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科普工作视为一项国家事业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几十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功不可没,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章通过清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脉络,试图概括其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对科学普及的认识过程,并作简要评述。
2-1组织建设时期(1949—195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国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曾一度设立了科学普及局,中国化学史专家袁翰青教授任局长。该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提出了“科学普及工作也必须做到明确而深入地为当前的生产建设服务”的要求。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写入向广大劳动人民普及科学知识的条文,并在中央政府部门设立科普机构,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科普协会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规定了自身的任务是:“组织会员通过讲演、展览、出版及其他方法,进行自然科学的宣传,以期达到下列目的:
摘要:本文对当前我国科普工作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当代科普与社会的关系,当代科普主体的分化趋势,科普内容与科学素质,科普工作与学校教育,我国科普工作与国外的国情差异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科普工作;科普主体;科普内容
近年来,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在科学普及活动中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等等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实施,全国科普工作会议的连续召开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启动,可以肯定我国科普工作又将呈现出一个新的可喜局面。
1,当代科普是社会中的科普
应当说,科学普及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二者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哪个地方,科学普及也需要跟进到社会的哪个地方。今天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国家目标和社会工程,同样今天的科学普及也是社会中的科学普及,科普工作不再仅仅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业余、自发行为,也一样成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的系统工程。
许多国家认识到,科学普及作为一项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保障科学与社会协调进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因而带有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今天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全社会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与协调。在科普工作的发展和建设中,政府已成为重要的支持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行为常常起到基础的和主导的作用。如英国政府从立法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大力扶持科技馆建设事业。早在18世纪末英国政府就制定了博物馆法,对包括科技馆在内的博物馆给予法律上的保护,确定其公益法人的地位。英国政府不仅投巨额资金建设科技馆,而且每年为科技馆划拨大量经费,以保证其正常运营。以伦敦科学博物馆为例,每年该馆支出经费总计约2300万英镑,其中85%以上为英国政府拨款。
摘要:党的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互联网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随着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传统媒体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科技报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全国各科技报的共识。全国各科技报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均开始了科普信息化建设并格局特色。在信息化建设中,全国各科技报拥有人才、网络、资源、渠道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认识不够深入、平台内容同质化、信息化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科技报应当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通过打造行业联盟、建设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内容竞争力、培养引进人才等具体措施,以科技报为平台,科技宣传、科技资源、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四位一体,开发科技信息化产品,拓展市场资源,为科普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科技报转型发展赢得广阔空间。
关键词:全国科技报;信息化建设;现状;实践;问题;对策
1信息化建设是科技报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报纸的经营环境日益艰难。据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2年以来的五年间就有超过四成的读者离开了报纸,与2000年相比则读者规模减少了近六成。与此同时,网络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20日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网络新闻用户达到6.63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2.7%,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31亿。在传统报刊发展不断衰落和信息化发展持续加速的背景下,科技报信息化建设也成为全国各科技报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