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是我国第23届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全国爱肝日”宣传主题是“主动检测、扩大治疗、消除乙肝危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唐云强指出,临床上像陈先生这样的病患不在少数,“作为肝炎患者,却没有进行规律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和体检,直到不适去医院已经进展到癌症,非常令人惋惜。”
30岁小伙查出肝癌
在发病前,陈先生(化名)虽然是乙肝携带者,平时精神状态和食欲良好,和常人没有区别,所以他也从未将肝炎当成一种严重的疾病。
2022年4月份,陈先生时常感到乏力不适,脸色开始发黄,才到医院进行体检。医生告知,已经进展到了肝硬化的阶段,出现了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复制较为活跃。而陈先生此前却没有进行规律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半年后,陈先生在当地检查肝脏超声,提示肝脏有一小结节,但是性质不能确定,同时AFP(甲胎蛋白)上升,高于正常值,患者及其家属非常担心。
随后陈先生慕名来到广医肿瘤医院肝胆外科门诊复查,通过肝脏超声造影、磁共振普美显检查等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肝S4结节,直径1.5cm,考虑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改变。”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让他瞬间陷入低谷。
“我们为病人设计了肝癌微波消融的微创治疗方案,消融术后AFP水平下降,复查B超,提示肿瘤已经彻底消融,实现根治性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麦聪介绍,幸好陈先生及时就诊,通过目前较为精准的超声造影及磁共振普美显检查,实现早期发现小肝癌,得到及时治疗。术后,麦聪主任医师再三叮嘱陈先生,一要长期规律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二要定期检查,每隔2-3月复查肝脏超声、乙肝病毒DNA(HBV-DNA)、肝脏功能等。
专家指出,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许多病毒携带者终生不发病,使得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此不以为然,没有进行规律的体检及抗乙肝病毒治疗,当感到不适时才到医院诊治,却发现已有肝硬化,甚至到了肝癌晚期,非常令人惋惜。
肝癌的三大高危因素
专家介绍,引起肝癌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家族遗传因素是不可控的,但是还有三大因素,其实可以通过改变日常生活习惯,有利防控肝癌的发生。
第一是病毒感染。
肝癌的高危人群最主要的是有肝炎病毒的感染的人群,肝炎病毒包括有乙肝和丙肝,我国更多见乙肝,如果感染乙肝,该人群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虽然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还是要求进行定期复查,及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尽早发现肝癌患病风险是很有利的。
如果是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就一定需要规律服药,长期的服药可以很好的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未来肝癌发生的风险。同时也是要注意定期的复查。
第二是不良的生活习惯。
饮酒:国外更多的肝癌患者是因为酒精肝,所以长期酗酒、有酒精性肝病的患者,也是高危人群。
吸烟:研究发现香烟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例如尼古丁、亚硝酸胺类都是容易致癌的物质。频繁大量的吸烟是会直接损害肝细胞的。所以吸烟也会增加肝癌风险。
第三是黄曲霉素。
一些饮食的污染,比如黄曲霉素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也是肝癌的高危因素。
所以建议平时生活中要时刻检查食物的变化,发现食物已过保质期或是已变质都要及时扔掉。
肝癌有什么早期症状?
专家表示,脸发黄、皮肤长蜘蛛痣是肝硬化的症状。而早期肝癌、早期肝硬化症状都不大典型,如果有以下几个表现,应该提高警惕:
2.肝区疼痛,多为右上腹或中上腹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刺痛,夜间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忽视。
4.发热:多为37.5℃-38℃,个别可高达39℃以上。其特点是用抗生素往往无效,而口服吲哚美辛等常可退热。
5.以前很能喝酒,现在一喝酒就容易醉,可能是肝硬化,肝脏解毒功能变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