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可接种于鸡胚,鼠脑。也可在地鼠肾细胞及二倍体细胞中培养生长。从人与动物分离的病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野毒株,亦是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体,称为“街病毒(street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潜伏期长(脑内接种15~30天以上),能在涎腺中繁殖,各种途径感染后均可使动物发病。街病毒连续在动物脑内传代(50代以上)后,毒力减低,潜伏期缩短,并固定在3~6天,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不侵犯唾液,不形成内基体,称为“固定病毒(fixedvirus)”。固定病毒虽有减毒变异,但仍保留其主要抗原性,可用于制备狂犬病减毒活疫苗,供预防接种用。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氯化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min或100℃2min即失去活力,但不易被苯酚和甲酚皂溶液杀灭。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在50%的甘油内送检。
(二)发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主要通过神经逆行,向心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发病过程可分为下列3个阶段:
1.神经外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皮肤或黏膜侵入后,首先在局部伤口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繁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h。
2.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5cm/d。在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开始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再波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
3.从中枢神经向各器官扩散期即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尤以涎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最多。由于迷走神经核、吞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的受损,可发生呼吸肌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患者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可引起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甚至突然死亡。
目前认为,病毒的局部存在并非导致临床表现差异的惟一因素,体液免疫及细胞介导免疫早期有保护作用,但当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大量增生后,则免疫介导的损害和发病也有一定关系,免疫抑制小鼠接种狂犬病毒后死亡延迟,被动输入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后,则死亡加速。在人类狂犬病,其淋巴细胞对狂犬病毒细胞增生反应为阳性者多为狂躁型,死亡较快。对髓磷脂基础蛋白(MBP)有自身免疫反应者也为狂躁型,病情进展迅速,脑组织中可见由抗体、补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害。
好好的狗为什么会得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会患的疾病,人被猫狗咬伤抓伤后很有可能传染上这种疾病。狂犬病发作的人会像狗一样的到处乱咬乱叫,旁人都不敢靠近。狂犬病具有一定的的潜伏期,不要以为当时没事就不在意了,被猫狗咬伤后一定要记得打狂犬疫苗。有人会问,狂犬疫苗只打了三针有用吗?
狂犬病病毒存在于啮齿动物的唾液,血液和脑脊液中,它是通过动物咬伤人体,进入人体造成感染的。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由于狗狗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一旦感染,目前没有有效治愈药物。因此。需要及时去疾控中心打狂犬病疫苗,需要按疗程打够五针。
一般来说,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需要20天左右,所以前三针是最重要的,正常情况下三针足以产生抗体而有效阻止发病,因为狂犬疫苗前三针已经产生了抗体,后两针的作用其实主要是加强效果。所以只注射三针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发病的,但仍然建议按正规方式注射完5针。狂犬病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没有方法救治。
所以,为了放心,狂犬疫苗最好还是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打5针,这样才能加强预防效果。在被猫狗咬伤后,首先要及时处理伤口。可以用清水反复清洗,再用肥皂水洗,有条件的应该用酒精进行伤口消毒。最后及时到医院去打狂犬疫苗,千万不要为了省钱只打3针就不打了,否则后悔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