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财经旗下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策划“健康保险新课题:医学3.0时代的疾病与健康”直播连麦活动。
在畅销书《超越百岁——长寿的科学与艺术》这本书中提到,现代医学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来研究人类疾病,但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尽管人类向癌症宣战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政府和个人在癌症研究上花费了数千亿美元,但癌症的死亡率几乎没有下降。一些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仍然是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此外,阿尔兹海默病和其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群,却几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仍束手无策?基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有效预防疾病?保险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中心李昊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郑华光主任、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航城社区医院、宝安区首席全科专家李娜主任、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家共性细胞生产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斯维、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副院长严霄,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基因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基因就像是父母给予我们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说是好还是坏,就像我们一出生就拥有了一个地基,可能是三角形、长方形或者菱形。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因“地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而在其他方面表现不足。基因会影响我们后天的发展,就像我们在这个“地基”上建造楼房,不同得“地基”可能会约束着我们建造怎么样的楼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基因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我们表现的上限。在任何方面都是有些人可能稍逊一筹,有些人可能稍胜一筹。比如在长寿方面,有些人更有可能活得更久。
多组学包含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表观组学等。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进行任何研究和推论的基础,首先是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然后要检验研究逻辑和理论方法的正确性,最后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将其解释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不能夸大、忽略或偏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中心李昊主任表示,“多组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通过整合临床信息、环境因素、和家族史等信息,希望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机制,简单来说就是疾病理解;二是通过多组学研究,创新性地寻找治疗疾病的手段。”他表示,只有更好地了解疾病,才能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疾病到底应该怎么做?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最后是要查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在谈到高血糖时,仅检查空腹血糖可能会导致漏诊,因为在中国,餐后血糖升高更为常见。因此,建议检查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者糖化血红蛋白。
从保障的角度,如何去解读“为健康买单”这件事?
新浪健康保险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家共性细胞生产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斯维认为,尽管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健康保障方面仍存在滞后的现象。比如,医保和商业保险在报销方面还有待完善。虽然不同地区的家庭收入和生活开销存在差异,但在年花费1%的可支付范围内,家庭成员是愿意为儿童预防保健、各种健康检查、慢性疾病管理、癌症筛查、皮肤癌预防、骨质疏松症筛查、运动医学检查、老年人大脑功能检查、中风预防、自然疗法、中医和疫苗接种等服务买单。通过长期的健康管理,家庭的整体经济状况和成员稳定性将会显著提高。
因此,这种合理支出帮助家庭成员们,主动掌控了一种能量守恒的稳态生活方式。因此,为健康买单本身并不是“买单”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健康,以及确保健康的科学管理方式”,健康并不是简单的增加运动,增加营养,而是有节有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提升健康的科学认知,建立有效的工具,打通“最后一公里”,设计精准化保障体系,确保合理化研究和推广。
在医疗保障问题上,张斯维进一步表示,国家基本医保的定位是“保基本”,而以健康为主的保障应该是通过补充的商业保险来实现。以德国为例,法定医保为主的第一健康市场和商保为主的第二健康市场相得益彰,发挥着相互补充促进的作用。
对当下的中国而言,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基本医保和商保相互补充可以实现传统医疗为主、治疗为中心的2.0时代向第一健康市场与以健康为主、为健康买单的第二健康市场并行发展、相辅相成的3.0时代进行转变。当然,我们3.0时代还缺乏强有力的里程碑事件,相信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险本身能在医疗产业发展中有效发挥该有的调控机制,两者相得益彰,从而让更多有价值的精准健康服务和支付工具进入千家万户,共同让疾病风险前置,共建共享健康服务生态和风险管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