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研究生医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作者:郭雪江祝辉王蕾霍然黄晓燕林敏王黎熔周作民沙家豪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系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
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6.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
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
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
9.创新辨证论治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
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
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
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
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
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
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优先出
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
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21.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22.关于中医学的几点哲学思考——兼与西医学比较
23.明代中医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24.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25.“体质”是系统生物学与中医学的最佳结合点
26.从中医学传统的文化特点探讨中医教育模式
27.PBL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优
28.论中医学的生态化建构原理
29.建立符合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30.论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31.对中医学专业认证实践的认识与体会
32.转化中医学:一种沟通中医基础与临床的研究策略
33.科学基金促进我国中医学事业的发展——近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医学项目统计分析
34.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5.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当前学科地位
36.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37.中医学视角下城市物质空间的生命要素探析
38.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39.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
40.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思路
41.交融渗透相得益彰——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42.关于中医学学科建设的医史学思考
43.中医学“卓越医生”胜任力特征模型的构建
44.中医学的科学定位
45.中医学教育开展PBL教学之短长
46.重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四次浪潮的先导工程
47.初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二
48.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与其现代化刍议
49.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50.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
51.论模糊数学与中医学
52.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53.我国中医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MSCI(2004-2012)年度数据
54.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55.中医学为何要现代化——中医学现代化再拷问
56.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57.试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58.客观唯心思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重新认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59.从地方性知识的视域看中医学
60.瑜伽与中医学探究
61.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知识源流可视化分析——以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为例
62.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64.量子中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异同
65.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66.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7.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
68.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69.取象比类——中医学隐喻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70.专业兴趣与培养潜质在自主招生中的意义研究——以中医学专业为例
71.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72.中医学:健康时代及其顶层设计
73.论中医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74.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75.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76.基于CSCD统计的2015年中医学研究述评
77.发展中医学的战略思路
78.本刊对论文中医学伦理学及知情同意的说明
79.浅谈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用法
80.中医学学术争鸣论文的审读与修改
81.医学科技论文中医学名词的统一及用语规范
82.护理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3.谈中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之思路——我校十年来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与思考
84.医学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使用
85.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6.中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机制的运行探索
87.谈中医学论文中关于引用古代文献记载问题
88.探讨病案专业论文中医学名词的规范应用
89.重视医学论文中医学术语的规范化
90.中医学五年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体会
91.从管理干预谈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92.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字数分析
93.中医学期刊论文作者数分析
94.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5.中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客观影响因素的探讨
