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月龄婴幼儿每3个月体检1次,13~36月龄婴幼儿每半年体检一次。
(一)生长发育监测
衡量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指标主要是体重、身高、头围和前囟等。
(二)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
(三)早期发展水平测试
包括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五个方面。
五、预防意外伤害
第一阶段为1~6月龄婴儿,针对该阶段婴儿生长发育特点,从窒息、蒙被过严、跌落伤、误吸四方面进行防范指导;
第二阶段为7~12月龄婴儿,针对该阶段婴儿会爬、走、抓等特点,进行窒息、跌落伤、烫伤、中毒的防范指导;
第三阶段为13~36月龄婴幼儿,对周围环境的任何东西都感到好奇,什么都想摸一下、碰一下、尝一下,照护者应从烫伤、跌落伤、溺水、误吸、触电、气管异物、车裼等方面给予防范指导。
单元二生活照护与疾病预防
一、生活照护
(一)新生儿期—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满28天。
1.日常照护
2.合理喂养
以母乳喂养为主,若奶水不足可以采取混合喂养。。
(二)婴儿期—出生1-12个月为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
(三)幼儿期—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一般每晚可睡10-12小时,白天睡1-2次,3岁后,幼儿自己刷牙,早晚一次。
2.合理安排膳食
在2~2.5岁以前,乳牙未出齐,食物应细、软、烂,以增进幼儿食欲。奶类每天约30mL,尽量符合蛋白质10%~15%、脂肪25%-30%、碳水化合物50%-60%的饮食要求。
二、疾病预防
(一)常见营养性疾病
1.小儿单纯性肥胖
体重超过参照人群均值的20%即为肥胖。
原因为能量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以及遗传因素。
主要措施:均衡婴幼儿饮食,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鼓励进食高纤维食物;多运动。
2.缺铁性贫血
病因为先天储铁不足和后天铁摄入不足,6月龄至2岁较常见,常表现为皮肤苍白,疲乏不爱运动,食欲减退,出现口腔炎、舌炎,记忆力低下,智力低于同龄人,心率快。
主要措施:及时给婴幼儿添加辅食;根据婴幼儿的消化能力,适当补充含铁丰富的食品,动物肝、血、瘦肉等。
3.佝偻病
佝偻病发生的原因有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日照不足,生长速度过快,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影响维生素D吸收。佝俊病多见于要幼儿,早期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哭闹、睡眠不安、夜惊。
主要措施:食用含钙、磷、维生素D丰富的食品,进行日光浴与补充适量维生素D。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指鼻、咽部等上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包括鼻咽炎、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由病毒引起的占90%以上,少数由细菌引起。
(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1.腹泻
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多发于每年9-11月,发病者多见于4岁以下尤其是半岁以内的婴儿。症状为大便每天数次,多为水样或蛋花样,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
预防措施: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合理断奶;注意饮食卫生,生吃瓜果蔬菜时要洗净,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做好食具、用具的日常消毒;患儿用的尿布、便盆等要彻底消毒,以免交互感染;不可乱用抗生素,以防出现不良后果。
2.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套入另一部分,常见为小肠末端套进相连的大肠的前端。多在夏季发生。多发生在4~12月龄的健康胖婴,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
措施:注意饮食卫生,进食要定时定量,勿过多食用生冷、寒凉食物;注意保暖,保护腹部勿受寒冻;未明确病因之前,不可轻易用止痛药,以免误诊。
(四)常见皮肤病
1.湿疹
主要是过敏因素。如食物中的蛋白、化学物品、花粉等。
2.痱子、痱毒
痱子是皮肤汗腺开口部位的轻度炎症。夏天气温高,出汗多,使表皮浸软,污垢堵塞汗腺口,形成痱子。痱子会引起皮肤瘙痒,搔抓后易感染细菌形成痱毒,多见于肥胖儿童。
主要措施:保持通风,夏季注意保持室内通风散热;皮肤清洁,夏天用温水勤洗澡勤换衣;及时擦汗,保持皮肤表面干燥;合理穿衣,婴幼儿衣服宜宽大、柔软、吸水性强;夜间不要让婴幼儿赤膊睡觉。
3.尿布疹
尿布诊由尿液或粪便的毒素侵蚀所致,多见于1岁前婴儿,多出现在新生儿的肛门附近表现为臀部、会阴部等处皮肤发红,继而出现红斑,较重时发生糜烂、溃疡。
主要措施: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清洗臂部及外阴部,并轻轻擦干,涂上护臀霜,局部可涂鞣酸软膏,严重时可进行理疗;勤换一次性尿裤或选用细软、吸水性的浅色纯棉布作尿布。
(五)常见传染病
1.水痘
3~4岁是水痘的高危期,容易传染,家庭护理非常重要。病毒潜伏2周。为期8~10天,最后会结痂,基本上不会留下疤痕。
2.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特征。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患儿的眼泪、鼻涕、唾液中,以飞沫传播。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病后终身免疫。
主要措施: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隔离期延长至10天,接触者应检疫观察3周;切断传播途径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夏秋两季多发,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源感染或病毒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传播。
主要措施:控制传染源,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至皮疹消退,一般需隔离2周;切断传播途径,保持良好通风,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消毒处理,病愈后进行终末消毒;保护易感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足。
