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能代替抽血,4000元能修改体检结果,确保100%合格通过……时下正是毕业季,入职体检迎来高峰期,然而据新华社报道,一些求职者为了确保入职体检能够顺利通过,求助于“代人体检”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也公开宣称“只要交钱就能搞定”。
只是,有些单位存在就业歧视不假,其入职体检中包括不合理、不合法的项目和指标也是事实,但遏止违法行为,还是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合法合理的手段,而不能以错误应对错误,甚至以违法“对抗”违法。中介机构再怎么声称“消除歧视、促进和谐”,标榜“代体检是消除乙肝歧视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改变不了代人体检本质上是一种作弊手段、一种欺骗行为。以这样的行为去“反歧视”,实际是以不诚信应对不公正,只能进一步消解入职体检应有的严肃和权威;这样的产业链风生水起,只能助长不诚信、不公平的歪风。
更重要的是,事物总是会不断发展。就算代人体检一开始真是为了“反歧视”,但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有人在确有必要的体检项目上难以达标,他会怎么办?恐怕没有比找“代人体检”中介更让他们心动的。这样一来,只能助长更多不合格的入职者浑水摸鱼,造成诸多隐患,给单位和个人带来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如今,这已不是猜测与担忧,而是已经成为现实——有些人借助中介机构的能量,找个替身去体检,自己轻轻松松拿结果入职。
当越来越多的代人体检超出了“反就业歧视”的范畴,大多数正常、合理的体检项目和指标都可能变得不规范、不可信,更多入职者的体检结果就有可能与本人情况严重不符。对此,有关方面要更加重视。
斩断代人体检产业链,要从消除就业歧视入手,但还要有超越就业歧视的眼界。代人体检是一种作弊行为,涉嫌欺诈与非法经营,如果是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还会构成非法经营罪。所以,对体检中介机构不但要给予行政处罚,严重的还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严格的监管促进诚信建设。如此多管齐下,才能铲除代人体检滋生的土壤。
对学术不端行为应“零容忍”,这样的话说说容易,但在具体事件中,由于利益纠葛和维护学校的“面子”等考量,涉事高校往往多采取敷衍、推诿、回避等消极态度。
过年过节发放一定的福利,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确属惯例,但前提是必须合乎党规法纪。
文明城市创建的宏大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实际行动投身进来,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让一座座“河北人引以为豪、城市居民感到幸福、外地人心驰神往”的文明城市“绽放”于燕赵大地。
明明是职责范围内的事,却以“走程序”为由轻飘飘地把皮球踢给别人;明明可以简化和变通,进而更好更快地服务群众,却还要搞“走程序”的弯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