进行体检。
年龄越大越要侧重对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代谢性问题以及癌症的检查筛选。如有家族病史,则需每年针对特定家族疾病进行定期筛查。
当下,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重塑着人们对体检项目重要性的判断。比如,现代人食物选择极大丰富,往往热量消耗赶比不上热量的摄取,这就给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可乘之机;再比如,大都市工作、生活压力大,让甲状腺问题在打工人中尤为凸显;还比如,久坐、摄入水分不足等,也让结石症状更为普遍。
每个个体,都需要根据自身特定身体情况、生活状态,选择合适自己的体检项目。
体检前三天不可饮酒,出现异常应尽快去正规医院诊治
为了确保体检效果的准确性,让体检的疾病预防效果最大化,体检前、体检中与体检后,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小tips。
体检前,要尽量保证良好的生活作息。一般体检前三天,不宜暴饮暴食,不吃过于油腻或重口味的食品,拒绝饮酒,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作息规律。体检前至少要空腹八到十个小时,以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体检前是否需要停药,提前多久停药,则需咨询主治医生的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体检前也不宜过度“准备”。比如有体检者平时并不锻炼,却会在体检前一周开始密集健身,甚至饮食结构大变,开始断荤吃素,只为获得漂亮的体检数据。这种刻意为之,并不能反映个体真实的身体状况,也就削弱了体检提示健康隐患的初衷。
体检中,体检者宜保持保平常心,不要过度紧张或激动,否则会影响到血压等检测的结果,不利于体检数据的准确性。
体检结果出来后,体检者需全面了解指标状况,如出现异常问题,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的身体状况是不断发展的,切莫因为一次体检指标正常,就不再进行体检。
定期体检对老年群体更加重要
据了解,我国的体检市场目前以单位团检为主,已经退休的老年群体成了“体检盲区”。然而,老年群体患病概率更高,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显得尤为迫切。春晚收视老年群体占了大头,希望小品《一波三折》能够给电视机前的老年群体送去更科学的健康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