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帕金森病主要影响老年人,且多在65岁以后发病。事实上,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帕金森病也会出现在中青年群体中,且发病隐匿。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日,本次的主题是“和谐共生,美好生活”。专家提醒,有症状要早诊早治,尽可能降低损害。周仁华与患者交流中。
记者朱虹通讯员陈姝文/图
帕金森有年轻化趋势
有人40多岁确诊
作为老年病,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为1.7%,意味每100人就有1~2人患有帕金森病。由于老龄化的推进,预计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达500万,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第三号杀手”。
值得注意的是,受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长期精神压力等影响,帕金森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称震颤麻痹,患者发病年龄多在65岁以上,但近年来,门诊50岁以下患者数量有所增长,曾经有位40岁患者确诊。”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简称“泰州四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仁华说。
4月8日,周仁华在门诊遇到前来复查和开药的患者黄先生,两人已相识十余年。“他今年54岁,是我的老患者,当初确诊帕金森病的时候才40岁出头。”如今,黄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现在大多数时候,手部不再不由自主地颤动,走路步伐、速度也正常,还在岗位上继续工作。
黄先生说,当初发现自己患上这种老年病时,如晴天霹雳,得知帕金森病发病时越年轻治疗越难,他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后在周仁华的鼓励和治疗下,他才有了治疗信心,“周主任对我的病情很用心,为预防药物副作用,始终严格控制着药量,我也一直严格遵照周主任的处方用药。”
据了解,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有内科药物、外科手术及其他辅助康复相结合等治疗方法,起到缓解症状,让患者能够独立生活,且保持较好生活质量的效果。“我们多数用药控制病情,并以最小副作用、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为前提,尽可能降低药量。但有些患者并不理解,乱用药,结果导致了严重后果。”周仁华说,同样是40多岁确诊帕金森病,另一位男性患者治病心切,私自加大药量,一天吃8颗“美多巴”(正常药量为1颗半),后出现严重的异动症被紧急送入医院救治。
症状表现错综复杂
切莫自己对号入座
很多人将帕金森症状误认为是人老后的正常现象,加上与其他疾病临床症状相似,造成就诊不及时、误诊率高、治疗率低的现状。有调查显示,帕金森病的就诊率仅有40%,能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则不足40%。尽管帕金森病不致命,一般情况下也不影响寿命,但该病为进展型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合理治疗,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较高。
“我们在社区举办科普活动时,发现不少居民以为手抖就是得了帕金森病,其实这种震颤的原因有很多,需要进行区分。不过,行动迟缓、肢体僵硬颤抖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都是帕金森病的表现。”周仁华说。
此外,有些患者就诊时,自述睡眠期间会不自觉地蹬腿、乱动胳膊,甚至将同床者踹下床。据悉,有一定比例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睡眠行为异常表现,主要与脑干睡眠调节中枢的神经变性、皮质丘脑环路功能失调有关。周仁华介绍,临床显示,患者的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只有通过专业医生详细检查才能诊断,切莫自己对号入座,随意用药。
虽然发病率越来越高,但至今,帕金森病病因尚未被完全破译,多数研究者认同遗传、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病因。除了尽早发现帕金森病的先期症状,我们平时要避免或减少接触杀虫剂、除草剂等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重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疾病的治疗。直系亲属中有帕金森病患者的,建议进行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以便在发病初期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降低疾病造成的损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可以说人人有份。但也不必过于担忧,大家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降低患病风险,不失为预防帕金森病的好方法。”周仁华说。
专家名片
周仁华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指导老师。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帕金森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脑血管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承担省级帕金森病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多次获得泰州市及海陵区科技进步奖及新技术引进奖。
熟练掌握神经内科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癫痫、肌无力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技术。擅长诊治神经内科的一些疑难病症。尤其对脑梗死的溶栓治疗及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以及诊治头痛头晕病症有较深的造诣,能精确运用手法复位治疗眩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