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一辆急救车从北京急救中心西部分中心出发,赶往玉泉路附近。调度员下达的指令显示,这是一个呼吸困难患者,要抓紧赶到现场。
北京急救中心西部分中心驾驶员吕文昊赶到指定地点时,患者家属抽着烟站在路边,一辆车正打着双闪停在辅路上。吕文昊问:“您这不是有车吗?医院离这边很近啊,患者呢?”
家属说:“患者在车里头呢,刚才拉着我们家老爷子去医院,堵在门口了,又没地儿停车,索性我就把车开到这里来了,想让你们给我拉到医院。”
听到这句话,吕文昊很无奈,只好把患者送到医院急诊门口。“不少人觉得,我是坐救护车到医院来的,可以先看。其实救护车只负责安全转运,到急诊了还是得看病情排队。”
吕文昊开了十六年救护车。他说,最早干这行儿的时候,绝大部分病人不到紧急关头不会轻易叫救护车,但现在,一个班出车八九趟,一般也就能赶上两件急茬儿。
西部分中心急救医生杜鑫田也有同感。每周他会遇到好几次搬抬病人的“急”活儿。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有骨折术后要到医院拆线、换药、复查的;有去医院做透析打不上车的;还有说自己刚做完股骨头置换手术,处于康复期不能颠簸的。甚至还有患者提出:“还是你们救护车又快又稳,帮我拉到新家,那边还有点生活用品也帮忙带上。”
几天前,杜鑫田赶到花园路一个小区,求助的是一位老人,理由是独居在家跌倒了。杜鑫田联系物业和开锁公司,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将老人的房门被打开。现场检查发现,心率、血压都正常,医生把老人扶起抬到了床上,正准备问需不需去医院拍个片子,老人摆摆手说:“没事,医院不用去了,儿子一会儿就到,帮我扶起来就行。”
到了现场,血压、血糖、心电图什么都没事,问了几句,王超杰就明白了,又是一次夫妻吵架——丈夫喝了点儿酒,回来得比较晚,爱人说了几句,丈夫借着酒劲儿就跟爱人吵了起来。爱人越哭越伤心,开始浑身哆嗦、颤抖,丈夫发现哄不住,打了120。“这就是典型的过度换气,如果没有明确的疾病病史,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平稳。”
还有一些“评理”的事儿更令急救人员难办。四五天前,朝阳某健身中心一位客人喝完酒后,因为琐事跟工作人员发生口角,躺在地上不说话也不起来,工作人员叫来了救护车。基本的生命体征检查都没问题,患者就是不说话,同行人员要求送医院看病抢救,“双方谁都不管,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了事。”王超杰说。
宠物狗生病也打120
到了居民楼,女家属已在楼下等候,眼泪还挂在脸上,看着医生和护士跟着家属一起进了单元门,吕文昊赶紧找地方停车。车头都还没掉好,护士提着诊箱和心电仪已经出来了,一问,原来患者说的“儿子”不是人,是一条宠物狗……
专家建议:
调度员要把好急救第一道关口
“国家应当对赋予调度员急救资源分配的权力。这样,调度员才能放下心来,大胆地把有限的急救资源送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王亚东说。
(原标题:荒唐!聊天、狗生病、搬家……超半数打120的都不是急症)