96.中医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管理干预研究
97.中医学期刊临床论文的审读评价
98.中医学期刊论文引文分析
【关键词】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医学专业外语;教学;医学英语;医学日语;高等教育
1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外语教学现状
1.1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在准备考研时会选择学习日语准备考试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蒙古语和日语由于同属阿尔泰语系,在语法、语音、语序等方面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日语时,比汉族学生容易。长期以来,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会选择短期针对性的考试辅导班来学习外语,蒙古语授课学生当中80%会选择日语,通过短期学习通过可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从教学结果来看,这样的学生缺乏真正的外语交流。事实上,外语学习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深入了解目的外语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能真正学习到外语。
1.2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的外语成绩相对较低
1.3蒙古族硕士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当中有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也有只学习了几个月的学生,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方法进行授课,基础好的学生逐渐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依然跟不上课堂的节奏。因此选择适合蒙古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少数民族专业外语教育的一个难点课题之一。
2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考
虽然专业外语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不断的巩固学生大学外语基本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时把握国际发展趋势是非常有益的。蒙古语授课学生相对来讲已经掌握了2种语言,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有了自己的客观体会,另外,蒙古语授课学生发音法要比汉族学生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关于蒙古语授课硕士研究生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2.1明确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
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熟练应用外语这一门语言工具[9-10],医学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每年都有新的理论与实践的进步。熟练掌握专业外语的表达,能够及时了解把握自身专业在国外的发展动向,能够与国外同行专家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国外专业知识和技术,达到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要求。
2.2使用蒙古语授课硕士专业外语教材
2.4阅读专业论文
2.5考核考试改革
专业外语的考核可以采用综合评价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包括课下查阅资料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英文等方面。这样客观评价学生专业外语学习效果、能力、应用和实践能力[12-13]。
本文作者:韦薇郑玉琴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当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学生需要接受一定学时的临床见习,通过教师示范性的言传身教引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和了解临床医学。在此过程中,师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教学相长”的目标能否实现。了解医学生对师生交流话题的兴趣,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有利于提高师生交流的活跃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领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我院为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定向本科生临床课程教学及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带教任务。现对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带教的2009级首都医科大学定向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师生交流中学生的兴趣话题,为临床教师的带教和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3统计方法统计人员使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各项指标的均数、标准差、权重系数、变异系数。指标的均数=其总得分值/学生人数。标准差为各数据偏离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将某一项指标之得分值被各项指标总得分值除,其商即该项指标的权重系数[1],指标的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反映此项指标的相对得分值较高,即学生对其兴趣评分较高,学生对其兴趣较大。变异系数=标准差/均数,变异系数反映学生对某一评价指标的感兴趣程度上的波动,越小说明学生意见协调程度越高。
2结果
2.1第1轮调查结果第1轮调查一共发出调查问卷45份,回收调查问卷45份,有效问卷45份,问卷回收率及填写问卷有效率为100%,学生积极系数为100%。指标的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1/指标总数)时,反映此项指标的评分较高。第1轮调查中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0.10的指标有3项:基本的临床操作;基本的医学理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变异系数反映被调查者意见的一致性,变异系数越大,一致性越低;当某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或等于0.25时,表明被调查者对该项指标意见的一致性低,分歧大[2]。第1轮调查中,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0.25,表明学生对每一项指标意见的一致性较高,分歧较小。
2.2第2轮调查结果第2轮调查一共发出调查问卷45份,回收调查问卷45份,有效问卷45份,问卷回收率及填写问卷有效率为100%,学生积极系数为100%。第2轮调查中权重系数>平均算术权重系数0.10的指标有4项:基本的临床操作;基本的医学理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患沟通。第2轮调查中,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0.25,表明学生对每一项指标意见的一致性较高,分歧较小。
3结论
医学英语论文写作课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特别是SCI医学英语论文的成果在国际医学期刊上展示,有可能被人采用和传播,为人类造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高水平的SCI医学论文的写作是摆在每个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尚无一套统一的教学模式,各校间差异较大。中国医科大学开设的英语课,存在着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现象。为了摆脱现状,使医学英语论文写作课程设置更合理化,科学化,我们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教学改革,此门课程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最好使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
