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区推行“社区民心项目勾选”活动,指导各街(镇)、村(社区)结合“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四百”)大走访,排摸梳理居民最急切、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并形成备选清单,再通过公开投票的方式,选出居民最急、最需、最盼的项目进行重点推进。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宝山区建立了“党组织‘四百’大走访—排摸群众需求—形成建议清单—引导群众勾选—推进项目实施—群众监督评议”的工作闭环,推动社区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让宝山区群众的心声落地为7876个社区民心项目,真正实现了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
关爱流浪猫从“我们认为”到“大家认可”
“小区里流浪猫要好好关爱!”“小区里流浪猫越来越多很扰民!”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万临家园居民区党组织在“四百”大走访中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万临家园居民区爱猫人士众多,常将猫粮和水放置在一次性餐盒中投喂流浪猫,公共绿地成为流浪猫的“公共食堂”。随着小区流浪猫数量不断增加,叫声扰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部分居民的不满。为最大限度满足各方需求,万临家园居民区党组织通过公开投票的方式“让居民打钩”,最终“提倡文明养宠关爱流浪猫”项目入选社区民心项目。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居民区党组织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先后组织党员、楼组长、年轻志愿者、居民代表开展6轮议事会,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形成了“流浪猫治理三步走”项目推进方案。
第一步:科学喂养。万临家园居民区党组织召集物业、党员志愿者、养宠居民代表等组建“临家爱宠”志愿服务队,排摸小区流浪猫情况,在小区较为偏僻空旷的场地设置固定喂养点,引入智能猫屋对流浪猫远程监控、云投喂,使用“猫脸识别”功能建立数字档案,既为流浪猫提供了庇护场所,也减少了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
第二步:控制数量。居民区党组织主动对接宝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宠物医院,为流浪猫实施绝育手术,逐步控制流浪猫数量、提升其生存质量,目前已为小区7只流浪猫进行了绝育、剪耳并放归至固定喂养点。志愿者们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绝育猫信息和照片,爱心居民纷纷举手认领,让流浪猫有“家”可归。
第三步:长效治理。“临家爱宠”志愿服务队联合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扮靓”固定喂养点,让流浪猫的家“好看更好住”。积极发挥年轻爱猫达人们的作用,通过创建短视频账号、印制文创周边、筹集公益基金等创新举措,吸引更多居民加入流浪猫治理项目,不断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和动力。
让群众真正满意,一直是社区工作的目标追求。作为宝山区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创新做法,“社区民心项目勾选”的核心在于通过走访调研,问政问需问计于民,解盼解难解急于行。依托走访,用手敲开百家门,用嘴问出百家情,梳理成社区项目清单。广泛征求意见,在清单范围内,找出群众最急最盼的任务加以推进,推动社区工作和服务更精准地与居民需求对接。开展民主协商,引导居民讨论项目推进实施方案,根据居民需求不断优化项目、改进工作,真正让群众口中的需求,变为群众心仪的项目,让社区由原先的“做我们认为的好事”真正变成“做大家认可的好事”。
荒地变身“小农场”党建联建凝聚多方力量
庙行镇屹立家园居民区“荒地”变身为“屹学农场”(1)
“原来的荒地变成了共享‘小农场’,一年四季小区都生机盎然。”在小区遛弯的庙行镇屹立家园居民区居民朱女士高兴地说。之前,屹立家园居民区东门健身场地旁边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何利用这片荒地一直悬而未决,包括朱女士在内的许多居民对此“有看法”。
庙行镇屹立家园居民区“荒地”变身为“屹学农场”(2)
居民在“屹学农场”进行亲子活动
“社区民心项目勾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好党建联建资源,凝聚社会多方力量,共商共议、共建共享,推动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社区“颜值”和群众口碑持续提升,实现了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电动车泊车续航“活力楼组”带动形成“活力楼群”
“楼下没有地方充电,门厅又不让停放,让我们这些有电动自行车的住户怎么办?”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问题,一直是小区“老大难”。罗店镇美罗家园吉翔苑居民区是动迁房小区,周边公共交通线路较少,居民长期将电动自行车作为主要代步工具,各楼道门厅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问题更是屡禁不止。在“社区民心项目勾选”活动中,“门厅违规停车治理”成为居民众望所归的社区民心项目,居民区党组织积极链接社会组织,邀请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物业、居民们共同设计“绿色安全楼道—安泊吉翔”项目,充分发挥楼组长和青年力量,开展入户问卷调研,针对居民们提出的“为露天充电桩安装雨棚”意见,积极制定可行性方案。最终,在小区内集中增设了两个总长42米的充电桩雨棚,进一步满足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的需求。