单元三个人卫生与清洁消毒
一、婴幼儿个人卫生
(一)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皮肤覆盖全身,是人体表面最大的器官。
(二)个人卫生的内容与清洁方法
1.口腔的清洁
1岁以后开始刷牙,每天1~2次。幼儿3岁后应学会自觉刷牙,养成早晚刷牙
2.手的清洁
养成餐前、餐后、便前、便后、手脏时主动洗手的习惯
3.头的清洁
注意不能用指甲抓洗头部,也不能强行剥去婴幼儿头部的皮脂。
4.脸的清洁
依次清洗眼睛、额头、脸颊鼻子、嘴巴、下巴、脖子、耳朵等部位。
5.臀部的清洁
大小便后要清洗臀部,保持皮肤干燥。盆要专用、不与洗手、洗脸盆合用。
6.皮肤的清洁
7.眼睛的清洁
用手捏住棉球或用毛巾一角包住食指从眼睛内侧向眼睛外侧轻轻擦拭。
8.鼻腔的清洁
先用消毒棉签蘸温开水或生理盐水,轻轻地伸进鼻子内侧顺时针旋转,再慢慢向外取出棉签。
9耳朵的清洁
外耳道壁会分泌一种黏液,叫作耵聍,俗称耳屎。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和黏附灰尘等作用。婴幼儿由于代谢旺盛,耳道的耵聍腺、皮脂腺分泌比较旺盛,所以耳屎较多,颜色呈淡黄色,大多为黏稠状。正常情况不用特意清理,一段时阃后会自行脱落。
二、婴幼儿生活环境卫生
婴幼儿生活环境按地点分为家庭环境和托育机构环境。室内空气的清洁主要采用开窗自然通风的方法,窗帘要定期清洗,床单、被套每半个月至少清洗一次,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三、婴幼儿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一)清洁、消毒与灭菌
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污垢、尘埃和有机物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无害化的过程。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二)常用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主要包括机械消毒、煮沸消毒、蒸汽消毒、日晒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机械消毒是指用机械的方法,如洗涤、清扫、擦拭、通风换气等杀灭和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主要用于室内空气、玩具等的消毒,是最普遍、最常用的消毒方法。
煮沸消毒是利用水的高温作用将物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杀灭的一种消毒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实用、有效等优点。主要用于各种耐湿热的物品,如搪瓷、玻璃、橡胶、金属等制品的消毒。其方法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清洗干净后全部浸入水中,煮沸15分钟以上。
蒸汽消毒是利用蒸汽的高温作用将物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杀灭的一种消毒方法。压力蒸汽灭菌是最常见的灭菌方法,主要用于餐饮具、毛巾、餐巾等。
日晒消毒是利用日光中紫外线的作用杀灭附在物品表面上的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方法。其方法是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在日光下持续晒3~6小时,主要用于衣物、被褥、床垫图书、玩具等物品的消毒。
紫外线消毒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以达到杀菌消毒效果的一种方法。常常采用紫灯和紫外线消毒器来消毒,适用于室内空气和物体表面的消毒。使用消毒灯后,打开门窗,经过充分通风换气30分钟后方可入室。
2.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法是指利用化学药品进行消毒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化学药品有乙醇、84消毒液、碘酒、消毒灵、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有粉剂、液体和片剂,最好是液体状态或者溶于水的以便与致病微生物迅速接触起到消毒的作用。化学消毒法适用于物体表面、环境、常用物品的消毒,常使用擦拭、浸泡、喷雾等方法。
(三)婴幼儿常用物品的清洁与消毒
1.奶具的清洁与消毒
奶具每次用后都要清洁消毒,消毒后的奶具超过24小时未使用,再次使用前要重新消毒。
2.餐具的清洁与消毒
清洁时,先清除沾在餐具表面上的食物残渣、污垢,放入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碱水或奶瓶清洗液洗净餐具表面油腻和污垢。常见的餐具消毒方法是煮沸消毒、蒸汽消毒和消毒柜消毒。婴幼儿餐具应每餐清洁、消毒,不宜使用化学消毒法进行消毒。
3.玩具的清洁与消毒
玩具在购买后应先清洁、消毒,再给婴幼儿玩。玩具要定期进行消毒,一般每周一次,也可根据玩具的使用频率和材质灵活掌握消毒频率。
4.衣物的清洁与消毒
最好选用婴幼儿专用洗衣液或洗衣皂,因其不含荧光剂、漂白剂等化学成分,用清水漂洗,至少3遍,不与成人的盆混合使用。
5.便器的清洁与消毒
每次使用便器后要及时冲洗干净。便器槽或便盆内侧可采用消毒液浸泡方式消毒,倒入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把便器冲洗干净。
单元四计划兔疫
一、计划免疫概念
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婴幼儿免疫特点和传染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内,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的核心是预防接种,即把疫苗(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来对付细菌、病毒。
免疫主要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式。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以主动免疫为主,被动免疫为辅。
二、疫苗种类
我国疫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免疫规划疫苗,另一类是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依照政府的规定应受种的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除以上疫苗分类外,接种时还经常会遇到以下几种疫苗:
(一)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更好,人体接种后,可以形成一次轻度的感染过程,激发免疫反应;灭活疫苗指获得疫苗对应病原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后,通过一定的处理,使病原微生物完全丧失活性,它的安全性更高。