1做好充分准备,合理论文结构
2各部分写作要点分析
2.1论文题目Title
应该一目了然,突出新的观点,有新见解,简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必须吸引读者。通常由名词词组或名词短语构成,也可用陈述句。除了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10~20个词。
2.2作者姓名Author(s)
按照欧美国家的书写习惯,名字(firstname)在前,姓氏(surname/familyname/lastname)在后,逐一写出各自的姓名,以下几种写法都可以。
LuxinYang/YangLuxin/ZHANGhong-jun/ZHANGHONGJUN
2.3联系方式Affiliation(s)andaddress(es)
2.4摘要Abstract
简短地陈述论文内容,为读者阅读、信息检索提供方便,不宜太详尽,也不宜太简短,100~125个英文单词为宜。
(2)资料性摘要――多用于专题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型论文,强调指出研究的目的、材料、方法和结果、结论四要素,尽量完整和准确地体现原文的具体内容。
2.5关键词Keywords
读者可从关键词中判断论文的主题、研究方向、方法等,它是论文主题的浓缩,可从论文中选出的词或词组,以名词或名词短语居多,如果使用缩略词,则应为公认和普遍使用的缩略语,3~8个关键词为宜。
3正文、致谢和参考文献
正文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五部分:引言/概述―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总结。
3.1引言Introduction
3.2材料与方法MaterialsandMethods
如果是以介绍实验为主,需要用文字配合图表介绍实验流程,按实验步骤写出实验过程和方法,实验所用的材料及其特性,一些工艺条件也需简单或重点介绍。还需要叙述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其中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测试什么参数、测量量程或范围等。方法部分可按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记录、实验分析方法等来组织行文。
(1)实验对象一般是人、动物或一些组织等,他们的基本信息要描述明白。
(2)实验设备,对仪器型号、实验过程中的用途和生产厂家等作详细说明。
(3)实验材料,不同学科有不同要求。说明选择这种材料以及材料选择的必要性。
(4)实验过程,清楚地描述实验的整个操作流程,一般要附以实验流程图进行说明。
3.3结果Results
3.4讨论Discussion
引言和讨论是最难写的两部分,因为这里面最能够显示一个作者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一定要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深度就是论文对于提出问题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广度指是否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解释实验结果。
要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性,实验的独特性,并且体现出显著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区别无论大和小,有区别就是创新。其他研究中没有得到的结果,那么这个就是重点讨论的对象,探讨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使用前景,从深度方面探讨。
3.5结论Conclusion
对全文进行总结,对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及其普遍性进行概括总结,让读者对全文的重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有什么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行文要保持简洁。在本部分也可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尚难以解决的问题,后续工作,以及对研究的前景和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建议,暗示此项研究是可持续的。
3.6致谢Acknowledgement
致谢主要包括两部分:
(2)对参与人员(没有列在作者中的研究人员)和单位组织表示感谢,如果通过一审和最终接受发表,还要加上对editor和anonymousreviewers的感谢。
3.7参考文献References
参考文献和引用一定要规范,人名的拼写一定不能出现错误,不同杂志对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不一样,一般要求必须引用阅读过的重要的、近年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作者的声誉和论文的可信度,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页码、标题应核实无误。
参阅所投刊物的“投稿须知”中对参考文献的要求,注录格式,使论文的文献列举和标注方法与所投刊物相一致。
4论文被SCI收录,学术水平是基础,编排格式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BT)〗
【关键词】语言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生;英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1]。但医学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其为专业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已积累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术语体系[2]。医学英语在词汇构成、语法、句型等方面既与基础英语存在共同特点,又存在自己鲜明的特点[3]。所以对于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来说,学习医学专业英语仍存在难点也是情理之中。本文从主观及客观2个方面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英语学习的难点与对策。
1主观层面原因分析及对策
1.1学习态度消极
1.1.1原因临床医学研究生是经过5年本科基础医学学习后筛选出来的佼佼者,心理上均存在一定优越感。但研究生初期,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医学英语学习上均或多或少存在挫败感。究其原因:本科阶段基础英语虽是必修课,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2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本科注重基础英语教育,以通过四、六级为目标,其并未涉及过多的专业医学英语;而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备大量专业词汇,以专业英语实践能力“论英雄”。1.1.2策略首先,放低姿态,脚踏实地,虚心学习;其次,充分利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医学英语课程,虽学时不多,但若做到物尽其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也会对专业英语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最后,一定要时刻认识到医学英语对医学生涯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专业英语与学习医学一样,是一项终身事业,随时都不能放松。
1.2缺乏学习兴趣
2客观层面原因分析及对策
2.1缺乏医学英语听说读写的环境
2.2医学英语专业词汇难于记忆
3小结
【关键词】专业英语;需求分析;生理学专门用途
