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明明在咨询教育金、年金险,我都会不由自主的问一句:重疾险买了吗,额度够了吗?
因为我见过太多家庭每年交好几万的钱,却只有几万的疾病保障。
固执、自以为是、拖延、……这种人实在是太多了,已经见怪不怪了。
算了,能听进去劝的也就听了,还是言归正传吧!
虽然有点标题党,但颇有道理。
我们总会有惯性思维,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好不会得病不需要保险。
人年轻的时候之所以发病率低,是因为此时人体免疫系统强,自我防御能力高。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机能会退化,免疫系统会变弱,难以抵挡顽劣的疾病。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人一生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高达72%。
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呈现指数型增长。
你们回想一下身边的亲朋好友,有谁是健健康康一辈子,活到100岁才离世的呢?
基本应该没有吧?
不是因为疾病(癌症、脑出血、心梗等),就是因为一场意外才离开的吧?
不是我危言耸听,每天朋友圈的水滴筹就是最好的佐证。
只不过大家自动屏蔽信息的能力太强了,总觉得这事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种事有谁希望碰到呢?
因为没做任何准备,最后家破人亡的案例数不胜数。
我扒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定义:
通俗的说,得了重大疾病,保险公司就给一笔钱(专业术语:保额)。
重疾险发展到今天,从最初的30种大病,到今天随便拉一个就保障100多种。
之所以短短几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不是保险行业突然开窍了,是因为互联网渠道的崛起,重塑了保险的供给端。
但重疾险的重疾保障病种也不是越多越好。
自07年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统一了25种重大疾病的标准。
但凡是个重疾险,就必须含这25种高发的重疾。
这25种重疾在所有理赔的案件中,占所有重疾险理赔的95%左右,可以说是重疾险的核心。
所以不能说保100种疾病的重疾险,一定比保25种疾病的就好。
目前市面上的重疾险,种类繁多,可选的责任也很多,如图: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一定是保障全面的最好。
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重疾险的理赔,主要看保额。
我可能每年交1千,买了10万保额的低配版。
而有人每年交1万,同样了买了10万保额的顶配版。
假设我俩同时得了癌症,得到的都是10万的理赔金,并不会因为他花的钱多,得到的理赔就比我多。
最重要的是,即使顶配版有很多其他保障,一旦大病责任赔过,其他责任就不保障了,合同会终止。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保障责任少的重疾险就不好,也不能认为保障责任全的重疾险就一定好。
买重疾险,要根据已有保障有哪些、年收入多少、负债多少,日常支出压力如何,投保的条件(年龄、健康)等情况再配置。
不过,在挑选产品的时候有个最简单的逻辑,保额越高越好!
四、重疾险有什么作用?
其实购买重疾险,不仅是因为发病率高,还在于它能发挥的作用:
1、解决巨额医疗费用的支付
身边如果没有过病人的人可能不知道,一旦患病住院,必须迅速拿出一大笔钱用于首期医疗费用,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用药一般在20-50万不等。
重疾险是确诊重大疾病发生就可以得到赔付,不需要拿着发票报销,能最快的解决我们的资金问题。
大家想一想,如果突发重疾,我们能跟医生说等我发了年终奖,等股市涨起来或者等我房子卖掉吗?
2、补充康复费用
不少人天真的以为,得病了,去医院手术、治疗了,人就没事了。
康复治疗期间不仅需要继续服用昂贵的药,还得为补充体力吃大量营养品。
往往此时的治疗花费,远比手术治疗期间多的多。
3、弥补收入损失
罹患重疾之后就无法正常工作了,收入基本没有,而这种状态可能要持续3~5年。
最关键的是,同样会影响照顾我们的家人的工作和收入。
在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大家想想这几年的治疗费用要从哪里来呢?一家人该怎么活下去呢?
总结
大家想想,上述的问题,除了重疾险以外,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卖房?卖车?掏空积蓄?还是向周遭筹款?
所以在疾病如此高发的今天,所有人都不要侥幸,重大疾病保险是非常好的一个抵抗未来疾病风险的工具。
不要总觉得保险贵,保险坑人,没有用。
如果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只有1%,确实有待商榷。
但别忘了,一生发生重大疾病率已达到72%,能买重疾险可以说很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