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哪怕是如此尴尬、社死、不友好的体验,每当身体不舒服或者必须体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得不“乖乖就范”。没办法,尿检实在是太重要了。尿检是发现许多疾病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在疾病“才露尖尖角”的早期阶段,尿检就可能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通过尿检,我们不仅可以尽早发现泌尿生殖系统病变的征兆,还能甄别人体血液循环、内分泌、全身代谢等方面的功能是否出现异常。
因此,尿检的意义可不容小觑,尿检也常常成为健康体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
尿液样本
尿检可以提示哪些疾病的蛛丝马迹?
尿液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代谢物,它的颜色、气味以及各项指标含量,都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反映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变化。在血液检测发展起来之前,对尿液的观测和检查是当时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
尿液,蕴含大量身体指标信息
我们常见的尿检项目一般包括尿液的外观和理学参数(颜色、气味、酸碱度、比重)、生化检查(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亚硝酸盐),还有成分分析或尿沉渣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微生物)。
而实际上,尿液中可检测的指标高达7206种,且含有大量肿瘤标志物,目前医学临床应用的标志物也有250种以上。
我们可以通过尿液中不同指标的异常情况来捕捉身体的疾病信号,慢性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肿瘤都被囊括其中。比如尿潜血或者尿红细胞计数的增多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球肾炎或尿路感染;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增多也可能与心血管功能异常有关。
慢性肾病的五个发展阶段
慢性肾病即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下降,一共可分为五期,当疾病发展至第三期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和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而终末期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尿毒症”。所以说,慢性肾病发现得越晚,越不利于治疗,越会带来严重的生活影响。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慢性肾病的知晓率只有12.5%。也就是说,8个得了慢性肾病的人,只有1个人知道自己得病。但往往首次发现时,有50%左右的患者就已经属于比较严重的时期了。
尿检如此重要,却依旧有局限性?
尿液检测能发现多种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十项全能”的,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方面,复杂、繁琐、甚至是不太友好的尿检体验直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是不明白尿检的重要性,也不是不希望通过体检了解健康状态,但常年人满为患的医院、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体检项目,甚至是必须早起、禁水禁食的体检流程都会直接“劝退”大多数人。
另一方面,哪怕是突破重重困难后的按时体检,也往往无法形成长期、持续、具有价值的数据积累。
你现在还能想起上一次的体检报告单放在哪里吗?每次体检都是“各医院、体检中心乱跑”,大部分人都很难把体检结果留存下来。
哪怕好不容易把往年的体检单都翻出来了逐项对比,尿检检查结果的单一对比也仅能体现结果的单一变化,任何一项生理指标都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是无法进一步确定健康状况和得到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一年一次的常规体检虽然能反映短期内的数据,却体现不了指标的浮动或升高,或许就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
比如持续尿糖水平增高除了与糖尿病有关之外,也可能意味着体内糖皮质激素过多,出现库欣综合征、胰腺功能异常或者是肾病等。而一次性的尿蛋白对于正常人来说,或许是偶发事件。但尿蛋白持续显示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所以,相比于一次性的常规检测,长期、持续的尿液检测才更具有预测价值和健康管理意义。
在家也能做尿检?
确实有人这么想,也这么做了。叁颂就研发出了一款能够全自动完成尿检的健康检测智能马桶,内置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电检测芯片整合了干化学、电化学及免疫亲和三大检测方式,一方面通过特制的芯片封装技术和微流控结构设计,大大提升了芯片的保存性能和检测精度;另一方面,自动化取样装置还可以实现定量采集中段尿,又进一步提升了检测准确性。换句话说,就是把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揉到一起”,让普通的智能马桶摇身一变,成了每个人家里的“生化实验室”。
叁颂健康检测马桶的“黑科技”
在叁颂健康检测马桶的黑科技加持下,我们正常上厕所的同时就可以自动完成尿液的取样和检测,甚至还能顺便测一测肌肉率、体脂率,再加上隐血、尿蛋白、皮质醇……可检测指标加起来有近30项。
这些数据还能汇总到手机APP上,形成可随时查询的个人健康档案,在智能算法的解析下针对现阶段的健康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读。
叁颂健康检测马桶
当体检不再“如临大敌”融入日常生活才更有健康意义
叁颂APP上查看健康检测报告
同样的道理,未来的居家健康管理也可以像“称体重”这样日常又便捷。除了可以尿检的马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畅想一下能测血压的按摩椅、检测口腔问题的牙刷、自动称重和计算卡路里的菜板?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家就会变成拥有上面这些工具的“私人体检中心”,即使足不出户,健康也能触手可及。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1):1-44.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