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是以课程专业具体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单纯语言学习拓展到专门领域[1]。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以及大学新生英语水平迅速提高,有关ESP的教学和研究发展非常迅速[2]。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挑战,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学习能力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解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获取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需求。通过深入了解生理学专业英语学习需求,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品质。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昆明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93名为研究对象,共发放693份调查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1份,有效率为82.40%。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研究,问卷为北京大学邹漫云等[3]设计的“医学专业英语学习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并根据教学现状稍作修改。于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作答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涉及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动机、技能以及课程内容、实施等多方面需求,全部为封闭式问题形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有关数据统计及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专业英语学习现状
2.2专业英语学习动机和态度
参与此调查的571份有效问卷中,388名学生认为学习专业英语主要是为将来职业发展做准备,占67.95%;161名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取得学校规定学分,占28.20%;293名学生是为报考研究生做准备,占51.31%;另外还有17.60%的学生选择个人兴趣爱好;17.17%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关于专业英语重要性认识,75.90%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学习对专业学习或工作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只有4.04%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要;另外还有2.16%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或工作没有关系。为了与专业英语学习动机进行对比,我们同时调查公共英语学习动机,结果显示52.09%的学生认为学习公共英语是为了提高语言交流技能;35.21%的学生选择学校要求的必修课程选项;另外31.02%的学生选择学习公共英语是为将来工作做准备;还有5.92%的学生选择其他。
2.3专业英语课程需求
2.4专业英语课程实施需求
3讨论
3.1专业英语学习现状
3.2专业英语学习动机
分析上述结果可知,就学习动机而言,大多数学生专业英语及公共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而且多数学生对于专业英语与学习或工作的重要性关系认识非常清楚。学生对此课程抱着积极学习态度,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生理学专业英语教学开端。3.3专业英语各项技能需求从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目标基本一致。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迫切希望提高阅读及听力技能。这可能与将来工作中阅读技能应用机会更多有关。专业英语学习技能需求结果表明学生期待将专业英语知识运用到专业和工作中去,这鲜明体现了专业英语课程特点,也是与公共英语的显著区别[4]。提示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专业英语阅读和听力能力培养。
3.4专业英语课程实施需求
学生对于生理学专业英语课程形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几乎涵盖所有选项。这对教师提出很高要求,提示通过多种形式、多条途径组织生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活动。关于专业英语授课教师选项,更多学生选择由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授课;课堂及教材中英语使用比例为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是教师讲解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上述结果提示教师在组织生理学专业英语学习时应当采取逐渐过渡形式,给学生适当缓冲空间才可以保证教学效果,缓冲有利于学生协调两种语言,帮助他们同时提升两种语言专业能力[5]。另外教师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英语学习意愿。关于授课班级人数,更多学生倾向于20~30人小班授课,而且学生希望在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开设并延续到临床实习阶段。提示小规模教学更有利于增加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综上所述,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生理学专业英语学体呈现积极需求趋势。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更体现出开展生理学专业英语教学势在必行,因此,生理学教师需要从需求分析中获取有效数据,最终提高生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李珂,郭书法.专门用途英语在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23-125.
[2]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6.
[3]邹漫云,孙秋丹,郭莉萍,等.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718-721.
[4]申俊丽,付慧欣.包头医学院ESP教学模式学生目标需求的分析研究[J].科技通报,2015,32(2):240-243.
[关键词]生物反馈疗法;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
动态血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病率高,写作医学论文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广东省的高血压患病率也达到16.57%以上[1]。笔者于2003年6月~2005年8月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伊贝沙坦(安博维)口服对照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变化。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诊断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0例。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组(观察组)与伊贝沙坦组(对照组),各30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68.23±7.11)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45±5.34)岁。病例排除标准:收缩压≥180mmHg者;心功能评估3级或以上者;心肌梗死急性期;有精神症状者。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JD/PW-5型高级电脑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治疗,每次45min,隔天1次,疗程20d。对照组予伊贝沙坦(安博维),每次150mg,每天1次口服,疗程20d。
1.3观察方法及指标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动态血压,采用MGY-ABP1(MONITOR)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高仪公司)同时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24h动态血压,以24h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观察组收缩压和对照组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前后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参考文献]
[1]刘烈,邓惠鸿.广东省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2,23(4):417-419.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2):103.
