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6.11上海
核心观点
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在新媒体技术加持下,医学学术期刊践行科普战略,须建立完善的“内容生产—协同传播—应急响应”机制,逐步实现从侧重学术共同体小众传播到兼顾服务公众健康的大众化传播,提升期刊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内容生产—协同传播—应急响应”机制包括:①搭建“医学学术期刊多学科多维度科普内容生产合作平台”,完善科普传播“供给侧改革”;②构建集期刊平台、新媒体、大众媒体的科普作品多途径协同传播;③健全并完善医学学术期刊健康知识传播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题目|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建议——以医学学术期刊为例
作者|杨美琴1),张俊彦2),于笑天3),孙晋枫4),李锋5),倪明6),王朝晖7),丁媛媛8)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编辑部;2)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编辑部;3)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司法部司法鉴定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司法鉴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法医学杂志》编辑部;4)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5)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杂志社办公室,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理论与实践》编辑部;8)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04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杨美琴,张俊彦,于笑天,等.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策略建议——以医学学术期刊为例[J].出版与印刷,2024(2):61-70.
关键词|医学期刊;科普工作;学术期刊;科技创新
一、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文献调研
二、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问卷调查
1.问卷制定、发放及回收
2.问卷结果及统计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表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2)调查对象所在期刊信息
(3)调查对象就职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情况
102位调查对象中,就职期刊已经开展科普工作的仅16种,占比(15.69%)较低。进一步分析这16种期刊的科普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②开展科普工作的路径单一。图1为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路径分布。以在自建网站或新媒体平台发布科学新闻最多,有10种(占比约62.50%);其次是较为传统的科普宣传形式,比如开设科普栏目(占比37.50%)、举办科普活动(占比31.25%)等。还有的通过发行科普增刊,与科普期刊合作或与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合作等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图1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路径分布
③科普作品的创作主体多样。图2为医学学术期刊科普作品的创作主体分布。以期刊所在专业领域内学者独立完成科普作品的创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为最多(占比约62.50%),其次分别为编辑协助学者完成创作(占比约37.50%)、学者提供素材+与编辑合作完成创作(占比约25.00%)、自由投稿+学者审稿(占比约25.00%)、学者提供选题+编辑完成创作(占比约18.75%)等。
图2医学学术期刊科普作品的创作主体分布
④科普作品的审定流程欠规范。图3为医学学术期刊科普作品的审定流程分布。16种期刊中,14种期刊设立了由不同主体承担的不同形式的科普作品审定流程,有2种期刊无审定流程。
图3医学学术期刊科普作品的审定流程分布
(4)开展科普工作的影响
开展科普工作能对学术期刊自身发展带来积极影响。102位调查对象中,共有90位支持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他们认为科普工作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大众化传播能力(占比88.89%),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显示度(占比86.67%),发挥学术期刊的科普引领作用(占比76.67%),扩大目标读者(占比62.22%),增加期刊发行量和阅读量(占比42.22%),吸纳优质稿源(占比38.89%)。16位就职期刊已经开展科普工作的调查对象的观点与以上观点类似。
开展科普工作对编辑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16位就职期刊已经开展科普工作的调查对象中,有11位认为开展科普工作开阔了编辑的专业视野,有10位认为增进了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亲和力,有10位认为提升了编辑的创作能力,但也有6位认为增加了编辑的工作负担。
三、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医学期刊已经或者正在顺应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参与科普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结合此次问卷结果以及文献调研情况,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开展科普工作多为单刊的自发行为,还存在诸多不足,现将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创作能力总体较弱
2.编辑投入科普工作的热情不高
3.传播范围有限
四、医学学术期刊开展科普工作的建议策略
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在新媒体技术加持下,医学学术期刊践行科普战略,须建立完善的“内容生产—协同传播—应急响应”机制,发挥媒体效能,使其学术资源和平台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同时扩大期刊受众,逐步实现从侧重学术共同体小众传播到兼顾服务公众健康的大众化传播,提升期刊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1.搭建“医学学术期刊多学科多维度科普内容生产合作平台”,完善科普传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实现集期刊平台、新媒体、大众媒体的科普作品多途径协同传播
3.健全并完善医学学术期刊健康知识传播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五、结语
总之,学术期刊应该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发展的同时,踊跃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积极履行社会义务,通过搭建“医学学术期刊多学科多维度科普内容生产合作平台”,实现集期刊平台、新媒体、大众媒体的科普作品多途径协同传播,健全并完善医学学术期刊健康知识传播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成为提升公众医学科学素养的主力军,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期刊发展瓶颈,探寻期刊服务社会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上海市期刊协会.上海期刊发展报告2021—2022[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
[2]汪勤俭,耿鹏,刘洪娥.中文全文数据库在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6-187.
