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农业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农业技术综合发展平台。平台实现农业创新要素集聚,转化创新成果,实现跨部门,跨组织,跨行业,跨区域的农业合作创新和协同服务。
2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从创新能力、创新服务、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来设计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
2.2构造判断矩阵本文应用德尔菲法经专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采取表2所示的比例尺度进行量化,最后得到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此处,我们分别选取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来说明数值处理的过程,它们分别的重要程度如表3~6所示。3.3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1)指标权重的确定。按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层级结构,在YAAHP软件里按照要求绘制AHP层级结构图,并按照上面给出的判断矩阵设置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程度,经计算可求得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值。2)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存在aij=aik/ajk(i,j,k=1,2,…,n)的关系或矩阵的阶数n=1或2,称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则不必检验。但由于实践中的复杂性,往往不可能实现完全一致性,所以对三阶以上矩阵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方法是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0.10时,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成对比较矩阵A一致性的步骤如下:CR值皆小于0.10,因此我们认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最后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合成权重,见表8。
3总结
2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
4异质性运营主体与平台运营模式绩效分析
4.1政府主体与政府主导型模式
4.2企业主体与企业主导型
4.3第三方主体与第三方主导型
4.4多主体与混合型
5结论
关于科技创新模式
进入环保产业的国有企业通常在某行业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所以其组建的环保企业在谋划通过技术引进方式实现在本行业内的环保业务开展时,其技术引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对本行业污染治理的适应性,这也成为国有环保企业在组建初期能够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由于缺乏配套机制,国有环保企业在完成引进后,普遍容易出现对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的忽视,从而逐渐丧失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当污染排放标准提高时,国有环保企业就不得不产生新的技术引进需求。
不同的企业有各自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但时刻保持失去技术领先优势的危机感,并适度拓宽技术创新方向,通过超前谋划,建立自有的技术储备体系,对国有环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保产业市场中始终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缺乏配套机制,国有环保企业在完成引进后,普遍容易出现对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环节的忽视,从而逐渐丧失自己的技术领先优势。当污染排放标准提高时,国有环保企业就不得不产生新的技术引进需求。
关于科技创新人才
人才优势是国有企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传统优势。近年来,国有企业对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所以,国有环保企业在市场中的人才优势地位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并通过培养逐步在企业内部基本建起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为国有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由于国有企业通常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人才梯队建设和老中青结合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优秀人才在国有环保企业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术基本功,为个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许多优秀人才进入国有环保企业以后,逐渐失去技术创新思维能力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当这种现象普遍化以后,将导致企业失去最宝贵的科技创新源泉和最珍贵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使企业的人才优势大打折扣。
在国有环保企业实现人才积累的同时,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才积压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而目前国有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通道设计方面,尚无可以广泛复制的管理方法。与此同时,由于国有环保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工作开展不足,导致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定义为毫无创新的重复性技术工作,企业对内部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大量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存在严重的流失隐患。
所以,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对保持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稳定和扩大人才队伍优势,实现国有环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有环保企业实现人才积累的同时,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才积压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而目前国有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通道设计方面,尚无可以广泛复制的管理方法。
关于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企业有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吸引和凝聚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环保企业在工程应用方面的优势,是企业开展应用型研究的最大技术优势。虽然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应用开展研究,能够使企业掌握第一手技术资料,但建设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研究基础平台,并依托平台建设组建一支专业技术研发队伍,对提高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保持科技创新工作的连续性。努力建成与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环保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成为国有环保企业建成创新型企业的基础条件。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与生产性投资不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资金投入后,不会在短期内形成直观效益,所以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内在动力在客观上严重不足。虽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但目前依托国有环保企业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并不多。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应率先承担起执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社会责任,则国有环保企业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表现要远低于对其预期水平。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与生产性投资不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资金投入后,不会在短期内形成直观效益,所以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内在动力在客观上严重不足。