[3]吴心灵,王庭槐.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新医学,2006,37(10):689-691.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痱风"、"身偏不用"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厥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分类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中风病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
关于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万崇华归纳为访谈法、观察法、主观报告法、症状定式检查法、标准化量表法5种〔2〕;国外则将中风患者生存质量的测定方法分为数量估计法、配对比较法、目测或图表类比分级法、分类评分法(或称量表法)4种〔4〕。目前,生存质量的测定有问卷、访谈、等形式,而问卷是必不可少的,问卷中又以量表法最为常用,尤其是标准化量表评定法是目前国内外广为采用的方法,郑良成等〔5〕对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调查以及徐晓云等〔6〕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生存质量进行研究时均采用了标准量表法。但也有采用访谈与者,如黄力平等〔7〕对130例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时即采用邮寄调查量表和访谈方式相结合;张骏等〔8〕对150例中风患者发病后6~9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调查时采用了访谈法。
应注意,量表应由患者自己填写,即使采用访谈法,亦应让患者自己作出生存质量与健康的有关判断,而不宜由他人填表。确因病情只能由他人代填时,他人填写的量表不宜纳入患者填写的自评量表一起统计分析。
2量表的应用与研究
量表是研究生存质量的工具和尺度,目前在中风病生存质量研究中常用的量表有生存质量指数(QLI)、EuroQOL调查表、疾病影响问卷(SIP)、Nottingham健康问卷(NHP)、健康测量量表MOSSF-36、Karnofsky操作量表(KPSS)、健康质量量表(QWBS)、Niemi的中风生存质量研究量表、Frenchay活动指数(FAI)等10余种,其中后二者为中风专用量表。
从以上可见,目前国内使用的中风病的生存质量量表多数为国外翻译过来的量表,亦有一些量表是国内学者自己制定的,是否得到同行的认可,目前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3生存质量测定的内容
由于对生存质量概念的理解不同,测定方式或研究目的有别,生存质量测定的内容可能不尽相同。WHOQOL-100是个普适性量表,主要就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或6个领域24个方面进行评价〔15〕。WHOQOL-BREF则将其简化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Spitzer-QLI评分表从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综合评价患者各个时期的生存质量。SF-36包括总体健康、躯体功能、生理性角色功能受限、情感性角色功能受限、社会功能、疼痛、活力、精神健康8个领域。Niemi的中风生存质量研究量表将QOL分为工作条件、家务活动、家庭关系、闲暇和户外活动4大类40项,每项分下降(或恶化)、无变化、提高(发展)3级分别计1、0、1分。何成松等编制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工作和经济状况、家务活动、家庭关系、休闲活动及户外活动、心理评估5个因子,共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6个级别〔16〕。
综合用于中风病生存质量研究的疾病专表和普适性量表涉及10余个领域,其核心内容为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经济条件或环境领域、疾病症状、独立生活能力等,另设总体生存质量、总体健康状况等。就中医中风病的内容而言,有一部分(如偏瘫、饮食、睡眠等)散见于躯体功能、疾病症状等维度内,但目前用于中风病生存质量测定的量表几乎没有中医辨证施治用的特征性内容(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腰膝酸软、肢体强痉或瘫软、畏寒肢冷、五心烦热、便秘、口干、口苦等),而这些内容却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制订适用于中医药研究的中风病生存质量量表势在必行,制订量表时,当须考虑加入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并宜设立一个独立的维度写作医学论文,如此则既可以用于评估中医治法方药等干预因素对中风病生存质量的影响,又可以和国外或国内西医同类研究进行比较。
4影响中风病生存质量因素的研究
【关键词】医学英语;网络;教育;模式;建设;探讨
1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2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
3医学英语网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医学英语有着专业词汇多、混杂着众多的拉丁语、希腊语词素等特点。对医学英语的认知和掌握不足是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医学各个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8]。
3.1缺乏统一的网络教育平台
在实际当中,网络课程建设的团队主要由本学科一线教师承担,计算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缺少,因此网络课程建设从一开始就缺少了系统性的底层设计,这是导致建设效果差的主要原因。网络课程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才,更不能缺少系统性的底层设计多数院校基于Blackboard平台建设网络课程,但是网络平台建设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搭建好的平台亦缺乏专业人员维护。如何将好的临床英语资源变成网络课程需要网络专业人员、临床医生、外语专家的共同参与。
3.2情景模拟练习匮乏
教师绝大多数为临床医师,授课经验相对缺乏。授课方式多采用传统幻灯片讲解授课。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较少,缺乏积极性以及互动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情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即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9]。这是网络教学要面对的重要的问题。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建设者还是要有所取舍,既要重视情景设计,又要对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
3.3侧重知识讲解,缺乏实际演练
3.4重测试,轻反馈
4对医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几点建议
4.1注重医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培养
4.2确保课时教学质量