“强行清理效果不佳,只有疏堵结合、共同参与,才能找到解决办法。”4号楼的楼组骨干志愿者深有感触,为了楼道门厅保持整洁有序,在楼组长的倡议下,居民齐心协力开展楼道整治行动,清理堆物、清洁环境。根据居民的再次建议,在楼道门厅设置公共议事空间,4号楼的楼组长和志愿者们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引导下,美化楼道环境、展示活动照片、放置休憩桌椅、探讨楼组公约,共同打造以“和谐友爱楼”为主题的“活力楼组”。经过全楼居民的努力,原来杂乱的门厅成为整洁亮堂的“公共客厅”,周边楼组居民们纷纷前来参观打卡,带动形成“活力楼群”,激发居民自治活力,让家门口的“小空间”释放出“大能量”。
建筑垃圾厢房改造民心项目从“愿景”变“实景”
“新的建筑垃圾厢房,比以前的好多了,不仅外观美观,最重要的是解决了灰尘飞扬、垃圾异味等情况!”谈及小区升级改造后的建筑垃圾厢房,家住吴淞街道西朱新村居民区的樊先生眉眼间藏不住喜悦,“这是我提的建议,没想到真实现了!”西朱新村居民区内关于“建筑垃圾厢房改造”的民心项目终于从“愿景”变“实景”。
西朱新村居民区是典型的“老破小”小区。此前小区建筑垃圾堆放处的铁皮箱在每日高频使用中逐渐破损,蚊虫滋生、气味难闻,一旦有建筑垃圾托运,周边更是尘土飞扬,各种环境问题给居民带来诸多困扰。西朱新村居民区党组织积极回应居民对建筑垃圾厢房改造的呼声,将这项居民“急、需、盼”的问题加入社区民心项目清单大力推进,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党总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力量组成的“红色管家”志愿者队伍。在垃圾箱周边蹲点调研、收集建议,通过沟通问询、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红色管家”实地商讨垃圾厢房的大小、高度、美化等,反复了解居民所需、所难、所求,锚定小区实际情况及具体需求,仔细研究改造方案,确定从“拖拉替换式拉臂箱”到“独立固定点位厢房”的升级改造方案。最终方案在小区内全覆盖征询并高票通过。施工后,居民自发参与外墙彩绘,让原先破落的“垃圾堆放空地”升级成为“精致垃圾厢房”。“社区治理没有终点,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西朱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春雅说道。
罗店镇美罗家园吉翔苑小区杂乱门厅改造成“公共客厅”
群众勾选出的社区民心项目,很多是针对社区治理难题开出的“良方”。这些项目的推进,有效缓解了楼道堆物、垃圾房环境问题、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停放、公共设施年久失修等社区常见的“疑难杂症”,让宝山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党建引领“社区民心项目勾选”的
“宝山实践”
俞祖成
上海市宝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在全区推行党建引领“社区民心项目勾选”活动,深入实践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重要理念。
首先,宝山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性开展“社区民心项目勾选”活动,拓展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和方式,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宝山区通过基层党组织积极引领,多方主体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广泛凝聚推进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
其次,“社区民心项目勾选”活动探索出一条实践人民城市理念的新路径。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前提在于推动“人民城市人民建”,进而才能实现人民城市理念的归宿指向——“人民城市为人民”。宝山区委社会工作部推行的“社区民心项目勾选”活动,充分发挥民主,采用智能化在线系统“社区通”,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全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上海加快打造“人民城市”构筑地基。
最后,“社区民心项目勾选”活动以居民参与式治理的方式深入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宝山区,从民生需求的发现和提出,到民生需求的整合和凝练,再到民生需求的解决方案制定,最后到民生需求的全面回应,党委政府不仅尊重居民的意见和看法,而且积极发挥居民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全力确保居民在社区当家作主,扩大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保证居民依法实行民主投票、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而真正实践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