[4]高宏斌.科技类学术期刊应多承担科普责任[J].中国基础科学,2017,19(1):50-51.
[5]周华清,李小霞.医学类学术期刊公共卫生事件的议程设置路径[J].编辑学报,2022,34(5):494-499.
[6]王海娟,齐文安,韩丹,等.国外医学科技期刊新闻属性的实现及其启示[J].编辑学报,2020,32(6):703-708.
[7]祝叶华.科技期刊优质内容科普化传播能力建设——以医学类科技期刊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15):29-32.
[8]佟贺丰,刘润生,武夷山.关于学术期刊科普功能的网络计量学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4):585-588.
[9]霍永丰,杨子明,石朝云,等.全面践行医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9,21(1):8-10.
[10]张海东,孙继华.学术期刊尝试传播科普内容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3,25(6):528-530.
[11]王大鹏,白欣.也谈浙大新规兼论将科普纳入考核体系问题[J].青年记者,2017(31):45-46.
[12]李阳,张连阳.做好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飞高飞远[J].创伤外科杂志,2022,24(4):244-247.
[14]刘爱姝,魏佩芳,薛静,等.科技期刊出版科普增刊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出版科普专刊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2-125.
[16]王丽,詹洪春.学术期刊强化新闻报道和科普作用的意义[J].编辑学报,2013,25(2):112-114.
[17]刘艺,魏源,杨颖,等.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J].科技传播,2019,11(24):160-162.
[18]杨美琴,诸静英,徐斌靓,等.医学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为及对期刊发展的启示[M]//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643-646.
[20]李晓清,曹永茂.医学科技期刊服务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实践——以《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23,35(1):72-76.
[21]陈宁欣.学术期刊科普工作的内在要求与内生条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4):179,194.
[22]沈漱瑜.医学学术期刊拓展科普功能的思考[M]//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3:94-100.
[23]张迪,谢飞凤,崔月婷,等.医学学术期刊开展健康科普工作的优劣势分析[J].编辑学报,2023,35(5):492-496.
[24]翁彦琴,胡俊平,肖玥,等.科技期刊视域下的创新成果公众传播[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3):328-337.
[26]李娜,刘洋,李玉乐,等.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20,32(2):177-180.
[27]贾建敏,丁敏娇,毛文明.新媒体时代高校医学期刊实施健康科普的意义及举措[J].编辑学报,2020,32(3):334-337.
[30]焦阳.新冠肺炎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及应急响应机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236-240.
Title:CurrentSituation,ExistingProblems,andSuggestedStrategiesofSciencePopularizationofAcademicJournals—TakingMedicalAcademicJournalsasExamples
Author:YANGMeiqin1),ZHANGJunyan2),YUXiaotian3),SUNJinfeng4),LIFeng5),NIMing6),WANGZhaohui7),DINGYuanyuan8)
AuthorAffiliation:1)EditorialDepartmentofChineseJournalofOphthalmologyandOtorhinolaryngology,Eye&ENTHospitalofFudanUniversity;2)EditorialOfficeofLaboratoryAnimalandComparativeMedicine,ShanghaiLaboratoryAnimalResearchCenter;3)ShanghaiKeyLaboratoryofForensicMedicine,KeyLaboratoryofForensicScience,MinistryofJustice,ShanghaiForensicServicePlatform,AcademyofForensicScience,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ForensicMedicine;4)EditorialDepartmentofChineseJournalofEvidence-basedPediatrics,Children'sHospitalofFudanUniversity;5)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TongjiUniversity(MedicalScience),TongjiUniversity;6)DepartmentofEditorialOffice,FudanUniversityShanghaiCancerCenter,DepartmentofOncology,ShanghaiMedicalCollege,FudanUniversity;7)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InternalMedicineConcepts&Practice,Ruijin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8)ShanghaiHealth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ShanghaiMedicalInformationCenter)
Keywords:medicaljournals;sciencepopularization;academicjournals;technologicalinnovation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熊喆萍
期刊简介
《出版与印刷》于1990年创刊,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经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术性期刊。本刊专注现代出版与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出版与印刷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出版与印刷领域的产教研深度融合。读者对象主要为出版与印刷领域教育、科研及从业人员。主要栏目设有本期聚焦、研究与观察、出版实务、期刊研究、印刷与包装、出版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出版史话等,内容注重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