现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课时较其他专业课程较少。1周在4课时左右。从这短短的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有限。医学英语是基于一般日常英语之上的专业英语。而语言的学习需要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课后没有复习的话,课上学到的知识会很快忘记。难以保证学习的质量。网络教育平台在课后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可以弥补课时的相对不足。
4.3搭建合的网络教育平台
4.4重视已有英语学习平台
随着中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现在接触到外国人,用英语与之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语言只有通过实际交流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这对于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都是一样的。现阶段网络已经有丰富的与外国人交流的软件。如Skype,WeChat等。还有英语聊天室,通过与以英语母语的国家的人的对话可以练习我们日常沟通的能力,还可以巩固已经学会的知识[12]。学生实际运用中机会的增多,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得到加强。
涛涛推开爸爸的双手,蹒跚着往前走了几步,高兴地扑到妈妈的怀里,顿时引起围在旁边的医生叔叔阿姨的一片掌声……涛涛是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细胞治疗科应用干细胞治疗的脑瘫患儿。涛涛出生后因为持续2个月的发热、黄疸,造成脑细胞受损,以至于运动发育严重落后于正常儿童,家里人坚持给涛涛进行康复训练,并辗转全国各地治疗,但是直到5岁,涛涛还是无法握笔、执筷,不能抬头平视,更不能自己站立和行走,也不会说话。
干细胞理论概述
其实干细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1896年,E.B.Wilson在论述细胞生物学文献中第一次使用“stemcell”一词,拉丁语的意思是主干的细胞,或者说是细胞的主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种子”细胞。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多纳尔托马斯率先开展了骨髓移植技术。其实骨髓移植技术的实质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也就是利用造血干细胞来重建患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治疗多种血液疾病和免疫性疾病,但是当时的人们都还不知道这就是干细胞移植治疗。那为什么直到这个世纪初还是没有更多的人了解干细胞呢?这个得要从干细胞发展说起。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这些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数量的恒定,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细胞,从而构成人体各种复杂的组织和器官。干细胞从发生学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从广义上来说,一个受精卵细胞,就是一个特殊的干细胞,这个特殊的干细胞能够发育成我们人体的任何一种组织、器官。胚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够产生人体所有的200余种细胞。成体干细胞存在于出生后的各种组织器官,如前面所提到的造血干细胞,其他如肝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皮肤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都是成体干细胞,他们具有分化为各种特殊组织细胞的能力。
风雨历程:干细胞技术的发展
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运用
干细胞治疗已经涉及各个系统、多种疾病,特别在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治疗方面疗效突出,包括小儿脑瘫、脊髓损伤、自闭症、运动神经元病、中风后遗症等。其他疾病还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遗传性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外伤、脑炎后遗症、帕金森病、视神经萎缩等。2009年4月我们开科以来,我们已经治疗了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共450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这种先进的治疗技术基本无毒性和严重副作用,患者痛苦少。就我们观察的伴随反应小于7%,主要包括低热,多小于38.5摄氏度,经过退热药物处理大多2天可以退热。其次为头痛或腰痛,颅低压等,适当对症处理都可以较快缓解。
当然,关于干细胞治疗的争论还较多,但大家都清楚看到这个生物治疗技术带来的医学、生物学的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将会有更多的疾病治疗出现从未有过的希望,将会改变我们许多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历史将会告诉我们,这个小小的干细胞到底会有多大的能量。
落地生根:中西结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因此应用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干细胞研究,把它定位为21世纪生物医学方面的最重要的领域,将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重大的突破。
广东省中医院的领导敏锐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动态,决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医院专门成立细胞治疗科并将领导重担交给了我。面对这一全新和重大的挑战,我夜以继日地学习干细胞方面的知识,并前往其他医院学习考察,拜访国内的专家和院士。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证实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造血干细胞研究成果,最终把我们细胞实验室培养的干细胞应用于患者身上。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我带领细胞治疗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中西结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工作。在对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综合应用中医药、康复、针灸、推拿等手段,提高了治疗效果,展示了干细胞治疗与中医药结合的美好前景。
干细胞的研究与临床运用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还要加强干细胞与中医药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进一步解开其中的奥秘。同时要探索干细胞与中医药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不断优化治疗效果。现在科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医护队伍,在干细胞治疗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康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总是充满光明的!