关于产学研合作
综观国内,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环保企业背后,都会发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身影。正是得益于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我国在部分环保技术领域已经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了从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跟随到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突破性发展。国有环保企业与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不但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
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分工式协作,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密切配合,形成1+1>2的效果。但在实际中,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执行为简单的甲乙方合同式合作模式的情况很普遍。作为合同甲方和实际的出资方,为便于考核和费用结算,企业在合作中更愿意将技术研发工作整体打包委托高校执行,高校被迫按照约定完成“基础研究―中试研究―工程设计―示范应用研究―技术规范编制―培训―移交”全部环节的科技创新内容,使得这种名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变成实际的“技术引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在工程应用环节的技术优势,还导致高校过多地承担了与其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工作,在本不擅长的工程实施环节投入过多精力和人力,甚至由于工程实施的复杂性,高校或科研院所长期受困于技术开发的工程执行环节。
此外,对原创性知识产权不尊重也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企业在技术开发合作时,通常会选择具有一定研究基础,且其研究成果在业内得到认可的高校作为合作方。但是,出于保护自身商业利益的目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通常会以合同条款方式,要求对方承认出资方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甚至在合同中对合作高校在本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升级性技术研究工作进行不符合实际的限制。这种现象,在客观上已经形成对原创性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并严重打击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技术提升研究的积极性,若这种现象呈现普遍化,有可能导致国家倡导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为便于考核和费用结算,企业在合作中更愿意将技术研发工作整体打包委托高校执行,高校被迫按照约定完成全部环节的科技创新内容,使得这种名义上的“产学研合作”变成实际的“技术引进”。
关于科技项目管理
由于国有环保企业深刻的传统产业痕迹,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不严格套用生产或工程类的计划程序、审批程序、资金管理程序,甚至套用工程物资采购程序,而忽视了科技创新项目的自身特点,很容易导致科技项目被“管死”的情况发生。
关于科技成果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环保领域新技术被不断推出。率先实现工程应用,就成为新技术夺取业内同行认可的重要条件,而根据工程应用情况开展技术优化,也成为新技术自我完善、促进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有效手段。由于具有一定的行业或区域背景,国有环保企业更容易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促成首个应用项目的落地,进而取得其在该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但在现实中,真正能够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国有环保企业并不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企业在新技术推广方面一直保持着高度热情,虽然这些企业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这种努力在客观上成就了其技术引领地位。所以,发挥行业或区域优势,通过积极推进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工作,并通过示范应用对新技术进行完善,进而开展大规模产业化推广,是国有环保企业实现在业内建立技术引领地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政策选择;两型社会;湖南
2007年,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获准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1年,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两型社会”顺利推进的动力之源。湖南省省长徐守盛明确指出,“湖南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民生、教育有机结合,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强大动力”。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集聚地,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实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湖南的高校数量众多(目前有普通高校106所),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平台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是湖南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如何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宏观推动,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与服务作用,已成为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1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与机遇
湖南高校的综合实力较强,高校科技创新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又面临着“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这就为推进湖南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内在支撑和巨大的外部动力。
1.1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
湖南高校科技创新拥有较好的平台基础。湖南高校拥有一批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湖南高校共建有1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0个省重点学科,在先进装备、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密集分布的重点学科群。截止2011年底,湖南高校共建有1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这批科技创新平台夯实了湖南自主创新体系,成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1.2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将释放巨大的科技创新需求。“十二五”期间,湖南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中,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若干重大科技工程,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机遇。高校在自身使命驱动下主动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既培养创新人才,又解决科技难题,既提供科技平台服务,又传承创新思想文化。湖南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两型产业”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详见表2)。湖南的几所“985”高校已抓住机遇迅速行动起来,比如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针对节能环保的科技需求,在政府与企业的经费支持下,开展了“区域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示范”专项,突破了“再生金属原料适应性及金属回收、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多项关键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重金属废水废渣排放对湘江造成的重金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