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这也导致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升高,患者越来越年轻化的现状。目前,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需要呼吁联合多方力量,全方位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举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线上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谈到。
此次线上研讨会邀请到糖尿病代谢领域多位知名专家,从疾病防治、治疗理念、药物创新等方面,共同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水平。
我国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患病率尚未迎来拐点
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持续性增长。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也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第10版《全球糖尿病地图》的预测结果,中国糖尿病人数近10年间从9,000万增长到超1.4亿,增幅达56%。患者数量庞大,但是糖尿病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治疗率及达标率不足50%。近年来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我国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1]。对此,多位专家对于当下糖尿病发展的趋势与原因提出了见解。
“很多年轻人,天天吃盒饭,经常加班,坐着不动……类似种种因素导致40岁以下的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续增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洪天配教授这样描绘当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画像,“但我国糖尿病防控可改变的因素也比较多,这既是挑战,也是我们的窗口期。”
中日友好医院李光伟教授指出,年轻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发病愈发年轻化,其中小于40岁的患者预计占5%,小于50岁患者占10%。年轻糖尿病人群的增加,将给糖尿病并发症控制带来更大的难度。其中,肥胖和糖尿病具有很多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减重可以给糖尿病患者带来血糖和其他获益。同样,如果患者肥胖问题不解决,血糖达标亦是非常困难的。
“年轻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化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人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脑力活动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加之熬夜、不规律饮食等因素,造成患有2型糖尿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西北大学附属国际中心医院姬秋和教授表示。而除了大城市外,基层也是糖尿病防治的一道重要防线。目前我国基层人群患病增长迅速,基层糖尿病防治任务艰巨。姬秋和教授提到疾病教育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健康中国行动中提出了关于糖尿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包括饮食控制、科学运动等。如果能从这些方面进行‘广撒网’科普教育,未来我国糖尿病整体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以及治疗率,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对于重视基层医学教育,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未来糖尿病的主战场在基层,基层医生是主力,未来糖尿病管理水平能否得以提升,主要是看基层医生的能力,所以需要不断地进行基层医学教育。”
重识体重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目前,国外新版指南均提高了“减重”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地位。2022版《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中,“减重”与降血糖、心肾保护、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共同组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研究显示,体重降低5%-10%可改善代谢状况,降低10%-15%或以上可改善疾病预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俊清教授谈到,目前糖尿病创新药物的研发更加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创新。除了降糖之外,我们也要重视达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减重目标,这样才能大大减少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等合并症的发生,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为患者带来综合的获益。
“目前我国临床指南的推荐中,对于兼具减重作用的药物使用率严重不足,与全球的推荐及平均使用率存在较大差距。从证据积累、指南更新再到临床治疗理念的普及,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表示,“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更多中国人的真实数据,让大家看到更符合中国患者特点的药物使用路径,这将更有利于国内与国际糖尿病管理水平的接轨。”
综合管理是改善临床结局的根本
创新药物的研发对糖尿病综合管理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机遇。目前,降糖药研发的重点已经转向多靶点降糖机制联合领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铭教授认为,多靶点药物将对2型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双靶点甚至多靶点的药物,可以同时覆盖糖尿病的几个不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治疗,达到联合增效、综合改善临床结局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临床用药惰性,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肖新华教授表示,“随着GLP-1RA、SGLT-2i的上市以及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这些研究证实了新型降糖药物的疗效,同时还获得了降糖作用之外如心血管、肾脏获益等方面的证据。对于这些新型降糖药物,我们也希望在中国有更多的真实世界研究,期待这些药物的应用能够对中国糖尿病患者带来综合的获益。”
人人享有糖尿病管理,加速创新的同时真正“让水流到头”
目前糖尿病药物种类很多,我们是否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创新,或者加速引入更多新型降糖药物如何实现人人享有糖尿病管理
对此,肖新华教授表示,虽然现在糖尿病患者已经有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但是糖尿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从“八重奏”(2型糖尿的8种病理生理异常)到“十二重奏”,必须要不断地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关于中外新药研发的同步性,姬秋和教授指出,“目前上市的降糖药物,中国患者和欧美患者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使用剂量上也没有区别。中国患者在病理生理上与全球患者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国与全球同步研发的基础。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医生、更多的亚洲患者参与到新药评价体系中。”
在临床应用方面,李延兵教授指出,目前的临床方向和老百姓的认知之间存在差距。老百姓追求的是根治糖尿病后不用药,终身服药对他们而言很难接受,所以一些患者宁可去找偏方,也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教育很重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这也是实现人人享有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此外,临床用药状况与医生治疗理念更新,以及医保覆盖均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刘铭教授表示,“如何让水流到头非常重要,医保应该做出进一步优化,覆盖更多相对贫穷和医保报销比例较低的患者,使这些患者都能得到更好的糖尿病管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