代喜平,湖北十堰人,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
赵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儿童骨科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副组长,亚洲和太平洋国际骨科学会儿童骨科分会理事(中国代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国际骨科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JournalofMusculoskeletalResearch等学术期刊编委,英国版《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BJS)审稿人,全球性学术组织“国际儿童骨科学会联盟”(IFPOS)教育委员会成员。主编或参编《婴幼儿髋关节超声波检查的方法和原理》、《实用骨科学》、《外科学》、《小儿外科手术学》等多部专著,发表医学论文60余篇。曾多次出访欧洲、美洲和亚洲多国,受邀出席国际会议,举办以儿童脊柱四肢畸形和儿童运动医学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科学生活》: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小儿马蹄内翻足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
赵主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足部畸形,表现为一出生就可见的外观畸形,如足部跖屈、内翻、前足内收等,它严重影响儿童骨与关节的生长发育,可能是骨科领域内最常见的、需要特别治疗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病因不清,又称为特发性马蹄内翻足。目前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原则性共识,即如能早期适当处理,大多可获较好的畸形矫治,如不治疗,则将导致终生残疾,影响生活和工作。
《科学生活》:小儿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那么我国每年大概有多少这样的患儿呢?他们是否都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赵主任:国外有报道称,其发病率高达1‰~6.8‰。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余万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其中80%出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例多,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尚不健全、资源也相对缺乏,这也影响到对此病症的有效诊治。
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出生缺陷与残疾国际学术会议的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之一,马蹄内翻足发病率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出生缺陷中位列第一。中国每年出生的人口约1200万,按发病率推算,我国每年约有1.2万~7.1万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儿出生,尤其多发在西部和偏远贫困
地区。
在我国,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筛查和监测体系,许多医生尚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所以可能无法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未经治疗或延误治疗的马蹄内翻足病人,会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并且给其家庭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科学生活》:您前面提到小儿马蹄内翻足是先天性的或者说是特发性的,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可以表现为马蹄内翻足?
赵主任:是这样的。先天性、特发性的马蹄内翻足由于出生后即能看到足部畸形,故诊断并不困难,但需与脊柱裂、多关节挛缩症和姿势性马蹄内翻足等相鉴别。马蹄内翻足不是胚胎畸形,正常足发育成马蹄内翻足发生在孕期的第4~6个月期间,超声检查很少见到16周以前的胎儿有马蹄内翻足畸形,因此,像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脊柱侧弯一样,马蹄内翻足也是发育性畸形。
马蹄内翻足畸形在足踝部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一定存在踝与距下关节呈跖屈畸形、跟骨内翻和前足内收的畸形。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症,很可能存在膝关节以远所有骨骼肌肉组织(包括肌肉、肌腱、韧带、骨关节和神经血管结构)先天性发育不良,即使得到目前认为是最好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治疗结果仍不可避免地遗留某些形态和功能的缺失。
《科学生活》:小儿马蹄内翻足是脚的哪些部位发生的病变,它是否仅仅是骨骼的病变?
