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4岁的邓亚光看上去气度从容。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1982年从南京建工学院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无锡从事岩土工程勘察施工一线工作。1988年,邓亚光辞职下海,在家乡如东县水利电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地基公司经理,随后又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江苏劲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虽身为董事长,但邓亚光的主要工作却不是经营,而是沉心科研。针对软土地区提高桩基承载力这一课题,与同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启了他的劲性复合桩研发之路。当记者问及最初为什么会开展这项技术研究时,邓亚光说:“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特别是在沿江沿海地区分布了大量的软土,从做了一部分传统单一的桩以后,我就深深地感觉到如果我们能把传统的桩加以改进,进行复合施工,那么可能在有些软土地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万丈高楼平地起。几乎所有的高层建筑、桥梁等工程建设都需要向地下打桩基。传统的桩基多为单一管桩,但使用在沿海沿江软土地区,水平力不足,容易造成质量隐患,并且耗费资源多、投入资金大。近30年来,邓亚光和他的团队从设备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入手,把原来各种管桩加以改进、复合施工,发明劲性复合桩技术,同步研发大功率、大扭矩、高效率的施工机械。邓亚光告诉记者,这项技术研究最大的关键点就在于“复合”二字,单一桩分刚性桩、柔性桩和散体桩。在复合的时候可以是散体和柔性的复合,也可以是刚性和柔性的复合,还可以是刚性和散体的复合,这三种简称两两复合,最复杂的是三三复合,就是刚性桩、柔性桩和散体桩的组合。刚性桩又分为现浇的混凝土桩和预制桩,这里面也可以产生复合。“我们把几种桩型的优点保留,缺陷去除,把原来的地基处理方法和桩机复合在一起再产生各种组合,针对不同的土地和不同的设计要求找到最佳的组合,产生良好的效果。”他说。
据了解,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一个层层选拔的过程,申报工作提前两年启动,其间还必须先行通过行业内的评奖。这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邓亚光的科研成果“高性能复合桩技术”在整个团队中是最大的亮点。获奖的消息传来后,邓亚光感觉这半生的付出有了承托,“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说明国家和同行对这一技术的肯定,也鼓舞我在以后的研发中,要更加坚定地走下去,也希望这一技术能够尽快扩大应用范围,在洋口港建设、铁路交通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