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一位市民正在接受PET/CT体检网络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刘先生是上海某外资跨国企业的人事总监,五一节前夕,公司给了他一项福利:今后每年的例行体检中,加了一个PET/CT项目,此检查价格不菲,据说可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被称为“21世纪最高端的防癌体检项目”。但他又听到了另一种说法:PET/CT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不仅全身从头到脚的X线照射,还需要注射一种具有辐射性的药物,对于健康人体检采用PET/CT检查是有害甚至致癌的。
到底是体检“神器”还是有害致癌?刘先生一头雾水。负责体检工作近20年,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特需病房主任,现军队转业创办上海专业体检全科医院上海寓医馆的宋维博士明确指出,“PET/CT本身具有很强的辐射,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公众对此还缺乏认识。同时,PET/CT对癌症的筛选,也有局限性。”
X射线是医疗检查“双刃剑”
几年前,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做了一项统计,在北京市做诊断检查的人中,至少有2/3接受了X线照射(含CT检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辐射防护专家对此表示,做一次CT全身扫描会增加8%的辐射致癌风险。研究估算,北京每年大约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而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PET/CT,中文全称叫做“正电子发射——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它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X射线断层扫描(CT)两种诊断技术,既能提供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信息,又能提供疾病的解剖学信息。
宋维说,PET/CT对判断肿瘤性质、评价监测肿瘤的治疗效果从而协助临床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作用显著,除非是40岁以上的肿瘤高危人群,绝不建议将其作为常规体检的工具,特别是那些30岁左右的年轻群体。
关于医疗辐射的危害,网上有各种不同说法。记者又请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学核医学科主任兼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章英剑,他指出,射线对人体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射线种类和剂量问题,有些射线电离作用比较大,对人体危害也会大些,核医学检查主要使用能发出合适能量伽马射线的核素,其伽马射线特点是穿透力强,可在体外被测出来,但体内电离作用比较小,从这个角度来讲核医学检查是非常安全的。但带上CT后,就要有所控制,CT采用的是X射线,电离作用较大,容易发生致畸致癌。
章英剑也强调,“把PET/CT纯粹作为体检工具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作为肿瘤筛查项目还是要配合其他检查,同时它也只适合特殊人群。”
PET/CT其实并非体检“神器”
事实上,有一部分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也就是说,PET/CT会漏诊一部分低代谢肿瘤,包括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还会漏掉一些有着特殊代谢的肿瘤如肝细胞性癌。此外,PET/CT的空间分辨率也是有限的,临床上4-5毫米以下的肿瘤,代谢即使高有时也很难探测出来。
宋维介绍说,“有时PET/CT检查出的结果,核医学专家也不是完全能够解释的,到底是恶性还是良性改变,或是其他技术伪影的表现,就此轻易下结论,往往会造成误诊。”有时发现一些很小的肿物并没有很大意义(如甲状腺腺瘤、微小肺结节),人体自身有修复功能,也许,这些肿物会自动消失。现实中,已经有人因为PET/CT检查造成焦虑,引发一轮又一轮不必要的检查甚至是不必要的手术。
宋维同时指出,PET/CT在发现空腔脏器(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因此并不能取代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所以说它是查癌神器或是灵丹妙药,都是不科学的。
那么,PET/CT究竟能查出癌症吗?其概率又是多少?宋维介绍,国内外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筛查出癌症的比例也就1%至2%,而作为体检工具检查总的阳性率1%都不到。
早在2011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就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规范使用PET/CT,保护患者合法权益,要求其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这一表态意味着PET/CT必须对症使用,只适合于那些癌症患者及高危人群。
警惕过度体检的辐射危害
宋维提醒,不必要的检查尽量别做,拍片后下次就诊时要带上,请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重拍。此外,选择检查方法时一定不要贪大求全,用X射线可检查的,就不要做CT,只有当X射线检查无法确诊时,才考虑用CT做针对性检查,以免加大辐射剂量。
同时,体检还要考虑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比如,女性40岁以后,每2至3年做一次乳房X线扫描是有必要的,乳腺癌算得上“早发现可获得治愈”的典范。早期的医学检查和自检的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但是如果在40岁以前,经常做这样的检查或者一年超过一次,就会弊大于利。同样,用辐射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十分有效。但接受这种不要太早,有一定的辐射,除非特别原因。
宋维特别强调,孕妇、儿童尽量避免X射线检查。准备怀孕的女性应在检查后半年再怀孕,以最大限度避免因体检不慎带来胎儿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