赵主任:小儿马蹄内翻足不单单是脚部骨骼的病变,它同时累及了软组织与骨软骨组织。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初生婴儿大多只有软组织改变而骨关节正常或仅有轻微改变,但随着年龄增长,其软组织与骨骼病变可进行性加重;另一种观点认为,骨骼特别是距骨的畸形是该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科学生活》:对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应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来说疗效是怎么样的呢?
赵主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的目标是期望尽可能获得并保持足踝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基因学的研究可能在未来为该疾患的治疗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但目前我们尚不能从出生环节防止马蹄内翻足的发生,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早期有效的治疗,阻断延误或晚期病例发生的途径。
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趋向于简单、有效、经济,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延误治疗病例的关键。据此,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WHO)十分倡导和支持北美儿童骨科学会(PONSA)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我们新华医院儿童骨科作为国内培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已在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举办培训课程,培训了数百名专业工作者,使这一治疗方法在中国广泛、全面地传播和实施。
目前,国际医学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初治疗应该是非手术治疗,新生儿时期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最佳时机。即便是手术不可避免,通过非手术治疗也可以减轻畸形程度和减小手术范围。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畸形是逐渐得到纠正的,骨骼和软组织获得生长和重塑。手术治疗是通过对软组织的广泛松解和骨性的手术来矫正畸形,这样势必会产生疤痕。
《科学生活》:相对于非手术疗法,传统的手术治疗存在哪些弊端呢?
赵主任:对于延误治疗的病人,往往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较大,足部组织损伤较大,往往造成关节僵硬,而远期的功能疗效多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足踝部的活动。比如说,一次性矫正手术中神经、血管受到强力牵拉,就会限制患足矫正的程度;手术需要充分显露,这会危及重要的侧枝血管,可能加重原有的循环障碍;同时,截骨术移除部分骨质,会造成肢体短缩;特别是对于需多次手术的难治性足踝部畸形,将使已发生僵硬的足踝部更趋僵硬。
《科学生活》:那么非手术治疗是一种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您能简单地帮我们介绍一下吗?
Ponseti方法治疗在出生后5~7天就可以开始,9个月之前,是治疗的最佳时期,9~28个月之间开始治疗仍可能矫正全部或大部畸形。Ponseti教授所倡导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核心操作是,距骨头是所有矫形的支点,通过轻柔的手法操作,马蹄足的所有畸形可同时得到矫正,Ponseti方法包括早期连续手法和石膏矫形加经皮跟腱切断术,辅以足外展矫形支具佩带,以及在必要的时候实施肌肉转移手术以维持获得的矫正。
《科学生活》:Ponseti教授的非手术治疗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赵主任:经过几十年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应用该方法治疗马蹄内翻足,可以使患者获得有力量、灵活而无疼痛的足,避免了传统手术治疗带来的复发、足的僵硬、疼痛和软弱无力的后遗症,并且具有许多优点。
最重要的是借助手法和石膏逐步恢复足部各骨间正常的解剖关系,完全保留了足的肌肉和韧带,从而保留了足的发育能力和稳定性。而且,石膏操作无痛苦,手术操作微创,支具佩戴简便舒适,患儿容易耐受。同时,这种方法的疗效很好,可以同时矫正马蹄内翻足的所有畸形因素,治疗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无足小、行走疼痛等远期并发症。特别是患儿免除了大手术之苦,家长经济负担小,容易接受。更为重要的是,Ponseti方法简单、实用、有效,通过短期的培训,儿科医师、保健医师、康复医师甚至技师都可掌握这一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操作工具简单,普通石膏、石膏刀剪即可,治疗费用低廉,十分适合我国国情。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素质,贯彻预防为主,有效预防小儿马蹄足的发生,减少晚期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我国预残工作和提高公民健康水平。
《科学生活》:非手术治疗没有大的创伤而效果又非常理想,那么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