(二)联合疫苗和单独疫苗
联合疫苗是指接种一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疾病,是疫苗接种的发展趋势;单独疫苗是指接种一种疫苗只预防一种疾病,相较于联合疫苗,如果选择单独疫苗累计的接种剂次会更多。
(三)单价疫苗和N价疫苗
V代表了疫苗包含的菌株种类的数量,一般来说价越多越好,但具体要根据覆盖的血清型在人群感染率和接种年龄来综合考虑。
三、计划免疫程序
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我国0~3岁婴幼儿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A群流脑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等疫苗。
我国0-3岁婴幼儿免疫规划程序表
疫苗名称
预防疾病
卡介苗
出生时
结核病
乙肝疫苗
出生时第一剂;1月龄第二剂;6月龄第三剂
乙肝病毒
脊髓灰质炎疫苗
2月龄第一剂;3月龄第二剂;4月龄第三剂;4周岁第四剂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百白破疫苗
3月龄第一剂;4月龄第二剂;5月龄第三剂;18-24月龄第四剂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A群流感疫苗
6月龄第一剂;9月龄第二剂
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第一剂;2周岁第二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灭活疫苗
8月龄第一、第二剂;2周岁第三剂;6周岁第四剂
麻风疫苗
8月龄
麻疹和风疹
麻腮风疫苗
18-24月龄
麻疹、腮腺炎和风疹
甲肝减毒活疫苗
18月龄
甲型肝炎
甲肝灭活疫苗
18月龄第一剂;2周岁第二剂
A+C群流脑疫苗
3周岁第一剂;6周岁第二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预防接种禁忌证
当婴幼儿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则需要推迟接种
(1)正在发热或患急性病期间。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腹泻、呕吐等。
(2)严重湿疹,化脓性皮肤病。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病,能不能接种需要根据湿疹的轻重程度而定。
(3)传染性疾病。如猩红热、手足口病,轮状病毒感染期间等。
(4)慢性病活动期。如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等。
(5)近期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如果婴幼儿近期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至少3个月后才可以接种减毒活疫苗(如麻风、麻腮风、水痘疫苗等),以免免疫球蛋白干扰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适当推迟接种不会影响婴幼儿的健康,也不会影响疫苗抗体水平的产生,更无需因推迟而把之前接种的疫苗重新再注射一遍。但推迟接种期间,人体可能会对相应的疾病没有足够的免疫力,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五、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1.局部反应
注射后的12~24小时内局部有红肿并伴有疼痛、发痒等,一般持续2~3天就会自行消退。如出现红肿,婴幼儿照护者在24小时内可先采用冷敷方法,24小时以后还有红肿现象且婴幼儿不发热的情况下,可采用热敷消肿的方法,减轻婴幼儿疼痛;同时照护者要注意保持注射局部的清洁卫生,防止继发感染;不要给婴幼儿穿太紧的衣服,不要让婴幼儿抓挠、挤压;也不要进行按摩和包扎。
2.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7.5℃~38℃,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乏力、周身不适等,多在接种后的1~2天出现,可自行消退。照护者要注意避免婴幼儿剧烈运动,多喝水;如果发热超过38.5℃,可以使用退热剂,饮食上注意清淡,避免油腻食物减轻婴幼儿的胃肠道负担。
3.异常反应
极少数婴幼儿可能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休克般在接种疫苗后的数秒或数分钟内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送医抢救。晕厥大多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导致,在紧张、空腹、疲劳或室内闷热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安置患儿平卧,头稍低,可针刺或按压人中、合谷穴,给予少量热水或糖水,并做好随时到医院洽疗的准备。
4.偶合症
接种疫苗有可能会出现偶合症,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或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致使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病情加重的状况,因此接种疫苗后一定要留观30分钟。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婴幼儿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是()。
A.烫伤B.异物C.交通事故D.中毒E.以上都是
A.24B.20C.18D.11E.13
3.利用水的高温作用将物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杀灭的一种消毒方法是()。
A.物理消毒法B.化学消毒法C.蒸汽消毒法D.日晒消毒法E.煮沸消毒法
4.婴幼儿出生时必须接种的疫苗有()
A.卡介苗和乙肝疫苗B.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卡介苗
C.乙肝疫苗和A群流脑疫苗D.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E.脊髓灰质炎疫苗
二、判断题
1.6月龄以内的婴儿不会患传染病。()
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传染性强。()
3.婴幼儿盆浴时应先放热水再放冷水。()
4.婴幼儿在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了接种部位痛疼。红肿和硬结现象,这种情况属于一般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